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华夏上空的上帝之鞭 (第2/2页)
王弥,乱世枭雄之一,人称“飞豹”,关于他的事迹后叙。
派出去的人还回报:刘渊这小子在冲王弥哭着发牢骚呢--王浑、李熹等同乡很了解我,屡次推荐我,可有些人却向皇帝大进谗言。我本来就不想做官,这点你知道的(对,都知道你想当),但这些人进谗言,可能会使我葬身洛阳,哥几个再也见不上了。
其他朋友们也都一边嚎叫,一边大碗牛饮。总共没带几颗花生米,却一个个喝出了茅五泸汾的效果。
特殊时期公然聚集滋事儿,都是些社会不稳定分子,统统给我赋红码!司马炎动了杀心。
生死存亡之刻,老乡起了作用。
大臣王浑(裴楷的岳父),前面所提的欣赏刘渊的太原名流之一,因讨伐东吴时立过大功,深得司马炎信任。王浑与刘渊算是老乡,关系也较铁,向司马炎进谏:我们大晋正要向少数民族表明以诚信相待,用德政使远方之人归附,怎能凭连萌芽状态都没有的嫌疑,杀戮别人送来伺候的人质?这是要显示我们晋朝恩德不广?
名士就是名士,一番慷慨陈词,冠冕堂皇。司马炎最终放过了刘渊,也最终成就了一个楔进中原的异族皇帝。作为汉人,就凭这点来说,王浑没白瞎他起的这个名-浑。
历史上成功的枭雄性格百异,可有一点相同,即普遍轻财好施,舍得投资联络感情。如董卓,其发迹的关键,就是靠轻财好施,获得了大批羌族人的强力支持。
与此对应的反面典型,是“北洋之犬”冯国璋。冯从小生活艰辛,所以对钱看的比较重。当了总统进了京,见中南海湖中的鱼儿们欢快的游来游去的,老冯顿时两眼放光,犹如看见了一条条金灿灿的小黄鱼儿,遂派人一网打尽,送到市场出售。一时,北京各饭庄都在叫卖“总统鱼”。时有对联--“宰相东陵伐木,元首南海卖鱼”。
“北洋之龙”王士珍做总理时,冯国璋想让他派个人去拉拢广西督军陆荣廷,却又不舍得自己出钱。气的王总理大骂:这件事还不是为他?我一天到晚狗颠屁股垂似的,为的是谁?这一点钱,他还不往外拿。
也难怪,冯国璋做总统时,被总理、不蓄家财的“北洋之虎”段祺瑞玩弄于股掌之间。吝啬之人,格局往往不会太大。
刘渊则是这方面的正面典型,他轻财好施、招贤纳士,河北的名流不远千里,纷纷前来拜附。后文有个反面典型“西晋葛朗台”司马腾,因吝啬而丢命,再叙,先看刘渊。
刘豹死后,刘渊代父为匈奴左部帅,也终于当了官儿。西晋太康十年(289),晋武帝司马炎封刘渊为匈奴北部都尉。
后来,西晋朝廷又做出个更大的错误决定—任命刘渊为匈奴的五部帅,被分化的匈奴又迎来了一个雄才大略的准单于。
这是刘渊大难不死后的第一次后福,他的贵人毫无疑问是王浑。长期背运的人一旦转运,好运气会如钱塘江江潮般接踵而至,这可能也是宇宙万事守恒定律的一个体现吧。转运后的刘渊的第二次后福,接着也来了,贵人是?
人在官场混,首先你得行,然后得有人说你行,最重要的是说你行的人得行。具备了这些条件被提拔后,才没人敢说你不行,而且你说谁行谁就行。这次,说刘渊行的贵人,是前文所讲的西晋官场老油条--杨骏。
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后,杨骏控制了朝政大权,自然很行。可由于擅权,自知很多人不服。不服?就赏到你服。老杨大开封赏以求收买人心,刘渊也因此躺赚,得到了一串官职,具体是:
1.建威将军。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以及杀虎斩蛟的周处都得过此号。
2.五部大都督。意思就是,你还是管你匈奴那帮人。
3.汉光乡侯。这是个高级职称,刘渊为晋庭寸功未立就被封侯了,西汉身经百战而未封侯的李广若泉下有知,估计棺材板都要按不住了。
好运带来了喜和爱,刘渊准备叠个千纸鹤,再系个红飘带,迎着好运兴旺发达通四海。但总体上,西晋政权对已归顺多年的匈奴部落,采取的是即拉拢又防备的策略,这是出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担忧。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匈奴人血管中流淌着的是自由奔放、彪悍狂野的血液,怎能一直接受寄人篱下的现实?终于,晋惠帝司马衷元康末年,刘渊部下匈奴族人开始不断叛逃出塞,奔向他们祖辈生活的塞外大漠。
刘渊因此被西晋朝廷短暂的免了官,后被安排到成都王司马颖坐镇的邺城任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
先被免官后又被交流到异地任职,刘渊心里暗暗吐槽:还让我“监五部军事”,把我的办公室从山西老窝移到河南安阳,如何“监五部军事”?这是赤裸裸的不信任兼歧视!
