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免费小说x95mf.com

字:
关灯 护眼
九五免费小说 > 东汉之布衣天子 > 第二十五回 公孙述商讨反击 隗季孟图谋自立

第二十五回 公孙述商讨反击 隗季孟图谋自立 (第2/2页)

这样一来,为了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朝廷只有通过,增加苛捐杂税来尽力维持,势必会加重,梁州黎民百姓的更大负担,通过不断地盘剥和压榨梁州百姓,才得以维持朝廷的正常供应。

除此之外,朝廷实际上,已经别无良策了。

长此以往,如此下去,势必形成恶性循环。梁州百姓的生活,就会更加愁苦悲哀,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梁州百姓,无法苟延残喘,苟且偷生,最终不堪其命,也就一定不能完成,朝廷交给的各种使命。

最后的结果,必然就是,会有像王莽末年那样,从自己内部溃烂的事情,首先在梁州各地发生了。

正因梁州局势,是如此的危急,所以,臣冒死提出自己的愚昧的见解,希望陛下垂听。

微臣认为,如今最高最佳的谋略,所谓上上之策,就是与汉和亲,归顺洛阳汉朝廷。

不然的话,就只有以攻为守,主动出击一条路,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条路可走了。

妄图长期维持,偏安一隅,僻处西蜀,称王称霸的局面,实际上根本就行不通,最终只有,坐以待毙,死路一条。

如今,天下还未完全太平,局势前景依然不明。全国各地,仍在混乱动荡之中,英雄豪杰,江湖豪客,依然野心勃勃,企图分一杯羹。争夺天下的思潮,还没有彻底灭绝,百姓还没有形成,效忠某一王朝的惯性和向心力,还可以罗致召请。

陛下可以趁着,这些有利时机尚存的机会,出动我们成家帝国,全国所有的精兵,排除一切干扰,破釜沉舟,主动向建武皇帝的汉朝廷,发动一场猛烈的反击,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许还有细须成功的机会。

成家帝国大军,可以兵分两路,直逼洛阳汉朝廷。

一路,向东挺进。

陛下可以命令大将田戎等,率军挺进到江陵(湖北江陵)等地,控制长江的头部与江南汇合之处。

我们依靠巫山的险要,严密防守,用以号令吴王国(江苏省),楚王国故地(安徽,湖北)。

如此,则长沙以南土地,必然在我大兵压境的强大形势逼迫下,脱离建武皇帝的势力范围,望风来降。

另一路帝国大军,则向北发展。

陛下可以命令,武安王延岑等,率领自己的大军,从汉中出发北上,平定长安三辅(大长安地区)土地。

如此,则雍州天水郡(甘肃甘谷县东),陇西郡(甘肃临洮县)一带,自然臣服。

如果这样兵分两路出击洛阳汉朝廷的话,势必让天下震动,四海不宁,干戈四起,重现群雄逐鹿的场面。

臣以为,只要把握住了这一次乱局,扭转我们成家帝国所处的不利局势,开创一统天下大业,恐怕还有一线希望和可能。”

听了骑都尉荆邯,深谋远虑的伟大战略后,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顿时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赞扬骑都尉荆邯道:

“君言甚善,这的确是当前的最佳之策了。唯有如此,才有置之死地而后生,枯木逢春的希望。

朕的眼前,似乎已经出现了,天下百姓士大夫,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雄伟情景。”

骑都尉荆邯,见公孙述动心,心里大为高兴,特别出言,提醒公孙述说道:

“陛下:

臣的这一远大的战略决策,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调查研究,了解分析,深思熟虑,才形成的,不是一般追求四平八稳,事事万全,那些平凡的凡夫俗子,所能够理解的。

如同当年,留侯张良为高祖皇帝设计的密计一样。陛下必须自己独立思索,果断地做出英明的决策才行,不要被人左右了决策。”

公孙述急忙慷慨激昂、信誓旦旦地向骑都尉荆邯承诺道:

“多谢骑都尉荆大人的提醒,这是拯救帝国危局的唯一之策。朕一定独立思索,打破任何阻力,果断地加以部署实施。”

