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光武中兴 第一回 掠西京赤眉撤兵 功不赏刘杨叛离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东汉之布衣天子!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正月里,东都洛阳城里,万物复苏,百废待兴,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大汉皇帝刘秀,忙着奖励分封功臣,建立皇家祭庙和万神庙,兴建社稷神坛,建立礼仪典章制度,忙个不亦乐乎。
刘秀治理下的大汉帝国的官吏百姓,也没有谁人能够闲着,都在勤奋努力,休养生息,忙着处理衙署或者自己家里的农商大事。
而西京长安城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色。
到了建武二年(公元26年)正月底,赤眉汉朝廷君臣,坐吃山空,进驻长安城以后,抢掠国库、民间的粮食,终于就要被赤眉百万将士耗尽了。
到了此时,西京长安城里国库、民间的大多数财富,都已经落入了赤眉汉朝廷的大臣将领、官员士卒的手里,留下了无数多的仇恨和血泪。
赤眉军的百万将士们,一直幻想着,饱载他们掳掠抢劫而来的丰硕财富,驮着无数的金银珍宝,准备离开帝都西京长安,平安地回到他们山东琅琊郡的老家,去过上一个个富家翁的舒服日子。
可是,赤眉汉朝廷的大臣将领们,实在太贪得无厌了,还想趁撤离西京长安之前,再大捞最后一把。
赤眉汉朝廷的强盗们,于是大肆纵火,焚烧宫室和民间住宅,再乘火势之乱,肆意抢劫皇宫内库、朝廷府库和民间百姓的财产。
西京长安的百姓,遭受大劫,四处逃亡,死伤累累,盖世繁华的长安城,霎时变成了一片废墟,常常不见人踪。
赤眉汉朝廷公卿大臣,见往日繁华无比,富甲天下的西京长安,快速衰落,毁坏十分严重,一片凄惨,也黯然神伤,有些自惭愧悔,遂彻底放弃了留在西京长安的打算。
其时,刘秀的汉朝廷,已经定都洛阳,阻塞了赤眉汉朝廷大军经过潼关、函谷关回归东方老家琅琊郡的道路。
赤眉汉朝廷的龙头大哥御史大夫樊崇等公卿大臣,十分忧虑,知晓当初河北“铜马”、“檀乡”等多股流民军的数十万将士,已经前前后后,被刘秀所灭,深知刘秀汉帝国的利害,不愿与之争锋。
于是,为了避开已经在东方洛阳建都的大汉帝国的锋芒,赤眉龙头大哥御史大夫樊崇等赤眉汉朝廷公卿大臣,只得决定,带领赤眉军百万将士眷属,向西流窜,准备绕过函谷关、武关等天险,从北方绕道,然后南下东向,回到他们位于东方的老家山东琅琊郡。
刚刚撤离西京长安之时,赤眉军队的车甲兵马,最为猛盛,拥有部众眷属,号称一百万人。人马众多,辎重十分丰富,种类繁多,车马络绎不绝,可谓兵强马壮。
赤眉汉朝廷大汉皇帝刘盆子,乘坐王车,驾着三匹马,后面跟着中黄门刘能卿等数百骑兵车驾,侍从汉帝左右,进行保护,的确是威风凛凛。
而御史大夫樊崇、宰相徐宣等赤眉军公卿大臣,率领各自统领的赤眉军部众,仅仅跟随皇帝前后。
赤眉汉朝廷御史大夫樊崇、宰相徐宣等赤眉汉朝廷公卿大臣,率领赤眉军百万部众,撤出西京皇城以后,经过了长安南郊的祭坛。
于是,御史大夫樊崇、宰相徐宣等赤眉汉朝廷公卿大臣决定,前去南郊祭坛,祭祀天帝神灵,祈求天帝神灵,保佑赤眉汉朝廷君臣顺利归家,一路平安。
祭祀仪式很快结束,御史大夫樊崇、宰相徐宣等赤眉汉朝廷公卿大臣,指挥着赤眉军各部将士,沿着秦岭山脉向前行军。
赤眉汉朝廷公卿大臣,忘不了自己打家劫舍的老本行,仗恃人多势众,指挥赤眉军将士一路横扫。赤眉军将士,从终南山出发,一直掠到远离终南山的大城小邑。
赤眉军行军所经过的县邑,无不被赤眉军各部将士,抢掠一空,没有人迹,甚至鸡犬不留。
赤眉军将士烧杀抢掠、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暴行,已经弄得天怒人怨,但赤眉军的好运气,依然没有受到影响。
其时,更始汉朝廷属下的将军严春等,驻守玄汉帝国西陲的郿县,继续为玄汉帝国坚守。
不妙的是,驻守玄汉帝国西陲郿县的将军严春等军民,也难逃厄运,不幸遭遇赤眉汉朝廷御史大夫樊崇统领的赤眉百万大军将士逃亡归家,路过此地。
赤眉军将士,怎么能够放过身边的肥肉呢?
