第二回 恩威得当待功臣 以柔治国入正轨 (第2/2页)
君臣同心,大家意见一致,刘秀稍稍安心,于是继续部署,土地改革等重要国策。
于是,自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到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十多年的时间里,汉朝廷君臣,都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地,着力坚决,汉末、新莽以来,哀帝、王莽等,始终都不能够解决的,土地分配、释放奴婢、复员士卒等重要问题。
刘秀是舂陵侯家族旁支出生,家族已经没落,当初的家境,与普通的农夫相似,深知土地和劳动力的重要性。
所以,汉朝廷休养生息的国策,对于不仅着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还尤其重视释放劳动力。
一百万汉军士卒的复员安置,就成为了汉朝廷君臣,常常思考的问题。
除了命令将士复员归乡以外,刘秀主要是通过,安排军事屯田等方法,去解决军队士卒的复员安置问题。
解决汉军士卒的复员安置,劳动力依然不足,于是刘秀前前后后,六次下诏,释放奴婢,三次下诏,禁止虐杀奴婢。
汉朝廷将士复员、释放奴婢的措施,不仅解放了大批的劳动力,缓和了平民、贵族与奴婢的矛盾,而且有利于重建农业的基础,扫除了长期存在的奴隶制的残余,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这不仅确保了粮食的供应,而且减少了豪族大姓隐匿户口的严重社会问题,增加了国家的纳税人口和赋税收入,保证了汉朝廷三十税一政策的顺利实施。
可是,在土地的重新分配上,刘秀却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以刘秀为首的汉朝廷君臣,为此大伤脑筋,甚至不惜运用血腥严酷的手段。
汉朝廷君臣和官吏百姓,不幸中又感到万幸的是,东汉建国初期这些年,由于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频繁战乱,各地人口,急剧减少,降低了土地需求者的数量,使土地矛盾,也大大减轻。
而汉朝廷君臣,很多出生南阳,深受南阳郡舂陵、湖阳等地,十分盛行的坡渠灌溉技术的影响,又一向十分重视,水利设施等事业的兴办。
坡渠灌溉等水利设施事业的兴办,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单产的产量,促进了汉朝廷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汉朝廷对功臣宿将、流民、士卒、奴婢的优厚待遇,妥善安置,对庶民百姓,也尽力地减轻赋税,才使整个社会,官民和平相处,没有大的动乱发生。
而此时,刘秀安置功臣、抚慰百姓的工作,还在继续大力推进之中。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三月二十五日,刘秀下旨,提升冀州牧窦融,回京担任大司空官职,大司空是朝廷三公之一,位高权重。
得到皇帝提拔自己,担任大司空的旨意,窦融感恩戴德,似乎有些受宠若惊,情不自禁地对自己的亲朋好友炫耀说道:
“诸君:
陛下任命臣为三公,真是臣莫大的荣耀啊!臣实在有些诚惶诚恐啊!
我窦融还是有些自知之明。我既不是陛下当初创业时的故旧臣属,也不是陛下的南阳郡乡亲。
可是一旦入朝为官,担任三公高职,窦某的官位,就在那些功勋卓著的功臣宿将们之上,超越了无数的皇亲国戚了。
如此浩荡皇恩,怎么不令人感激涕零呢?窦某怎么敢,不精忠报国,尽忠职守,一心一意地报效陛下呢?”