骑都尉荆邯,见公孙述答应,十分满意地告辞而去,开始做反击汉朝廷的准备。

然而,公孙述虽有张良、萧何一般的谋臣骑都尉荆邯等智囊,却不是高祖皇帝,没有高祖皇帝当年的决断与魄力。

心潮澎湃的短暂激动,终于归于了平静。

对骑都尉荆邯这一以攻为守,伟大不凡,富有破釜沉舟的冒险精神的伟大谋略,优柔寡断的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却不思进取,患得患失,根本不能独立地,做出自己的正确判断与果断决策。

公孙述心动不已,也不想废弃骑都尉荆邯的雄伟战略。

公孙述只好下旨,公开举行朝会,征求成家帝国文武百官的意见,以决定是否实施骑都尉荆邯的反击策略。

在骑都尉荆邯的意料之中,成家帝国的皇亲国戚,公卿大臣,满足于苟延残喘,得过且过,偏安一隅的安乐日子。

以大司徒李熊,大司马公孙光,大司空公孙恢为首的三公大臣,都竭力反对,骑都尉荆邯的这一有着强烈冒险意味、主动反击洛阳汉朝廷进攻的伟大战略。

博士吴柱,首先出班,质疑骑都尉荆邯的反击战略道:

“陛下:

臣以为,荆都尉的计谋,实不可取。当初,武王讨伐残暴的商纣之时,八百个封国诸侯,不约而同,在孟津集结。

武王审时度势,认为讨伐时机,并不成熟,依然下令各路诸侯,分别撤退,等待上帝的旨意。

臣以为,荆都尉的计谋,实属太过冒险。他的最大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我们没有友军的支援与支持。

臣还从未听说过,没有邻国的协助,友邦的支持,盟友的协助,而能够出兵千里之外,取得胜利的怪事呢!

臣以为,荆都尉的谋划,不过是考虑军人集团利益,想依靠战争,去掠夺财富,获得军功,谋取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扩充军方势力的计算罢了!

因此,臣坚决反对,荆都尉主张北伐的冒险战略,我们千万千万,不要轻易挑起战争,触怒洛阳建武皇帝,让国家和百姓士大夫,陷入生灵涂炭,万劫不复的境地!”

骑都尉荆邯听了博士吴柱之言,当众哈哈大笑起来,在大殿上据理力争,讥刺博士吴柱等文臣道:

“呵!呵!呵!吴先生的言论,乃书生之见,迂腐之语!降又不降,战又不战,是何道理?建武皇帝君臣,岂能够让我们西蜀君臣,偏安一隅,割据一方呢?

当初,高祖皇帝并没有一寸土地。他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出身,常被别人看做,流氓地痞,不务正业。

开始举义之时,高祖皇帝哪里有,一尺一寸的土地,可以凭借依靠呢?他哪里有盟友以致友邦邻国的支持与帮助呢?

就是后来,高祖皇帝从僻远的汉中出发,讨伐雍王章邯等诸豪之时,他又哪里有什么邻国,可以协助高祖皇帝的呢?高祖皇帝又哪里有什么八百诸侯,不期而合呢?

高祖皇帝能够驱使的,不过是一群,渴望回归东方老家的乌合之众而已。

然而,高祖皇帝大军,以仁义为号召,约法三章,个个勇往直前,冲锋陷阵,屡败屡战,最终所向无敌,奠定了大汉数百年基业。

如今的问题是,我们不主动进攻,问鼎中原,最终的结局,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坐以待毙,就像圈中的猪狗一般,只不过多享受几天太平日子罢了!

我们不主动归顺或者进攻汉朝廷,建武皇帝就能够任凭我们,偏处西蜀险地,享受太平安宁生活,偏安一隅,成为一个独立王国,时时刻刻威胁中原吗?

这岂不是,建武皇帝君臣的羞耻吗?