于是,御史大夫樊崇统领赤眉军进攻郿县,准备大掠一把,抢夺一点粮食财富。
玄汉将军严春见赤眉樊崇领军,前来进攻,不甘心束手就擒,于是拼命抵抗。
更始将军严春守卫郿县城池的兵力十分弱小,哪里是赤眉百万大军的对手呢?
最终,更始将军严春,在郿县战败,被杀身亡。赤眉军的声势,更加强大。
自此以后,依然效忠玄汉朝廷的扶风郡等西部郡县,无人能够阻挡赤眉百万军队的气势。
不久,大司徒邓禹,率领汉军从安定郡、北地郡等郡县南下,赤眉大军,就顺利进入了大司徒邓禹以前控制的安定郡、北地郡、上郡等郡县。
然而,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存。好运不可能永远眷顾同一个人。
不长的时间里,赤眉军将士烧杀抢掠、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暴行,终于弄得天怒人怨,带来了报应。赤眉汉朝廷公卿大臣,将士们的好运,就快要走到了尽头。
此时,得知赤眉军撤离西京,西走扶风郡的消息以后,大司徒邓禹大喜。
大司徒邓禹,急忙率军,从安定郡、北地郡南下,准备避开赤眉汉朝廷的主力大军,率军向南,抵达劫后的西京长安,驻军昆明池,以便全盘接收,西京长安。
长安三辅百姓,饱受赤眉汉朝廷军队的烧杀抢掠,视留守西京长安的赤眉军将士为寇仇。
闻听邓禹进军西京的消息,长安三辅百姓欣喜不已,立即组织队伍,配合邓禹的汉军进攻,偷偷袭扰赤眉军,抢夺赤眉军将士携带的粮食和金银珠宝财物,甚至夺取他们的随军眷属子女。
大司徒邓禹统领汉军的进军,更加顺利,不久就如愿以偿地收回了西京长安。
从赤眉汉朝廷手中夺取西京长安以后,大司徒邓禹欣喜不已,一面安抚西京官吏百姓,向刘秀报捷,一面下令,用酒食大宴将士,庆贺收复西京长安的胜利。
不久,大司徒邓禹,率领部属诸将军僚属,沐浴更衣,斋戒三日,然后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演习汉家礼仪,前去祭祀高祖皇帝的祖庙,禀告故都长安的收复。
祭祀完毕,大司徒邓禹,恭恭敬敬地收了十一位大汉皇帝的神主牌位,专门派使者,捧到东都洛阳,交给皇帝刘秀。
接着,大司徒邓禹,又率领自己的部属,开始巡视,历任汉皇帝的园陵,特别安置官吏士卒,去守陵,奉祀皇家陵墓。
听闻长安百姓遭劫,西京长安最终顺利收复,列祖列宗的皇家神主顺利东归的消息,刘秀等汉朝廷君臣,百姓士大夫,感慨万千,激动不已,又喜又悲。
然而,西京长安的顺利光复,并没有能够让刘秀等汉朝廷君臣,兴奋多久。
不久,新兴的大汉朝廷面临的一系列急迫严峻的新问题,又摆在了刘秀等新兴汉朝廷君臣的面前。
此时,噩耗频传。
真定王刘杨,渔阳郡太守彭宠,涿郡太守张丰等官员将领,相继发动叛乱的消息,纷至沓来,迅速传到了东都洛阳。
刘秀闻讯,焦虑万分,忧心如焚,刚刚才有的收复西京长安的兴奋和喜悦,一下子灰飞烟灭,消失殆尽。
实际上,当初真定王刘杨,在与大司马刘秀结盟之时,就已经留下了祸根。
真定王刘杨兄弟及其部属,都没有想到,刘秀的发展后劲,会如此强劲。
真定王刘杨,其实对自己的才干和能力,一直充满自信,认为自己乃帝室之胄,出身王侯,身份高贵,智慧超群,是这个乡侯贵族-舂陵侯家族的破落子弟出生,依靠一时的机遇,而荣升大司马的刘秀,根本就无法相提并论,与之相比的。
因此,真定王刘杨,对刘秀最终凌驾于自己之上,高居汉帝之位,似乎内心里,一直就很不服气。
有了这种不服气的想法,刘杨心中,不免有些怏怏不乐,早就有了自己的如意算盘,暗中希望,能够利用刘秀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来壮大自己的势力。
甚至,等到时间成熟,刘秀得意忘形,疏于防备之时,实施自己的夺权大计,取而代之。