亲朋好友纷纷恭贺窦融道:
“大司空大人受到陛下重视,令人敬慕不已。大司空大人为人低调谦逊,能力出众,很有远见卓识,敢于担当,的确可以胜任大司空之位,不会辜负陛下的期许和信任的。”
窦融上任大司空以后,的的确确,没有让刘秀失望。
自从入朝,担任大司空以来,窦融一直恪尽职守,表现得尽心尽力,低调而又明智,事事谨慎小心。
他的言谈举止,都十分谦卑恭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一点骄傲自矜之意。
每次朝会,觐见皇帝,窦融的容貌和说话的口气,都卑恭谦逊到了极点。
刘秀见到窦融的表现,大为满意,对窦融也越发信任、厚待。刘秀常常用欣赏的语气,赞扬大司空窦融道:
“大司空大人以国家为上,对朕忠心耿耿,恪尽职守,真是朝廷的股肱之臣,不枉朕的信任。”
得到皇帝的赞誉欣赏,窦融处事,更加小心翼翼。虽然受到皇帝亲近和信任,窦融认为自己,不是皇帝的嫡系部属和乡亲,心内常常不能自安,觉得自己的品德才干和学问,还不足以为人师表,担当三公要职,常常希望隐退。
于是,窦融不断请求刘秀,希望刘秀能够单独召见他,以便向皇帝当面要求,希望能够辞去大司空的官位与封爵,以便让贤,并求侍中金迁等亲近大臣,转达他的至诚之意。
刘秀相信窦融的才干能够胜任,坚决不予批准。窦融久历官场,十分明智,深知三公虽然威权甚大,但也是众矢之的,并不好当。
不久,窦融又上疏刘秀,请求辞让官职爵位说道:
“陛下:
窦融今年,已经到了五十三岁的高龄,精力渐渐不济,有个儿子刚刚十五岁,性格顽劣驽钝,深怕难以成才,辜负陛下宠爱。
融朝夕教儿子,学习经艺,不让自己的儿子,私下观看天文,谶记等书籍,目的是使他,恭敬严肃,不惹是非,能循规蹈矩走上正道,于愿已足也。
融之所以不愿儿子有卓越的才能和表现,实际上是为了保全他,让他安稳平淡地度过一生,更何况是传给他,以连城广土,让他无功受禄,享有诸侯王国的特殊待遇呢?
臣再次请求陛下,在闲暇时,能够接见微臣,让臣得以有机会,敞开心扉,与陛下交流心得,辞让臣的官职爵位。”
刘秀知道窦融,谦逊退让,不肯担任大司空的心思,一直没有答应窦融的请求。
有一天,天气十分炎热。
刘秀主持的朝会结束,大司空窦融,故意走在诸大臣的最后,试探着要向刘秀开口,提出自己的辞职请求。
刘秀明白大司空窦融一心欲辞职的心思,就叫身边的侍从刘安,催促窦融道:
“大司空大人,你年纪大了,如今暑热难耐,请你赶快回家去,不要热坏了。”
大司空窦融知道是皇帝的意思,只好回家避暑。
后来有一天,刘秀终于一反常态,叫大司空窦融,单独留下,与窦融亲切交谈。
一见面,刘秀就开门见山,开诚布公地对窦融说道:
“大司空爱卿啊:
那一天,朕看你欲言又止的神态,就知道你,想要辞职,想归还朕赐予你的封爵采邑。
朕急忙叫左右侍从告诉你说道:爱卿啊,天气太热,快出去凉快凉快。
今天,朕单独召见你,只是想与爱卿探讨探讨,国家大事的处理问题,你就不要再谈什么,辞让官职爵位的问题了以免耽误国家大事的处理。
其实,只要朕与爱卿,君臣一心,为国分忧,还有什么荣华富贵不能分享,心里还有什么担心,过意不去的?”
窦融见刘秀的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也就不敢再坚持自己辞让官职爵位的请求了。
窦融十分感激,皇帝对自己的充分信任和恩赐,感激涕零地对刘秀说道:
“陛下:
你对臣的大恩大德,宠爱信任,如同大海一样,浩荡无边,臣一定铭记在心。
臣对天发誓,一定对陛下,效忠到底,为朝廷尽忠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见到窦融感激涕零的表现,刘秀十分满意,微笑着示意窦融,下去办事。
眼见朝廷文武大臣,竭尽忠诚,恪尽职守,汉朝廷的治理,也更加顺利,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刘秀忐忑不安的心,稍稍平静。
然而,刘秀也非常清醒地知道,汉朝廷如今百废待兴,兴利除弊的施政措施,土地改革等重要国策的顺利实施,依然面临着诸多艰巨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