而今,我们不迅速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天下未定的大好机会,努力地去主动去夺取土地,建功立业,而是坐在这里,大谈什么,武王姬发克敌制胜的大道理。

这正是当年,隗嚣希图当西伯文王的翻版,注定会走向,失败的颟顸之论,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骑都尉荆邯,越说越激愤,驳斥博士吴柱之言道。

朝堂之上,大家都猜度公孙述的心意,不敢直截了当地言说,归顺中原洛阳皇帝,而是主攻、主守两派,分歧严重,争论激烈,会议不欢而散。

成家皇帝公孙述,冷眼旁观,越发觉得,骑都尉荆邯的以攻为守的战略决策,很有道理,越发心动不已。

于是,公孙述与大臣将领们,继续谋划起来,打算立即动员,成家帝国所有的武装部队,包括首都北军(首都警备部队),屯垦军团,以及山东流亡客组成的的客籍兵团等,命令延岑、田戎等能征惯战的著名将领,分别率领军队出发,跟汉中的驻屯军合并,从东西两路,一齐发动,对刘秀的大汉帝国的反击。

然而,那些本土(蜀人)的重要大臣官员,以及掌握朝廷大权的以公孙述的弟弟大司马公孙光、大司空公孙恢为首的公孙述家族的权贵,却依然竭力反对骑都尉荆邯的以攻为守的战略决策,认为冒险出征,必遭败绩。

西蜀的权贵们,已经满足于偏安西蜀一隅的局面,满足于享受目前的荣华富贵和既得的利益了。

见西蜀本土士大夫、文武大臣一致反对,大司马公孙光,遂出班,向公孙述进谏道:

“陛下:

臣弟以为,依靠我们成家帝国当前的武装力量,凭借梁州天险,采取守势,维持称霸一方的局面,绰绰有余。

不应该倾举国之力,用于千里之外,一决胜负,以求一时侥幸,甚至招来敌人的强力反击。”

成家帝国君臣,反复磋商了很久很久,都没有得出一个,赞成主动进军,扭转成家帝国颓势的结果。

以公孙述的弟弟大司马公孙光、大司空公孙恢为代表的公孙家族的当权人士,竭力阻挠实施骑都尉荆邯的反击战略,丝毫也不肯做出一点让步。

成家皇帝公孙述,面对来自掌权集团内部的强大压力,越发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最终,公孙述只好不思进取,考虑防守,放弃了骑都尉荆酣的反攻战略。

成家帝国在前方守卫的军事将领武安王延岑、翼江王田戎等久经沙场的武将,闻听骑都尉荆邯的谋略以后,也甚为赞同。

武安王延岑、翼江王田戎等久经沙场的武将,一致认为,不思进取,苟延残喘,偏安一隅,绝不是久安之局。

他们纷纷上书,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强烈要求皇帝,拨付他们兵力,给予他们,立功报国的机会。

实际上,此时,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内心里,更加担心的是,将领们伺机坐大,最终失去控制。

所以最终,公孙述断然拒绝了驻军前线的武安王延岑、田戎等将领们提出的反击建议。

而成家帝国内部,只有公孙述的皇族子弟,才掌握有成家帝国朝廷的决策大权。

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始终忧惧犹疑,不能够接受,骑都尉荆邯的反击战略。

见内部阻力重重,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最后只好决定,放弃骑都尉荆邯的反击战略。

在东都洛阳的刘秀,听见成家帝国君臣的决策,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专门派人送信,向马援致谢说道:

“文渊啊,当初你对公孙皇帝的评价,真是恰如其分啊!公孙子阳,不过是一个强大的玩偶罢了,朕还担心什么呢?”

自此,洛阳汉朝廷君臣,平定西蜀等割据势力,一统天下的意志,更加坚定。

实际上,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之所以不敢主动出击中原洛阳汉朝廷,是有自己的隐忧和担心。

成家帝国国内,那时已经是危机重重,各种矛盾冲突频发,一幅民不聊生的局面。

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君臣,迂腐颟顸,缺乏治理才能,朝中根本没有多少大臣,懂得经济治理之道。

公孙述仿效王莽,进行复古改制,革新成家帝国钱币,下诏废除了长期流通,百姓喜闻乐见的铜钱,改用新的成家帝国货币铁钱,通行全国。

而铁钱的铸造、流通、贮存,都十分不便,且成家帝国钱币的信用,还未建立,根本就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

成家帝国的货币制度遭到破坏,货物交易流通受阻,经济受困,市场交易停顿。

梁州百姓的财富,被利益集团疯狂掠夺,官吏百姓士大夫,都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而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本人,从一个小吏发家,善于治理地方,注意枝梢末节,却根本就不懂得,担任最高帝国领袖的精髓和真谛,主要在于,把握大局,分层负责,各司其职。