歧视?歧视就对了,因为,匈奴人很快就彻底造反了。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后,各王之间忙于互相攻伐,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力大大降低。刘渊的叔祖父、匈奴五部老干局退休老干部(原匈奴北部都尉、左贤王)刘宣,及时发现了这个造反的好时机。
发现重大机遇的匈奴老干部刘宣,立马年轻了二三十岁,亢奋之余召集匈奴五部上层贵族开会。会议上,刘宣发表了希特勒式的煽动演讲:当年,西汉与咱们匈奴相约为兄弟(实为翁婿,差辈了),同甘共苦,自从汉朝灭亡以来,魏晋更替,咱们匈奴的单于却徒有虚号,没有国土可言(本来就是投降过来滴),各贵族也逐渐成为了平头老百姓(汉人富贵也不能传三代啊,刘皇叔都被汉朝的“推恩令”推成了卖草鞋的)。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咱们匈奴在中原,受委屈了。
老干部刘宣接着煽动:现在司马氏互相掐起来了,正是咱们趁机复国的大好机会。今我孙刘渊品学兼优,帅呆酷毙,上天如果不是为了光复咱们匈奴,怎么会给咱们降生了这么一个超级杰青、匈奴版韦东奕呢?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我孙承天命,造反了,同去同去。
匈奴的没落贵族们一个个涨红着脸,被老刘的一番话撩拨的热血沸腾:对啊!趁你病,要你命。大匈奴翻盘的机会来了。当场缺席选举刘渊为大单于,并派刘宣的一个叫呼延攸的心腹,到邺城去通知刘渊。
听完呼延攸所述,刘渊雄心躁动不已,然有喜有忧。喜的自然是自己成了大单于,忧的是,怎么走。
请假是门学问。老王高中时有个同学,痴迷武术,时值李连杰的电影《精武门》在县城电影院上映,其急得抓耳挠腮,最后实在忍不住,托人向班主任请假—感冒了,打点滴。如愿以偿的过完了眼瘾后回到学校,班主任早在教室恭候:感冒打点滴去了?撸起袖子来,我看打针的针眼在哪里?看完光洁如玉的手腕后,气急的班主任也上演了一场不亚于《精武门》中的功夫表演。现在,刘渊也面临这个问题,如何艺术的请假走?最终,他绞尽脑汁,找了个自认为司马颖不会拒绝的请假理由。
北归会丧。“死者为大,我想回去看看”。丧制,是汉人极为看重的风俗文化,饱读诗书的司马颖这个汉人一定会准假。
司马颖是饱读诗书不假,但更饱受过社会的毒打,早被社会中的风风雨雨淬炼成了老油条,他虽然不知道匈奴老干局策划谋反的事儿,却隐约感觉到,刘渊北归,绝不是会丧那么简单。
不能放虎归山。司马颖在刘渊的假条上批示—世界那么大,你先在这里呆着吧。此事儿再议。
跟中国人打过交道的都知道,你请托办事儿,对方回答“研究研究再说”,那基本就把给你办事儿的时间一杆子戳到爪哇岛去了。假请不下来,刘渊只好令通讯员呼延攸先回去,通知刘宣等人,让他们暗中召集五部匈奴以及各小民族积蓄力量,加紧准备,伺机而动。
公元304年8月初,并州刺史司马腾与安北将军王浚联合进攻成都王司马颖。王浚是西晋北方一个势力强大的军阀,关于其生平后文会有专述。
司马腾与王浚强强联手,司马颖抵挡不住,病急乱投医,便想起了匈奴人刘渊。司马颖想以匈奴为外援,火线给刘渊加封了官-北单于、参丞相事,然后让刘渊回并州,招募五部匈奴给其当小弟。
如此天真。
乳虎啸谷,潜龙腾渊。刘渊返回了左国城,即当今的山西离石县,被诸部匈奴共推为大单于。仅仅20多天时间,刘渊就召集起了5万社会不稳定分子,定都左国城,称国号为“汉”。
一个匈奴人,为何建国后称国号为汉?此处大有玄机,值得研讨。
周围强敌林立,北边有拓跋鲜卑,东边有幽州刺史王浚、并州刺史司马腾,南边是河东的西晋军队,西边是大山,刘渊虽然自己加封了个大王,可势力被压制在太原以南的并州部分地区内。要想对抗西晋,必须走出去,并取得汉人的支持。
刘渊汉化程度极深,已不屑于已经废了近百年的单于的称呼,在他看来,呼韩邪早已是南匈奴遥远的记忆了,“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学汉高祖,呼韩邪可不是男人的榜样”,这是公开啪啪打脸老祖宗。
“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自秦朝至晋朝,汉人政权国祚长久的只有西汉和东汉。汉朝历经400多年,又有刘备的蜀汉加持了40多年,早已在百姓心目中根深蒂固。而此时行将就木的西晋,立国还不到40年,定国号为汉,可使中原民心归附。