然而,一年多来的局势发展,不仅让真定王刘杨,一直没有实施夺权计划的机会,而且更加让定王刘杨压力重重,大失所望,惆怅不安。
最后局势的发展,已经迅速地变化,大大地超出了真定王刘杨早先的预料和真定王的控制范围。
刘秀的影响力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欣欣向荣,如日中天。效忠刘秀的势力,蒸蒸日上,日渐壮大,完全脱离了真定王刘杨的设想和掌控范围。
而真定王刘杨自思,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力,相形见绌,根本就不能够与刘秀,同日而语。
真定王刘杨未能如愿,并没有像刘杨当初所设想的那样,效仿王匡、王凤等绿林三部兄弟,左右更始帝一样,控制住刘秀,做一个幕后的真正主人。
后来,刘秀在高邑称帝,而真定王刘杨等拥戴功臣,所受到的封赏与待遇,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改变,并没有达到,真定王刘杨自己的期望值。
刘杨心里,越发怨恨刘秀对他的功高不赏,对刘秀的恩赐和待遇,更加不能够满意,禁不住牢骚满腹。
刘杨失落失意,郁郁寡欢,心中充满惆怅之感。
真定王刘杨常常与自己的弟弟临邑侯刘让,以及堂兄刘绀等亲信,私下里谈论国家大事,发泄不满和怨恨道:
“兄弟们啊:
陛下刻薄寡恩,赏赐不公,令人忿忿不平。
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等功臣,都谋受陛下宏达的恩赐,封爵封土高厚,只有本王,不仅功高不赏,反而因为手握兵权,而受到陛下无端猜忌。
陛下的封爵与封土赏赐,太过微薄,根本就不足于酬庸,本王的杰出贡献和赫赫功绩。
当初,本王与刘林诸位士大夫一道,在邯郸拥戴赵汉皇帝刘子舆,而陛下穷途末路,处境十分危险。
要不是本王最终,选择与陛下结盟,把心把肝地辅佐帮助陛下,把数十万部属将士,交予陛下去指挥,为陛下征战四方,陛下还在哪里挣扎,甚至命岂不保呢?怎么可能,会有后来的硕大成就,登基称尊呢?
悔不当初,本王坐拥英雄豪杰数十万人,就是自立门户,也能够成就一番惊天伟业。只叹本王棋错一着,看错了人,最终落一个寄人篱下、听人颐指气使的结局啊!
只怪本王一时糊涂,看走了眼。本王哪里知道,这个舂陵皇帝陛下,秉性难改,自始至终,还是改不了一个小乡侯子弟那样的小家子气,对人刻薄寡恩,不念他人贡献呢?
哎呀,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此乃喻世恒言啊!
小门小户出生的人,终究恶习难改,本性难移,度量狭小,吝啬小气啊!怎么可能有,帝室之胄,侯王公爵那样豪爽的度量和阔达的胸怀呢?”
真定王刘杨,不时流露的只言片语,很快就被他的兄弟临邑侯刘让、堂兄刘绀等亲朋好友知悉了。
真定王刘杨的弟弟临邑侯刘让,以及堂兄刘绀等亲信,也认为真定王刘杨的功劳和贡献很大,为真定王刘杨,感到忿忿不平,认为汉帝刘秀,对真定王家族诸兄弟的待遇和赏赐,太过微薄,一直心怀不满,对刘秀的恩赐封赏菲薄,感到很不满意。
弟弟临邑侯刘让,以及堂兄刘绀等亲信,心领神会,很快就明白了真定王刘杨的心思,知道真定王刘杨,似乎已经不满足于现实的地位和如今的现状了。
刘杨的弟弟临邑侯刘让,以及堂兄刘绀等亲信,与真定王刘杨一拍即合,决定帮助真定王刘杨,实施夺权阴谋,力争有所作为。
弟弟临邑侯刘让,听了刘杨不满抱怨的话语,更加明白了大哥刘杨的心思,遂撺掇大哥刘杨道:
“大哥说得很对啊!小门小户、寒酸庶子家族出生的人,根本就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吝啬小器,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习惯和习性,怎么能够轻易改变他们的本性呢?
