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回 怠慢功臣彭宠疑 诸将贪功谋拥立 (第2/2页)
护军朱祐等部属将领官员,再次在中山县向刘秀提出书面建议,请求萧王,顺应民心,登极称帝。
刘秀依然不同意,亲自召见护军朱祐等僚属士大夫,向他们解释说道:
“大师兄啊:
本王心里,十分清楚,将领和士大夫们,之所以这么心急火燎地希望本王登基称帝,是因为他们这些人,也渴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名留史册啊!
但这个问题,十分重大,本王怎么能够,草率决定,落得圣公一般的下场呢?”
见萧王刘秀,再次明确拒绝,护军朱祐等,也不敢直劝,只好下去,与诸将士大夫讨论,再次选择适当的时机,去说服萧王。
不久,公孙述称帝的消息,也传到了河北。
刘秀手下诸将和士大夫们,确知了公孙述在西蜀成都自称成家皇帝的消息以后,越发担忧,天下人心转移,士大夫向公孙述靠拢效忠,会背离萧王。
护军朱祐与诸将,心里更加着急。于是,大家商量妥当,再次急不可耐地一同上表,向萧王刘秀急切劝进道:
“大王啊:
我们大汉王朝,经历莽贼之乱,宗庙尽废,豪杰愤怒,百姓哀啼,渴望圣人临世,拯救苍生,恢复大汉社稷。
所以,大王与大司徒大哥,首倡义举,打出义旗,天下立即响应。大王诸兄弟,也立下盖世功勋,圣公因此而暂居帝位。
可是如今,圣公颟顸糊涂,治国无方,却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发扬光大,汉室大统,拯救天下苍生啊!
更始帝败乱大汉社稷,纵容绿林逆贼,天下盗贼日多,国将不国;而逆贼公孙述,又在成都,以异姓僭立称帝,分裂大汉社稷、荼毒百姓,天下共愤。
面对社稷将倾,民之不附,四海动荡,民不聊生的局面,功勋卓著、恩德巍巍的大王你,更应早日,顺应天心民意,登极称帝,以笼系天下人心,不辜负官吏百姓、贤明士大夫的希望。
昆阳大战,大王你就名扬天下;邯郸之战,贼人更是闻风丧胆;巡行河北,安民除弊,百废俱兴,百姓士大夫称颂。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带甲百万,民心思归。
论武,大王兵精粮足,天下已经无人,能够与大王匹敌;论文,大王顺应民意,天下归心,天时地利人和俱备。
盼望大王,不可谦拒天命,宜当早正大位,以满足天下百姓士大夫的希望,让大汉社稷,祖宗神庙,有所寄托!”
刘秀见了,更加犹豫不决。
10
面对护军朱祐等诸部属官员将领,屡次劝进的局面,刘秀却十分清醒,再次明确表态,坚决拒绝道:
“诸君:
孤闻不自量力,草率自立,首倡称孤道寡者,没有一个,不最终覆灭的。
诸君一心一意,要把孤抬上高位,成为祭坛上的祭肉,岂不是要孤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天下人的靶子吗?
人贵有自知之明。
本王的势力,虽然已经较为强盛。河北郡县,也大略变成本王的囊中之物,大都成为了自己的属地。
本王的声望和威信,也已经大为提高,要说登基称帝,也可以说,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但审时度势,考察天心民意,本王还是始终以为,如今本王称帝登基的时机,并未十分成熟。
如果孤过早称帝,就意味着与长安朝廷的彻底决裂,也意味着本王,可能会树立更多更加强大的敌人。
孤怎么能够,不度德量力,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了虚名而遭实祸,落入他人的陷阱,成为众矢之的,最终众叛亲离,遗憾终身,成为千古笑话呢?”
刘秀依然毫不犹豫,严辞拒绝护军朱祐等部属将领,劝进的建议道。
11
不久,刘秀按照自己既定的计划,继续率军,进入南平棘(河北赵县南)驻扎,讨伐各路割据势力。
在南平棘扎营安顿以后,各部将领和士大夫们,先先后后地涌进萧王刘秀住宿的传舍里,再次三番五次地上书,坚决地敦促,劝导萧王,尽早称帝,以维系天下民心。
刘秀依然意志坚决,拒绝接受,并以不用质疑的语气,回答劝进的诸将道:
“诸君:
你们的建议,再也休提。现在盗贼未平,四海不宁,百姓不顺,本王有何必要,急慌慌地称帝称尊,遭来强敌呢?