刘渊,这是想取代晋朝继而恢复大汉王朝的统治,毕竟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西晋只有短短的52年国祚,如果真搞定这件事,那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极有可能像日本一样,出现万世一系的皇帝,国号一直就是--汉。
“Thisiscivilwa
,thisisou
wa
otyou
s.”—电影《黑鹰坠落》中黑人土豪对美国将军说的话,就代表了刘渊此时的心态。一旦匈奴人成了汉人,这不就是内战吗?内战,就不会出现汉人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情况,汉人来归附也不会再有心理负担。
动机和目的很清楚了,可一个匈奴人建国称国号为汉,总得有个合理的解释吧?
这也难不倒历史小学霸刘渊。
刘渊翻出历史课本:当年汉高祖刘邦与匈奴和亲时,曾与匈奴相约为兄弟,汉匈既然约为兄弟,“兄亡弟绍”或“兄终弟及”,哥哥亡了,弟弟理应继承。
一阵马列普遍联系规律的滥用,然而,再怎么胡乱联系,你刘渊也是个匈奴人,血统实在难以令汉人们信服。为弥补这个缺陷,刘渊又翻出一本更旧的历史课本,“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
你看,大禹、周文王,不也出生于少数民数居住的地区嘛。
只要有文化,说啥就是啥。反正,匈奴人刘渊是以汉之继承者自居了。匈奴老干部刘宣等人请求刘渊上一个尊号,刘渊沉思片刻:现在四方都没有平定,暂且按照刘邦那样,称汉王吧。
虽然现在称的是汉王,但刘渊死后的庙号是什么?高祖。因此,历史上真正的汉高祖只有一位,那就是刘渊。等等,汉高祖不是刘邦吗?刘邦,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因此准确的称法应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可能会有人抬杠说,《史记》中都称刘邦为汉高祖,别忘了,史记的作者是谁?是被老刘家的人割掉了男人身上的最重要的一块肉的那个来自陕西韩城的青年,不误导一下让老刘家后人“数典忘祖”,怎么对的起他“太史公”的名号?
再说刘渊。刘渊祭天于南郊,登上汉王王位,宣布大赦,改年号为元熙。追尊“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为孝怀皇帝,立三祖五宗为神主以祭之。
三祖五宗是哪些?三祖即:太祖高皇帝刘邦、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汉昭烈帝刘备,五宗即: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
这三祖五宗也就罢了,都是汉室的正统,追蜀汉的阿斗刘禅为孝怀皇帝是什么意思?这意思很有意思。
三国时期的蜀汉是反抗曹魏的,而西晋正是禅代的曹魏,视为曹魏的继承,把蜀汉也追加进来,有利于打击西晋的合法性。
当一个胡人不唱歌跳舞烤羊肉串,而研究上历史课本的时候,很可怕。
刘渊又立妻呼延氏为王后。造反分子们也都被封了官,已退休的老干部刘宣被返聘为丞相,老师崔游为御史大夫,宗室刘宏(与东汉第十一位皇帝重名)为太尉。
按照属地管辖原则,左国城属并州,并州所辖区域大约为今天的山西省大部和内蒙古、河北一部分,行政中心在太原。太原,自古就是汉王朝抗击匈奴的军事前沿重镇。当时,并州的最高长官是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懿弟弟司马馗的孙子。
司马腾闻听匈奴叛乱,忙率兵前往镇压,部将聂玄与刘渊在干陵(今山西文水县)发生激烈交火。细数历史上重大起义的首次战役或初次战斗,一般都是起义者胜。道理很简单,造反者一旦反复权衡后下定决心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初期往往斗志都异常之昂扬,战力成倍加持。这次也不例外,政府军聂玄部大败。
匈奴勇士的凶猛彪悍,使司马腾大为震惊,怎么办?