虽然公孙述,已经贵为成家帝国皇帝,但并不信任自己的属下谋臣,大司徒李熊等文武大臣。

公孙述事必躬亲,军国大事,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几乎都要他自己,亲自出面,去进行处理,去做出决定,公孙述才觉得放心和安心。

连最微小的地方政事,甚至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吏的任命,公孙述他这个皇帝,都要亲自去过问考察,跟公孙述当初,担任清水县令,处理政事,一模一样。

既然公孙述一心一意,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枝梢末节的小事上面,自然而然,也就不能够设计,远大的治国方略,筹划军事谋略了,只图能够,满足现状,偏安一隅,苟延残喘罢了。

公孙述最大的爱好,就是追求形式和排场,就像王莽当年的行径一样。

公孙述也非常喜欢,时常改变,郡县以及官吏的名称,频繁更换官吏和将领,以满足自己这个皇帝的权力欲。

结果可想而知,公孙述庸人自扰,无事生非的施政,最终导致成家帝国朝廷的政事,越发混乱,上下无所适从。

而公孙述最大的乐趣,就是炫耀他的皇帝的威严和气势,显示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年轻之时,公孙述因为他的父亲,曾经担任河南郡都尉的关系,凭借“任子令”,曾经做过汉朝廷的郎官,侍候过大汉皇帝。

所以,公孙述本人,对汉朝廷官场的一系列运作情形,非常了解、非常熟悉。

当了成家帝国皇帝之后,公孙述立即摆出,他的皇帝派头,极力模仿,当初大汉皇帝的盛大礼仪。

公孙述出宫、进宫,都用“法驾”出行,正所谓百姓所言的大驾光临。官吏百姓,不胜其烦。

公孙述用“法驾”出行之时,天子卫队,由手举各色各样绣着鸾鸟的旗帜,武器上挂着牦牛尾的骑兵严密护卫。

御车总共有四十六辆,由京兆尹,首都成都的县令,北军卫尉等官吏,作为御驾前导。公孙述出行之时,实在是威风凛凛,不可一世,过足了皇帝瘾。

公孙述自以为,坐上成家帝国皇帝宝座,已经有些时日,天下已经太平了。

于是,公孙述与刘秀的做法相反,他没有大封自己的手下功臣,而是首先进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亲王,把富庶的犍为郡(四川宜宾),广汉郡(四川梓潼县)所辖的数县,封给他的两个儿子,作为儿子们的封国。

大司徒李熊,作为公孙述的谋臣智囊,很早就追随了公孙述。大司徒李熊,为成家帝国的长远利益着想,好心好意地上书公孙述,规劝公孙述说道:

“陛下啊:

臣私下以为,为政的根本,是施政公平公正,大公无私,以臣属百姓士大夫的心愿,理政处事。

作为至高无上的帝王,更应该显示自己,宽广恢弘的度量,大公无私的精神,以普天之下百姓士大夫的利益,为帝国的根本福祉。

如今,天下事情的成败,还难以最终预料。将士们拼死在沙场作战,还没有得到陛下的封赏。

陛下竟然枉顾,天下人的想法,不顾天下功臣勋旧的利益,蒙蔽天下人的眼睛,先封自己的儿子,为侯王,赏赐他们肥沃的土地,作为他们的食邑。

臣私下以为,陛下此举,岂不是明目张胆地向天下人表明,陛下的私心私欲吗?

同时也显而易见地表明了陛下,已经满足于现状,没有更加远大的志向了。

臣私下以为,陛下这样,一心一意为自己的子孙考虑,不考虑功臣、百姓士大夫的利益,势必会降低陛下的威信,冷了天下士人,将帅士卒,黎民百姓的心,怠慢了他们,对君王的崇敬与忠诚!”

听见大司徒李熊,直斥自己封爵自己儿子的的私心,公孙述如同揭开了他心上的伤疤一般,勃然大怒,责骂大司徒李熊道:

“大司徒啊:

朕身为一国之君,封赐自己的两个儿子封地,让孩子们庇护帝国,做帝国的屏障,这有什么过错呢?