自从陛下平定邯郸赵汉皇帝刘子舆,在高邑被群臣拥戴,登基称帝以后,陛下的势力一天天发展壮大,声名一天一天地显赫,威信也如日中天,朝廷也越发巩固。
要是真定王大哥,对陛下还是一味顺从,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可能就永远没有机会了。
大哥啊,如今天下未定,天下英雄豪杰,还没有认定自己的主人,还有一丝机会。
大哥你拥众数十万人,为什么要寄人篱下,仰人鼻息,受腌臜泼才、吝啬小人的窝囊气呢?
那个什么舂陵皇帝,当初以大司马身份,抚巡河北之时,无所依靠,像一个游神孤鬼,随侍身边,可以依仗指使的,不过是百多个将士,几十个幕僚而已,只有区区两百人罢了!
而今,大王兵强马壮,帐下豪杰如云,燕赵士大夫拥戴,而又占据镇定大郡,何止超过那个舂陵皇帝百倍呢?
如果有我们镇定诸兄弟的帮助,何愁真定王大哥,不能够成就一番伟业呢?那个什么舂陵皇帝,如果没有了大哥兵力的帮助,最终能够,有什么作为呢?”
听了弟弟临邑侯刘让、堂兄刘绀等人挑唆,真定王刘杨,更加愤怒,不满地对弟弟临邑侯刘让等人说道:
“兄弟们说得很对!
本王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诸多有利条件,如果不能够成就一番伟业,岂不是枉费了本王的雄心壮志吗?
本王岂能够让真定数十万英雄豪杰,受制于人呢?”
真定王刘杨,心动不已,渐渐地失去了耐心和冷静,终于沉不住气,开始想有所作为了。
堂兄刘绀,见堂弟刘杨心动,遂利用官吏百姓士大夫们,普遍迷信图谶符命的心理,也进言劝说刘杨道:
“大王啊,临邑侯兄弟的话,言之有理。
为兄曾经听过这样一句图谶符命说道,‘赤九之后,瘿杨为主’。这一句符命图谶之言,岂不是应在大王的身上吗?
谶言符命的意思,通俗易懂,非常明白,就是说陛下(刘秀)之后,应该是大王(刘杨)称帝了。
陛下(刘秀)是高祖皇帝(刘邦)的第九代子孙,所以叫“赤九之后”;而大王(刘杨)却是景帝陛下的第七代玄孙。
大王的脖子上,不是正好生有一个赘瘤,正合‘瘿杨为主’的含义。这岂不是天帝神灵之意,大哥岂能够违背呢?”
真定王刘杨,听了堂兄刘绀的符命图谶之言,心里更加动心,坚信符命图谶,是天帝神灵的懿旨。
与堂兄刘绀、弟弟临邑侯刘让等真定诸兄弟,一番闲聊之后,真定王刘杨,心理更加失衡,越发不满足于他自己的王爵地位和受到的封赏了。
真定王刘杨,于是更加愤愤不平地对弟弟临邑侯刘让,以及堂兄刘绀等亲信抱怨道:
“不瞒诸位兄弟,不是本王对陛下不满,而是陛下对本王和我们诸兄弟的赏赐,实在是太微薄,令人太不满意了。
陛下登基称帝以后,只是大肆奖赏,他的南阳郡老乡,亲近的河北、颍川郡部属。
陛下是不是早就已经忘记了,我们这些默默无闻,做出无私贡献的臣子的巨大贡献了呢?
皇帝陛下,给予我真定王刘杨的待遇,依然跟从前一样,并没有什么区别和变化。
功高不赏,这岂是贤明的君王,酬庸功臣宿将的做法呢?
我真定王刘杨,可是在陛下刚到河北抚巡,势单力孤,还没有龙飞九天,才开始创业之时,就亲自率领数十万大军,追随了陛下,为陛下的崛起,立下了盖世功业的第一大功臣啊!
本王的贡献,岂是大司徒(邓禹)、大司马(吴汉)、大司空(王梁)、骠骑将军(景丹)那些身份卑微的无名小卒,无知小辈,能够相比的呢?
如果没有我刘杨诸兄弟的鼎力支持,不知道陛下,还在怎样的苦苦挣扎呢?
