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第2/2页)
然而……
银角大王变成受伤老人,唐僧不识,执意要救,遇难。
红孩儿变成受伤小娃,唐僧不识,执意要救,遇难。
白毛鼠变成无辜少女,唐僧不识,执意要救,遇难……(嗯,美色当前,应该是遇喜……)
有没有发现,从始至终唐僧从来就没长过教训,碰到妖精变成人就信以为真,三番五次上当吃亏。
但自从白骨精一劫后,猴子和唐僧却没有因为相同的事情闹过激烈的矛盾。
唐僧没变,你说变的是谁?
猴子摸清了唐僧的为人,知道他的脾气秉性,所以碰到同样的事情,唐僧选择继续犯错,但猴子不会再像处理白骨精时那般与其对着干。
你可以说是猴子妥协,迁就唐僧,执拗不过唐僧,所以选择避其锋芒
但你细想,与人相处,是锋芒毕露固执己见的人厉害,还是隐藏锋芒进退有度的人格局大?
况且,你觉得猴子会妥协吗?
对于有些人,你跟他多解释一个字都是废话,而猴子懒得废话
你也可以说唐僧保持初心,心存善念方成正果。
但他的初心是猴子帮他兜的底。
若没有猴子,唐僧侥幸从白骨精处脱险,经此一遭,若再碰到金角银角大王,红孩儿等等,你觉得他的初心能保持多久?
再者,初心这种事儿,但凡被辜负一次,便再也不会存在了
做善事最重要的不是一颗救苦救难的心,是解决问题的底气与实力,猴子就是唐僧的底气和实力。
唐僧病重,叫来猴子,道:“悟空,我要修一封书,并关文封在一起,你替我送上长安驾下,见太宗皇帝一面。”
猴子道:“这个容易,老孙别事无能,若说送书,人间第一”
随后,唐僧伏案,病喘连连,抽泣着写完一封遗书,大体内容就是:“僧兵沉疴难进步,佛门深远接天门,有经无命空劳碌,启奏当今遣别人。”
看到这里,猴哥笑了。
猴子道:“师父,你忒不济,略有些些病儿,就起这个意念,你若病重,要死要活,只消问我,我老孙自有个本事,问道哪个阎王敢起心?哪个判官敢出票?哪个鬼使敢来勾?若恼了我,拿出那大闹天宫之性子,又一路棍,打入幽冥,捉住十代阎王,一个个抽了他的筋,还不饶他哩。”
之前有说过唐僧的初心是猴子帮他兜的底,比如白毛鼠伪装成少女欺骗唐僧,猴子再三解释对方是妖精,唐僧偏要救。
唐僧:“莫胡说!终不然,我救她性命有甚贻累不成!带了她去,凡有事,都在我身上。”
这话听着没毛病吧,一幅大义凛然,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发言
猴子:“师父,虽说有事在你,却不知你不是救她,反是害他”
唐僧:“我就她出林,得其活命,怎么反是害她?”
猴子:“她绑在林间,或三五日,十日,半月,没饭吃,饿死了,还得个全尸,如今救她,师父有快马坐,行路如风,我们只得随你,那女子脚小,挪步艰难,怎么跟得上走?一时把她丢下,若遇着狼虫虎豹,一口吞之,却不是反害了生也?”
唐僧:“正是呀!这件事却亏你,该如何处置?”
猴子:“抱她上马,和你同乘?”
唐僧沉吟道:“我哪里好与她同马,叫八戒驮她吧!”
你们生活中会不会碰到的一类人,看到六七十的老人还在种地忙碌,或者五六十的老爷爷老奶奶摆地摊赚钱,就会心生怜悯,嘴上喊着心疼可怜这些老人,还会劝他们早点回家吧,不要太忙了,钱财乃身外之物,身体健康最重要。
但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大发慈悲”根本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对方听了心烦,到真不如给钱来的实际。
而唐僧所谓的救对方,也只是嘴上说说,他甚至都没想过要自己走路,把马让给对方。还是后来被猴子话赶话逼到走投无路,拉不下脸面,不得不让出坐骑。
话虽如此,但就是这种性格秉性才符合唐僧的人物形象。
任何一个普通的凡人,其认知和心性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无知到有知,然后再到无知的过程。
唯一不同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不是所有人都会碰到像猴子这样的助手。
这篇回答写到这就差不多了,因为书已经翻完了,还有两段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唐僧:“我见那山峰挺立,远远有些凶气......,神思不安。”
猴子:“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
唐僧:“我记得。”
猴子:“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
唐僧:“哪四句?”
猴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唐僧:“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猴子:“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成懒惰,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慌,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切莫狐疑,随我去。”
不要忘了,猴子早年拜师学艺,在三星洞听菩提老祖讲经七年,这就好比一位国学大师给你讲古今经典着作七年,就算你不爱听,也免不了耳濡目染吧。
猴子能说出这种话,说他上课不听讲,哪个能信?
晒经之时……
三藏懊悔:“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
猴子:“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本不全,这经原是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了不全之奥妙,岂人力所能与耶!”
这便是猴哥的境界所在了。
再过几天才开始继续我们的故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