历朝历代君王,不是都这样做的吗?

你这个混账东西,仗恃朕的宠爱,目无君王,非议朝政,真是大逆不道。

来人啊,将大司徒这个不省事的家伙,给朕逐出宫廷,让他回家,好好反省。”

成家帝国的文臣武将,贤良士大夫,闻听大司徒李熊被皇帝所逐,都十分遗憾惋惜,叹息着为李熊鸣不平道:

“大司徒大人,是陛下最早创业的挚友和谋臣,也会受到陛下罢黜,令人寒心啊!

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啊!

哎,至高无上的君王,都利令智昏,谋求自己的私利,大臣将相和士大夫们,将会怎么样呢?

陛下偏执自私,任人唯亲,只顾皇亲国戚的利益,没有用共同的利益,把君臣紧紧联系在一起。

大司徒大人,是陛下亲信,也会因为进尽忠言,遭到陛下罢黜,怎么能够希望,臣子们对陛下忠心耿耿,竭尽忠诚呢?”

成家帝国的大臣将领士大夫们,见贤能的大司徒李熊,受到公孙述摒弃,朝廷的赏赐越发不公,自身前途无望,开始对公孙述,心生怨恨,上下离心。

而东都洛阳方面,汉朝廷君臣,却是和睦融洽,上下一心,百姓欢愉。

高下立判,西蜀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的最终命运,早就已经注定,没有谁能够改变了。

10

西北雍州方向,刘秀分化瓦解西州上将军隗嚣与其亲密部下的谋略,也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继班彪、马援、郑兴等著名的贤良士大夫,先先后后脱离隗嚣以后,寄寓在雍州天水郡等地避难的申屠刚、杜林等当世大儒、著名士大夫,见隗嚣执迷不悟,不肯放弃自立理念,也纷纷选择,离开隗嚣,前往东都洛阳,投顺刘秀,回归了汉朝廷。

刘秀见雍州著名士大夫来归,大喜。刘秀当即下旨,任命申屠刚、杜林等大儒,为侍御史(执法监察官),另行任命郑兴等士大夫,担任朝廷的太中大夫等职务,对从雍州前来投奔的士大夫,十分信任。

留居西州的士大夫,越发向往汉朝廷,归顺洛阳汉朝廷的心愿,也更加强烈。

11

转眼间,就到了建武六年(公元30年)春季的三月。

此时,西蜀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君臣,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希望挽救,成家帝国面临的种种危局。

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虽然并没有,完全接受骑都尉荆酣出兵反击的建议,但公孙述也赞同,光靠采取守势,成家帝国是无法维持,偏安一隅的局面的。

为了安慰,渴望征战的成家帝国将领,公孙述于是下旨,命令翼江王田戎,将军任满等部将,从东方反击,率领成家帝国军队,西出江关(四川奉节县东),下临沮、夷陵间,集结他们的旧有部属,向汉朝廷所属的荆州方向郡县,发动攻击。

公孙述君臣,秘密筹划,在夺取荆州等地之后,再与洛阳汉朝廷。一争高下,争霸中原。

然而,没有成家帝国举国之力作为后盾,以及皇帝公孙述的大力支持,翼江王田戎,将军任满等部的军力,实在太过弱小,西蜀将士,士气又十分低落,根本无力与蒸蒸日上的汉朝廷军队抗衡。

成家帝国军队,进军东方,挑战大汉朝廷的首次努力,很快就宣告破产失利。

12

此时,见成家皇帝公孙述,主动向东,出击汉地,洛阳汉朝廷君臣,也十分担心。

建武皇帝刘秀,隐忧在心,急忙召集右将军邓禹等文武大臣,商议应对之策。

右将军邓禹率先发言,建议刘秀道:

“陛下:

荆州这个地方,控制长江要地,对于全国战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丢失不得。

而要解决荆州方向的困境,必须主动掣肘公孙述,让公孙述有所顾忌,不敢大举盲动才行。”

刘秀深以为然,赞同邓禹的意见道:

“仲华言之有理!可是,如果从褒、斜道方向或者是从东方江关方向进军,反制公孙述,路远而多阻,恐怕一时半会,难以达到目的,反而为公孙述所制。

而西州兵强粮足,道路通畅。

我们莫若从西州天水郡方向进军,向前伐蜀,更加便利我军进攻,足以威胁牵制公孙述,同时也可以制约隗季孟,萌发他心,此为一举两得的妙计。”

右将军邓禹等文武大臣,赞同刘秀的主张道:

“陛下英明。只有如此,才能够解除公孙述对西京的威胁,直捣成都。”

刘秀见右将军邓禹等文武大臣赞同自己的战略部署,心里非常高兴。

于是,刘秀立即紧急下诏,给西州上将军隗嚣,命令隗嚣,从天水郡派兵南下,攻击公孙述的成家帝国的后背,以解荆州之围。

13

不料此时,西州上将军隗嚣,见中原平定,西州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已经另有打算。

虽然西州上将军隗嚣,已经遣长子入侍皇帝,但依然心怀两端,常常思量,大将王元之言,欲割据一方,不欲早定归顺之计。

隗嚣遂上书刘秀,故意推托道:

“陛下:

接到陛下的旨意,臣立即与部下将领,商议进军西蜀,讨伐公孙述的方略。

臣与诸将,研究地势地理,认真商讨一番以后,大家一致认为,白水关(陕西白水县境内)地势险恶,山路崎岖,恐怕大军难以通行,无法进军。

而蜀道十分危险,沿途的栈道,多年未修,又早已经朽烂损坏,大都无法使用,恐怕丈尺之地,大军更加难以通过。

可是,我们又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通行,向前进击,肯定不利于大军行动,完成讨伐公孙述的任务。

臣私下认为,此时此刻,讨伐公孙述的时机,还不够成熟,斗胆认为,此时此刻,还不宜贸然,向西蜀的公孙述,发动进攻。

成家皇帝公孙述,性情严酷,苛待部属,长此下去,他们君臣,必定上下猜忌,最终定会有,上下分裂,众叛亲离的那一天出现。

臣私下认为,如果等到公孙述的罪恶彰显,恶贯满盈之时,我们再出动,我们的讨伐大军,发动攻击,势必会事半功倍,造成势如破竹、土崩瓦解的巨大声势。

臣相信,到时候,我们的讨伐大军一出动,战胜公孙述,将会不费吹灰之力。

请皇帝陛下,审时度势,认真与大臣将领,研讨进军方略,原谅臣的抗旨,批准臣所作出的不成熟建议!”

接到西州上将军隗嚣的上书,见隗嚣公开抗拒旨意,刘秀十分恼怒,对右将军邓禹等文武大臣说道:

“诸君:

看样子,隗嚣已经下定决心,要与朕决裂了。”

群臣也议论纷纷,皆认为西州上将军隗嚣,已经有了反意,必须加紧提防才是。

听了群臣的讨论,刘秀的心情,更加郁闷,对隗嚣的不满与怨恨,郁结在刘秀的心里。

右将军邓禹,十分冷静,提醒刘秀道:

“陛下:

所谓,欲速则不达,冲动是魔鬼。

请陛下还是努力地控制住,自己的不满与愤怒的情绪,不要被一时的愤怒,迷惑了自己的心智,造成当初,彭宠叛离那样的不利局面啊!

臣以为,虽然隗嚣,叛意已定,已经大概率不会放弃,自己的割据立场,不会再听从陛下的调遣与旨令了。

但请陛下,还是要静下心来,努力地寻找,最佳的应对措施。陛下要努力避免,陷入与西州隗嚣和西蜀公孙述,两面作战的尴尬境地,危害陛下,一统天下的大计。”

听了右将军邓禹的劝说,刘秀终于冷静下来,答应道:

“仲华所言极是!朕不能够让一时的愤怒,乱了国家大计。隗季孟的抗旨,反而使朕,最终下定了决心。看样子,西州隗季孟不解决,朕食不安寝啊!

诸君,我们暂时把公孙子阳放下,先未雨绸缪,谈谈如何处置西州隗季孟的事情吧!”

刘秀与右将军邓禹等大臣将领,开始公开讨论,积极谋划,出军讨伐西州上将军隗嚣,用武力解决西州的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