为什么到了如今,陛下对本王的待遇,还不如邓禹、吴汉、王梁、景丹,这些无名小卒、下层鼠辈呢?
吴汉、王梁他们这些个家伙,最初都不过是渔阳郡太守彭宠属下,一个小小的官吏罢了!
如今,他们这一伙得志小人,却一个个鹞子翻身,都爬在了我真定王诸兄弟的头上,位居大司马、大司空之职,安享四县之多的丰厚封邑了。
陛下褒奖功臣宿将的做法,岂能算公平公正、大公无私呢?岂能够让我们这些立下赫赫功勋的功臣宿将,心里满意呢?”
想起这些日子以来,刘秀奖赏功臣宿将,分封诸侯封土的一系列举动,真定王刘杨的心情,就更加烦躁不安,心理更加失衡,气呼呼地对着兄弟们抱怨道。
堂兄刘绀、弟弟临邑侯刘让等真定诸兄弟听了,纷纷点头称是,刘杨似乎受到了鼓舞。
真定王刘杨,歇了一会,继续发泄不满道:
“诸位兄弟:
皇帝陛下当初,不过是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小乡侯舂陵家族家庭的旁支而已。
陛下凭借几百人的草创人才,就能开创一番伟大的事业,建立他自己的大汉帝国。
为什么我刘杨,景帝陛下的嫡系子孙,堂堂正正的真定王王侯家族出生子弟,就不能成就一番更大的事业呢?
我真定王是景帝陛下的七世玄孙,是汉室的近亲嫡系,比当今皇帝陛下他的那个什么舂陵侯家族,汉室宗室的远房旁支,不是更有资格,成为大汉帝国的最高主人吗?
更始皇帝,建武皇帝,都出自舂陵家族,是赤九之后。他们这些大汉帝国的旁支末属,都有机会,登上汉帝宝座。
为什么我真定王,这个景帝的直系苗裔,就不能登上大汉皇帝之位呢?
何况本王手下,还有数十万,忠心耿耿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啊!
为什么我要寄人篱下,仰人鼻息,就不能够另起炉灶,成就一番伟业,不辜负景帝直系苗裔的称号呢?”
真定王刘杨,怒气冲冲地对堂兄刘绀、弟弟临邑侯刘让等真定诸兄弟抱怨说道。
“是啊,大王。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功高不赏,不过是那些昏聩吝啬君王的共性,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大哥我私下担心的是,功高不赏,到是没有什么大的关系。就是害怕大王,功高震主,最终遭来杀身之祸啊!”
堂兄刘绀,脸色严峻地警告刘杨说道。
“是啊,大哥说得很对!本王担心的,就在于此。
诸位兄弟放心,本王对天发誓,不会让真定数十万英雄豪杰,受制于人,成为他人鱼肉。”
真定王刘杨反叛的决心,更加坚定。
自此,真定王刘杨、堂兄刘绀、弟弟临邑侯刘让等真定诸兄弟,磨刀霍霍,准备有所作为,大干一场,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壮举。
然而,真定王刘杨、临邑侯刘让,堂兄刘绀诸位兄弟,却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和民心。
自汉末新莽以来,天下的官吏百姓,经历了多年的战乱等一系列的天灾人祸,早就已经厌倦了天下动荡,战争不断,民不聊生的日子,渴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何况如今的汉帝刘秀,早就已经,今非昔比,拥有了诸多制胜的法宝,那就是部属大臣将领的忠诚和拥戴,强大的军事政治实力,渴望天下太平的官吏百姓士大夫,民心的支持和拥护。
真定王刘杨、临邑侯刘让,堂兄刘绀诸位兄弟,秘密策划,阴谋反叛刘秀汉朝廷的举措,逆天行事,不得人心,最终注定,是一定会失败的。
可是,真定王刘杨、弟弟临邑侯刘让、堂兄刘绀诸真定兄弟,利令智昏,逆天行事,哪管什么,认清形势,懂得天心民意归属呢?
真定王刘杨,又捡起了当初王莽夺权的法宝,决定仿效王莽,制造谶言符命,首先在舆论上,为自己的夺权造势,希图借助图谶符命等舆论的力量,来达到蛊惑民众,汇聚人心的目的。
真定王刘杨诸兄弟,反叛的迹象,逐步地显现出来。真定王刘杨诸兄弟,至死不悟,一心一意,要当家作主,称雄一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