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免费小说x95mf.com

字:
关灯 护眼
九五免费小说 > 历史遗忘的角落 > 第二章 羯石初露

第二章 羯石初露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历史遗忘的角落!

第二章 羯石初露

石勒,字世龙,原名匐勒,出生于上党武乡(今山西省榆社县北)人,羯族。

羯?看到这个字,可能你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一道京城美食—羊蝎子。其实,羯的含意,远比这种美食要复杂的多。

羯,本意是指割去睾丸的公羊。以此来代指一个民族,可见中原文明对其的歧视。关于西晋羯族的来源,现在有多种说法。

清华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的陈寅恪主张,羯人是月氏人。月氏,中国先秦时代的居民部落之一,公元前5-前2世纪,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地区,实力强大,为匈奴劲敌。

清华另一牛人王国维则认为,羯人是附属于匈奴随之入塞的羌渠部后裔。

原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唐长孺教授认为,羯族主要为西域胡占比重较大的杂胡人。

原山东大学历史系主任王仲荦教授则认为,羯人是石国人。

石国,西域古国,位于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市。塔什干,在乌兹别克语中即为“石”的意思。唐代高僧玄奘往印度取经,曾路过的赭时国,即石国。

山大比起清华,差距可想而知,就是比起武汉大学,差距也比较明显,然而,就业单位不必然代表学术水平。王仲荦教授相比起陈寅恪、王国维,在业界的名声最不显赫,但有时真理真的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他的观点得到多数人的赞同,因为:

一、从体貌上来看:羯人高鼻深目,多须,属白种人(匈奴人是黄种人),至少从外貌上看更像中亚的白种人。

二、从宗教信仰上来看:羯人原信奉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的宗教,中国史称祆(xia

)教、火祆教、拜火教。金庸名著《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所在的“明教”,其前身就是祆教。金庸先生自言最爱的女性角色小昭,即被塑造为明教波斯总教教主,而镇教圣物,即是圣火令,质地坚硬无比,即使倚天剑、屠龙刀也伤它不得。

琐罗亚斯德教,在基督教诞生之前是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也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公元前600年前后,琐罗亚斯德发起宗教改革,将阿胡拉玛兹达奉为唯一真正的造物主,对外宣扬是阿胡拉玛兹达使人们看到了光明,所以他常常被塑造成太阳的形象,太阳和月亮有时会被形容成他的双眼。该教认为火具有净化万物的特性,阿胡拉玛兹达可以用火来分辨善恶并将真理之火赐给信众。

后文会提到,史书记载,羯族帝国内乱时,羯人孙伏都、刘铢等人率三千士族埋伏在“胡天”,而这里的“胡”,正是祆教的主神阿胡拉玛兹达。

石国隋唐朝时期开始向中国朝贡,唐天宝九年(750年),唐朝大将高仙芝擒石国国王及妻子归京师。天宝十年,石国向大食求救兵攻打怛逻斯城,引起怛逻斯战役,高仙芝兵败,石国归附大食。而大食,正是中国对伊朗语地区Moslem的泛称。

三、你看石勒同志姓什么?

不管羯人来源于哪里,事实是他们曾长期附属于匈奴人,是匈奴人的一个附属分支,基本相当于是奴隶,属于天生的“骡马跪族”,地位不高,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卑贱。

羯族人东汉时被匈奴人所俘,带入中原地区。入塞后的羯人保留着部落组织,部有大、小酋帅,虽还保持有一定的游牧经济,但农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中华大地的中原人,自带农耕的天赋。譬如如今遍布全球的中国大使馆、领事馆,基本都自己的一片枝繁叶茂的小菜园,哪怕是几个泡沫塑料箱子。其他国家的人,怎么学也学不到这种精髓,因为,这是刻在中国人骨髓里的传统手艺。

羯族人,游牧出身,农耕技术不过关,就是种豆南山下,也得草盛豆苗稀,四海有闲田,这帮哥们也得犹饿晕。再加上战乱,西晋的羯族人生活普遍贫困,有的为汉族地主佣工,有的外出作商贩。

羯人,在中国南北朝历史上占据重要的一页,即有统治中原的石氏,又有导致北方分裂的尔朱氏。更有一个羯人侯景,窜到江南掀起一番腥风血雨,将江南士族屠杀殆尽,差点灭亡南朝。这些都后叙,先来看石勒。