怎么办,走着看。这个帝国在并州的最高长官,选择了逃避。司马腾决定先避匈奴的锋锐,率并州三万余户,其中有很多是流民,转移到了山东,准备积蓄力量,再与匈奴决战。
司马腾一走,并州群龙无首,刘渊乘胜进军,接连攻下泫氏(今山西高平县)、屯留(今山西长子县),最后连中都(今太原)都拿下了。
西晋永兴二年(305),积蓄了一段时间力量的司马腾再次出兵讨伐刘渊,两军在汾阳展开交战,刘渊四战四捷。这年离石发生大的饥荒,刘渊派太尉刘宏等人驻守离石,自己率大军开赴上党壶关(今山西壶关县)。几年后,刘渊发兵攻克了蒲阪(今山西永济县)、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占据了河东全境。
刘渊反晋的战略思想很明确,那就是,先占据河东称帝,再挥师西南攻克长安,然后以长安为都城,征发关中之兵,直取西晋都城--洛阳。
乱世之下,一个军事集团一旦成气候,就会对其他社会不稳定分子产生虹吸作用,势力也就会滚雪球一样膨胀。秦末的刘项、隋末的李窦、唐末的王黄、明末的李张,莫不如是。这次,刘渊也陆续吸引了几支中原起义反晋的队伍,有鲜卑族的陆逐延,还有汲桑、王弥、石勒。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石勒,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奴隶到皇帝的奇人。关于其生平,后文有述。
人召集的差不多了,得逐个给封个官儿以稳定大家的情绪,这样,才能显示创业是大家集体的事儿,干起活儿来才有劲儿。永嘉二年(308),刘渊正式称帝,迁都平阳,国号为汉。续聘退休老干部刘宣为丞相,刘宏为太尉,太子刘和为大司马,其余人员,也各自都收到了满意的组织任命文件和聘书。
那个搞造反串联的通讯员呼延攸,也被封了官儿,官名是宗正。宗正是个什么职务?就是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的官,类似于当今的机关事务局局长。
后来,刘家始终没给呼延攸升官。看来,通讯员就是通讯员,送个鸡毛信什么的还可以,管点杂事也可以,国家大事什么的就不能靠通讯员来管理了。
人生有很多比赛,最后比的都是谁晚咽气。再雄才大略,也是一团蛋白质,谁也不能向阎罗请假。永嘉四年(310)七月,刚造反6年的刘渊病重,不久病卒,庙号高祖。
刘渊逝世后,匈奴汉国群龙无首,群雄并立。主要力量有三支:
一是大司马刘聪,刘渊四子。
刘聪自幼聪慧、好学,受其父影响,汉化程度很高,14岁已通习经史、百家之学(估计辅导班没少上)。且武艺精强,15岁时开始学击剑、骑射,膂力过人,据称挽弓能达300斤(弯弓三百斤,膂力骁捷,冠绝一时)。
古代衡量一名武将的勇力,能挽多强的弓,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譬如,宋代有籍可考的勇力最强的武将是岳飞,《宋史》上记载岳飞能“挽弓三百斤,弩八石,能左右射。”
刘聪、岳飞挽弓都能达300斤,可晋代、宋代斤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东汉、魏晋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25克左右;宋代的一斤相当于现在640克左右。
这是说刘聪的勇力只有岳飞的三分之一吗?肯定不是,那样的话,刘聪显然称不上“膂力骁捷,冠绝一时”。
这又如何解释?《晋书》上记载的刘聪能挽弓三百斤的这个“斤”,很可能不是晋代的斤,而应该是唐代的斤。因为,《晋书》是唐代房玄龄、褚遂良、李淳风等人所著。
唐代的一斤与宋代相当,都相当于现在的640克左右,也就是说,刘聪的勇力,与宋代的挽弓记录保持者岳飞的勇力相当,那样才可谓“膂力骁捷,冠绝一时”。
救过刘渊命的太原名士王浑,曾对刘渊说起刘聪:此儿寻不能测。刘聪年轻时常游历于洛阳京城,广结豪杰名士。八王之乱爆发后,刘聪曾依附成都王司马颖,被拜为右积弩将军,参与战争,年纪轻轻就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刘渊去世后,太子刘和继位,不久就被刘聪所杀,刘聪得以继位为匈奴汉国皇帝。
二是大将刘曜。