你们是否知道,如果本王妄自称尊,势必与长安彻底决裂,以致四面受敌,召来更多的敌人。
请你们大家立即出去,各安其职,安抚部属将士,劝进之类的话语,请诸君不要再议。”
刘秀依然坚决推辞,不肯答应诸将,登基称尊的请求,挥挥手,示意诸将,立即出去,不要谈论这个话题。
护军朱祐等部属将领,见刘秀至始至终都不同意他们的请求,也都无可奈何。
部属将领一路嘀咕着,只得下去,另行商议新的谋略,势必要说服萧王,接受大家的拥戴,登上汉帝之位,肩负起维系汉室宗庙的大任。
12
一天,刘秀依照惯例,亲自主持军事会议,召集诸将,商议进军方略,博采众长。
军事会议进行得十分顺利,很快就有了定论。诸将纷纷散去,各归自己的军营,安排进军事宜。
只有前将军耿纯,却一直逡巡着,没有跟随大家一道,离开萧王刘秀的大帐。
刘秀察言观色,了解到了前将军耿纯的心思,于是前将军耿纯说道:
“耿将军,你有什么重要的话语,想与本王私下交流吗?请畅所欲言,不要有什么顾忌!”
刘秀点点头,示意前将军耿纯单独留下来,欲与前将军耿纯私下交流。
13
前将军耿纯,眼见护军朱祐等多位将领,与萧王交换心得,竭力向萧王劝进,萧王都依然不肯答应部属将领劝进的请求,心里也非常着急担心。
耿纯审时度势,心里也非常希望,萧王刘秀,能够顺应民心,立即登极称帝,给部属的官员将领、士大夫们一个,享受封官进爵,青史留名的机会。
为了此事,前将军耿纯,也曾经思考了好些日子,一直在寻找着一个,能够与萧王真诚交流,最终说服萧王登基的策略。
14
诸将也似乎明白,耿纯的留下的深意,不肯打扰刘秀与耿纯两人密谈,慢慢散去了。
前将军耿纯,听到刘秀问话,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仔细看了看萧王刘秀几眼,欲言又止。
刘秀神采奕奕,面目和善地看着前将军耿纯,似乎在耐心地等着耿纯,发言说话。
前将军耿纯,自从追随刘秀以来,就非常了解刘秀的性格,知道刘秀善于察纳雅言,非常乐于接受大家的意见。
看了刘秀几眼,耿纯终于想妥了谈话的言辞。
于是,耿纯开门见山,十分爽快恳切地对刘秀问道:
“大王英明睿智,你一定能够猜到,末将单独留下的深意。我们君臣同心,臣就直言不讳了。
微臣心里有一些疑惑,很是不解,想与大王交流交流,聆听一下请求大王教诲。
登基称帝,唯我独尊,那是天下人都求之不得、梦寐以求的事情。为什么大王你,却不肯接受士大夫们的请求,诸将的拥戴,继位称尊呢?
难道大王,心里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听了耿纯的坦率之言,刘秀笑了笑,害怕部将们不理解自己心意,误会自己推卸责任,急忙向耿纯解释说道:
“不瞒将军说,本王也是贪图名利的俗人一个,并不是什么完美的圣人贤哲。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垄断天下的财富,当上万人景仰的皇帝,那可是万千人的梦想啊!
陈胜一介为人佣耕的小民,都知道自立为王,妄自称尊。何况我刘秀,乃帝室之末,出生贵胄之家呢!
只是孤王担心,帝位虽然令人称羡,恐怕登上帝位以后,最终会没有梯子,能够下得来了。
历史上那些急吼吼最先称帝称王的人,他们的下场,莫不如此,几乎没有一个例外啊!”
刘秀深有感触地说道。见刘秀如此推心置腹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耿纯十分感激,正和己意,当即说服刘秀道:
“大王啊,情况的确如此!
大王如此坦诚,耿纯也绝不喜欢掩饰自己的内心想法。耿纯窃以为,我们要想知道别人的想法,了解他人的处境和心思,实际上并不需要绞尽脑汁进行猜测,我们只需要,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就行了。
对于拥戴大王称帝这件事,同样也是如此道理。普天之下,并不是每一个英雄豪杰,都能够像大王一样,一片公心,做到天下为公,一心为民的。
今天,属下不谈别的,首先十分坦率地,为大王谈谈属下所了解的人性问题。
有人说人性本善,有人说人性本恶,实际上都不全面正确。不可讳言,几乎天下的所有人,都是有着自己的私心杂念的。
那些自称,没有一点私心杂念的人,不是欺世盗名,想愚弄百姓,就是真正的圣贤之辈、超越尘世的君子。
既然如此,那么几乎所有的天下人,都会为了他们,自私自利的目的,拥立他们,自以为放心的首脑和领袖,以谋取他们的最高、最大的利益。
前世的李斯、赵高,霍光,王莽,近世的绿林三部豪杰,长安更始帝陛下等,莫不如此。
分析当初淯阳初创之时,绿林三部豪杰定国上公、成国上公等,之所以一心一意,欲拥立昏庸短视的圣公,而排斥贤明果断的大司徒大人,都是因为,绿林豪杰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卓识,太过看重,眼前的浩大利益,认为拥立昏庸无能的圣公,会带给他们绿林豪杰,更大、更多的利益。
殊不知,绿林三部豪杰的唯利是图,鼠目寸光,最终害了他们自己,把圣公陛下也拖入绝境,这就是所谓的天命吧!