石勒的祖父、父亲都曾为部落小帅。石勒出生后,经过西晋的短期统一,随即进入八王之乱的混乱年代。年轻时石勒还曾代父亲石周曷朱管理其所部的胡人,很得人心,显示了一定的组织能力。

石勒的一生可谓传奇,但其在青少年时期,却基本都在干同一件事—跑路。

跑路,就是逃亡。为何逃亡?不仅为了逃避被抓,还在尽力逃避成为丰县铁链女,逃避被卖。

少年时的石勒,健壮有胆力,善于骑射,很有才干。他十四岁那年,跟同乡人到洛阳做小买卖。一个出生在穷乡僻壤的少数民族少年,头一次到洛阳,首都的繁华给了他极大的视觉震撼和灵魂冲击,在登上免费旅游景点洛阳东城门楼后,他兴奋了来了一波野性的呼唤,倚在洛阳东门上嗷嗷的喊叫了一番。这一阵喊,喊来了一个大人物,也喊来了一场杀身之祸。

王衍,西晋的大官僚。

王衍,出身著名的琅琊王氏。琅琊王氏,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几个豪门大姓之一,与陕西华阴杨氏、河东闻喜裴氏、河南陈郡谢氏、河南颍川庾氏、安徽谯国桓氏、甘肃成纪李氏等其他几大豪门一起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这些豪门大家后文会陆续提到,现在先来看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家族的始祖,可追溯到秦朝时的一员著名大将--王翦。王翦、王贲父子,秦国的俩大牛人。牛到什么程度?

被秦灭掉的战国六雄中,除了韩国以外,其余的齐、楚、燕、赵、魏五国,均为此父子二人所灭!

王翦祖孙三代,均是秦的列侯。秦末,王翦的孙子王离,在巨鹿之战中被破釜沉舟的项羽所败而身死,王离长子王元从频阳迁琅琊皋虞(今青岛即墨温泉镇)。自此,王氏家族长期居住于琅琊郡(山东半岛东南部,包括临沂、青岛、日照等地)。

2007年,位于青岛即墨温泉镇西皋虞村西北的汉代官员王吉(王元的曾孙)家族的墓群被盗,甚至在墓中发现了金缕玉衣的残片。可见,王氏家族在汉代也是名门望族。

王吉的重重重重孙,即是大名鼎鼎的“二十四孝”之魏晋时期“卧冰求鲤”的王祥。

王祥,生母早逝,时遭继母朱氏虐待,其却仍然恭敬的孝顺她。继母冬天嚷着要吃鱼,王祥无处购买,就冒着凛冽寒风,在河上脱衣卧冰。冰被暖化,竟跃出两条鲤鱼,王祥高兴地拿回家孝敬继母。

朱氏的亲儿子王览,看到母亲鞭打王祥,就抱着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大哭。朱氏曾想用毒酒毒死王祥,王览知道后,急着取来要喝。王祥也怀疑酒有毒,兄弟二人争先抢着喝。朱氏大为感动,赶紧自己把酒抢下来,后视王祥为己出。

这一系列的传奇故事,造就了著名的“卧冰求鲤”、“王览争鸩”、“王览友悌”的典故。时人把他们的居处称作“孝悌里”。山东省临沂市的“孝悌里”,至今犹在,无声无息的向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诠释着这一血浓于水的传说。

一念善心起,天堂已诞生。琅玡王氏最发达的人物,均出自王览一系。其两个孙子王导和王敦,东晋时控制朝政大权,连东晋司马皇室都异常敬畏,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其还有一个重孙,喜欢练字并在池塘里涮毛笔,把一池清水涮成黑汤;喜欢养宠物大白鹅;相亲时袒胸露背的躺在东床上,胡吃海喝的耍个性(东床坦腹食)。这么多提示,想必都能猜出他的名字了。

对,这个天马行空的小哥,就是有“书圣”、“墨皇”之称的书法家王羲之。

西晋时期,琅琊王氏的著名代表有两个,一个是“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成语“卿卿我我”版权的拥有人。