刘曜,字永明,是刘渊的族子,因其父母早亡,自幼被刘渊收养。刘曜从小胆识过人,八岁时,一次跟随刘渊上山打猎,突然遇到暴雨,刘曜等人就到一棵大树下避雨(不懂科学)。
突然,一个响雷震得大树剧烈颤动,其他人都被吓的狗啃屎般扑倒在树下,只有刘曜小盆友很淡定(神色自若),像没事儿一样。
史载刘渊见了十分惊异,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此吾家千里驹也!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处变不惊的人往往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这是成为枭雄的一个必备条件。
1994年10月的一天,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接受列宁格勒州州长的邀请,去参观郊外的狩猎场。到了午饭点儿时,随员在草地上摆好桌椅和食品,准备吃完午餐后去森林打野猪。正当一干人胡吃海侃时,突然从灌木丛中蹿出一只神兽。众人定睛一看,原来是还没等他们去找野猪,一头乌克兰大野猪先来逆袭了。
惊慌失措间,时年已63岁的老叶一个趔趄,眼镜掉在了地上。危急时刻,10名随同人员都钻到了桌子底下,一起帮叶利钦找眼镜。
只有一个穿迷彩服的随同人员稳立当场,没有往桌子下钻,他举起猎枪,啪啪,连发两枪送这头乌克兰大野猪去领了盒饭。
此人,当时是圣彼得堡市的副市长。叶利钦认定,“这是一个强硬、不妥协和思维敏捷的人,莫斯科需要这样的人”。后来,这个人来到了莫斯科,到现在都在执掌着俄罗斯的政坛,他的名字叫普京。
这就是著名的普京打野猪(一说棕熊)赢得叶利钦信任的故事,到底是来源于地摊文学,还是真人实事,已无需考证和争论,因为,无论真假,这则故事所反映出的人拥有一颗强大心脏的重要意义,已为世人所公认,这就够了。
然而,说到刘曜没被雷吓倒这事儿,老王仔细推敲,一个八岁的孩子,再怎么早熟,一般也是没有如此强大的心理素质的。惊雷而定事件的真相是啥呢?可来分析一下。
据《晋书》记载,刘曜长的比较有个性,身长九尺三寸(9.3X0.231=2.15米,姚明?),垂手过膝(三国时有个相同特征的老刘家人刘备),白眉,目有赤光,须髯不过百余根,而皆长五尺,不仅仪态不凡,而且性格“拓落高亮,与众不群”。
《晋书》同时记载,刘曜读书志于博览,而不去刻意揣摩词藻章句。意思是此人思维敏捷,能迅速统观全局。其实,能长成这般模样的人,文学水平一般都了了,大部分都是语文困难户。
刘曜出身匈奴将门,射技尤佳,能洞穿一寸厚的铁板,被称为“神射手”。少有大志,常以乐毅、萧何、曹参等人自比。连刘聪都佩服不已:汉世祖刘秀、魏武帝曹操之流,与你比起来又何足道哉!
另外,刘曜阅历丰富,还出过国。年轻时游历于京城洛阳,因事犯有死罪,辗转流亡至朝鲜。后来朝廷大赦,刘曜才返回并州,居于汾阳的管涔山。
刘渊汉国初建时,刘曜就已崭露头角,为汉国建威将军,率兵相继攻克泫氏(今山西高平县)、屯留(今山西长子县)、中都(今太原),为汉国在并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晋书》上虽把刘曜夸成了花,什么“性拓落高亮,与众不群”“雄武过人”,“世祖、魏武之流,何数公足道哉”。但是,老王我一直对这起惊雷而定事件反馈出的信息存疑。
因为,在动物界,一般遭遇危险和受到惊吓时,动物有三种反应:一是逃跑,二是反击,三则是,静止不动。前两种反应好理解,第三种反应,着实令人费解?
不应费解。这在学界被成为强制直性静止状态,是动物的一种保护措施。这在自然界例子不少,譬如,美洲有一种“昏倒羊”,只要受到惊吓就昏倒,出现强制直性静止反应。兔子躺着洗澡时,一旦把它倒过来四脚朝天,立马也产生强制直性静止反应。再如,当你在战场上遇到敌人扔过来的引信滋滋滋乱响的一枚鲜活的手榴弹时,是本能的卧倒静止不动,还是神勇的捡起来给扔回去?正常的反应都是前者,神勇的捡起来给扔回去的,那是抗日神剧中的演员们。
刘曜惊雷而定,到底是心脏强大,还是出现了强制直性静止反应,我们通过其后的表现再来分析判断。
刘渊死后,匈奴汉国的第三股大势力,也是最强的势力,反而不是匈奴人。
而是,一个白种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