说实话,大王啊,我们这些士大夫们,之所以最终,与大王走到了一起,能够汇聚在大王的麾下,听从大王旨意,其实都是一些共同理想和利益的驱使。
司马主公你看,现今天下的士大夫,大王麾下的诸位官员将士,他们之所以,抛弃自己的亲戚朋友于不顾,背井离乡,追随大王于枪林弹雨之中,真实的目的,其实就只有一个啊,那就是希望,能够攀龙附凤,以成就他们,复兴社稷,拯救百姓,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伟大志向啊!
而今,大王的伟大功业,已经大体建立。天下也望风响应,翘首以待,等待他们的英明君主,出面领导他们,步入天下太平的盛世之境。
大王却违背诸位贤明士大夫的意愿,不肯即位称帝,实在令诸位贤明士大夫,灰心丧气,伤害了诸位贤明士大夫们的崇高心愿和最大的利益。
大王拒绝称帝的种种表现,已经让诸位贤明士大夫十分失意,甚至有些失望怨恨了。
他们私下里,都在忖度、猜测大王的心思,不知道大王,是否还有什么别的想法和考虑。
末将私下以为,如果大王,不能早早地确定至尊的尊号,恐怕贤明士大夫以及麾下的部属将士们,将会由悲观失望,而因此产生绝望怨恨的心理,从而产生离心现象,背弃大王。
贤明士大夫们,不能长久地忍耐,等待高官厚禄降临的种种痛苦,最终可能就会考虑,离开英明睿智的大王,转而去投靠别的明主,谋取他们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实现他们人生的理想,获取他们自己的更大、更多的利益。
末将私下以为,恐怕最终,大王部下的贤明士大夫,人心一散,就难以再次积聚。
所谓时不再来,机不可失,天意不可违,众心不可逆,就是这个道理。
大王何苦,瞻前顾后,为了那些太多的,太周全的思虑和担忧,而轻视大汉社稷,怠慢祖宗神庙,忽视黎民百姓的盼望,失掉士大夫的向往和追随之心呢?”
前将军耿纯的言辞,十分激烈,态度诚恳,句句在理。刘秀听后,感触颇深,一时之间,心潮澎湃。
刘秀看看耿纯,心潮起伏,他的心里一阵感动,没有回话,独自沉吟道:
“耿将军发自内心的劝解,实际上是代表了诸位贤明士大夫以及官吏将士,对本王的殷切期待啊!本王岂不知晓呢?
如果本王,依然瞻前顾后,固持己见,岂不会怠慢了官吏将士们的心,伤害贤明士大夫的追随之情吗?”
刘秀沉吟良久,如有所悟,急忙出言,向前将军耿纯致谢说道:
“感谢耿将军的良言!本王已经了解,诸君的心意,孤意已决。请将军帮助本王,努力地劝慰,帐下诸将和贤良士大夫,请大家暂时不必着急,本王不会让诸君失望的!
容本王慎重考虑片刻以后,本王将很快决定,称尊之事,以满足贤明士大夫的心意!
请诸位贤明士大夫相信,本王不是越王勾践一般的君王,只能共患难,不能够同享富贵。
本王与诸君,同舟共济,休戚与共,愿意与诸君同富贵,共安乐,是绝不会伤害,贤明士大夫和官员将士们的诚心好意的!”
刘秀向耿纯许诺道。
听了刘秀的答复和承诺,耿纯十分满意,兴高采烈地告辞刘秀而去。
15
实际上,前将军耿纯、护军朱祐等部属将领的心里,也都非常清楚明白,萧王刘秀,之所以迟迟不肯登基称帝,其实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因素,还不具备。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萧王刘秀,还没有得到,令天下官吏百姓贤明士大夫所信服崇拜的所谓图谶“符命”。
图谶“符命”这一神秘莫测、占卜预言之类的东西,从前汉末年,一直到王莽的新王朝,在天下官吏百姓士大夫的心目中,一直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上至至高无上的皇帝大臣,下到普通的士大夫、庶民百姓,都已经到了,十分痴迷的地步。
当年,王莽就曾经多次利用“符命图谶”,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乃至夺取汉王朝的帝位。
新王朝的国师刘歆,之所以改名刘秀,除了避哀帝刘欣之讳以外,也是为了印证那几句,名闻天下的“刘秀发兵捕无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的图谶符命。
而这一些由谶纬家、野心家们精心制作的晦涩难懂的“赤伏符”之类的符命图谶,甚至还左右着,当时的舆论和民心,就连号称英明睿智的刘秀,也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