在古代,按礼数,女性应称呼老公为“君”, 老公应称呼老婆为“卿”,可王戎的老婆,却常以“卿”称呼王戎。王戎感觉很别扭:快别这样叫我了。没想到,老婆的理由很充分: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你说卿就卿吧,王戎拗不过老婆,听之任之,本来这是夫妻之间寻常的私事,却无意为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 卿卿我我。这,就是名人效应,如果二人闺房中再整出个故事,那哼哼哈嘿也就成当代的著名成语了。

王氏另一个著名代表,就是大名鼎鼎的魏晋名士王衍。王衍清秀儒雅、才华横溢,可称一代奇士。少年时,有一次去拜访“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离开时,山涛目送其走出很远,感慨:不知道是哪位老妇人,竟生出如此俊秀飘逸的儿子!

继而,又摇摇头:误尽天下百姓的,也可能是此人。

西晋政坛大红人、太傅杨骏,曾想把女儿许给王衍为妻,王衍却对擅权的杨骏不感冒,就假装得了精神病,杨骏只好作罢。

豪门大家之间拒绝联姻,哪怕是礼貌性的,也挺难达到圆满的拒绝的效果,因为,这涉及家族尊严问题,一不小心就由准姻亲变成世仇。然而,现代男女屌丝们艺术的拒绝一个异性却很简单—试着借钱就行。

王戎,王衍的从兄,晋武帝司马炎曾问王戎:当世哪个人可以跟王衍相比?王戎想了想:当世可能还没有吧,应该从古人中去寻求(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王衍的族弟王敦,在南渡江南辅佐司马氏成立东晋后,还经常提到王衍:夷甫处在人群之中,犹如明珠美玉落在瓦片石块之间。

大画家顾恺之,也曾在王衍的画像上作赞词,称赞其人品如青山耸峙,千仞壁立。

在古代,特别是科举制度诞生之前,盛名即是最好的升职器。金光闪闪的一代名士王衍,成功跻身西晋最高权力层,曾担任中书令、司徒、太尉等国家顶级要职。

然而,名士却并非一定是称职的治国之材,王莽、谢万、李煜等人都是这方面的反面典型。王衍的治国能力如何?从一个来源于他本人的成语可见一斑。

信口雌黄。雌黄,即鸡冠石,黄色矿物,常用作颜料。这玩意儿在古代还有一个重要用处,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字时可拿它当天然涂改液用,涂抹后改写。因此,信口雌黄就比喻不顾事实、随意改动观点,随口乱说。

王衍崇尚玄学,乃一代清谈名士,喜欢诡辩、瞎扯淡。

一个人的口才如何,往往能影响其他人对其能力的判断。众所周知,美国总统的选举,口才如何往往能决定选举的成败。同样,在中国官场,一个口才好的人,也往往容易得到提升。

以大贪官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某忠为例。此人,既非出身于名牌高校,也非官二代、富二代,升迁速度之快却令人咋舌,原因就是缘于其绝佳的口才。而其绝佳的口才,来源于他的一段特殊经历--他曾经唱过一段时间的大鼓戏。

口才绝佳的王衍,在洛阳碰到了吼功极佳的石勒。王衍见石勒没事倚在东门上长啸,并没把他当西晋版“大衣哥”来发掘包装。

当时曹魏和西晋政府的有眼光的高层人士,已经意识到糟糕的民族结构会对帝国的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风险,而清除掉胡人中的豪杰是他们维系社会治安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手段。三国末年的鲜卑首领柯比能就是因此领的盒饭,被时任幽州刺史王雄派三国第一刺客韩龙刺杀。

而巧合的是,王雄有个孙子,正是王衍。

“刚才那个胡人小孩,我听他的声音,感觉到有突出的志向,恐怕将来会成为国家的祸患,赶紧把他抓来”。王衍不愧是名士,执政能力高低暂且不论,ESP第六感超强,也可能是当年爷爷派人刺杀柯比能消除鲜卑政权威胁的经历,给了王衍类似的启示,他坚决下达了对羯族人石勒的捕杀令。

石勒仓惶逃脱,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逃脱避险。王衍与石勒的这次邂逅,很偶然,但却被历史记了下来,并多次作为典故在后世出现,证明了这次邂逅的历史影响力。

一是,被写进了唐诗。唐朝诗人司空图有诗云:

石勒童年有战机

洛阳长啸倚门时

晋朝不是王夷甫

大智何由得预知

二是,这个典故,还救过唐朝大魔王安禄山的命。

安禄山没成气候之前,某次吃了败仗,损兵无数,按照唐律该斩。其上司兼伯乐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为甩锅,把安禄山押解到了京师,让唐玄宗处置。唐玄宗仅仅是免了安禄山的官职,让其戴罪立功。宰相张九龄看不下去,据理力争,唐玄宗就引用了王衍与石勒这次邂逅的典故为安禄山开脱:卿家就不要学王夷甫看石勒了,免得陷害了忠良。

不知是不是李隆基酒色过度乱了心智,他的这个比喻显然十分不恰当,如果张九龄是王衍,那么安禄山就是石勒,日后肯定会造反。而最终的结果,众所周知。

副国家级的王衍,没抓着最多算副村级的石勒,后反被石勒所擒杀,历史就是这么具有戏剧性,这点后叙。

魏晋以来,并州,即现在山西省大部及邻近的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汉族官僚地主们都拥有许多佃客。所谓佃客,就是世家豪族荫庇下的一种依附农民,而佃客中有很多是胡人。

石勒,自从从洛阳逃回后,正式接班父亲成了部落的村长。相比于父亲石周曷朱管理村人的简单粗暴,石勒管理村子恩威并用,很得人心,在同族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

再得人心,威望再高,也不过是个不在编的正村级干部。作为全村的希望,石勒肩负着带领全村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重任。几分薄地,没有牲畜,农产品价格也不高,卖切糕烤羊肉串做生意又无本钱,政府也没派驻村扶贫干部下来,这一系列的现实困难如山一样死死压着这个不大的羯族村落,如何脱贫?

跟其他族的胡人一样,集体外出打工去吧。于是,石勒成了全村的希望,带领村里的劳动力走上了外出打工的生涯。打工的第一站,汉族地主郭敬家。

郭敬,太原郭氏,属于中小庶族地主家庭。石勒带领几个同村人在他家做佃客,好在郭敬认为石勒不同于一般人,对其另眼相待,在困难时还能对其予以周济。一念善心起,天堂已诞生。郭敬这一无心之举,也为自己和家族在日后的凶险乱世中预留了一条生路。

人格上的尊重和经济上的照顾,最能激发人的感恩之心,石勒对郭敬的善举大为感动,干起农活来毫不惜力。一时,主仆都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

可是,这种安定的打工生活不久即被一场意外所打断。

西晋太安年间,一场大的饥 荒突然席卷并州大地,山西一带社会动荡不安。饥荒无差别的折磨着所有人,地主家也没有多少余粮,胡人佃客更是大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许多人乘机散走。石勒也无奈跳了槽、转了岗,投靠了另一个汉族地主宁驱。

当一个国家处于动荡乱世时,摆在老百姓面前最现实的问题,也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问题,即是肚子如何填得饱的问题。依仗政府财政供给的公务员和军队,短期之内可能不会为吃发愁,可是,随着乱象的蔓延和继续,税收等管理系统的失效失能,这些人一定也会逐渐为吃而劳心。

西晋末年的景象就是很好的例子,不仅是基层公务员,就是政府军,有的地方也逐渐无米下锅了。好在军队在哪个时代都不会束手无策,他们会凭借强大的力量,率先展开自救。如何自救?

抢人、卖人,而受害者们,都是胡人。西晋北泽都尉刘监,一时手头紧了,就盯上了辖区内的胡人们,石勒也上了被缚卖为奴的黑名单。好在在宁驱的保护藏匿下,石勒躲过了这次劫难,可不得不又走上了逃亡之路。

紧急出逃,没什么准备,当然赤贫的人也没什么可准备的,再加上人在高度紧张之下,身体消耗会自然加大,石勒走着走着,顿感腿脚发软、眼冒金星、天旋地转,路边的景物逐渐模糊......这明显是饥饿带来的濒死感,可是四周荒凉,除了枯树就是黄土,哪有什么可填肚子的?

石勒瘫倒在乡间土路上。

难道就这样饿毙于道?信命吧,我一个羯族人,中原哪有我立锥之地!石勒拼尽全力冲苍天怒吼一声,慢慢的闭上了眼睛。

正浑沌间,路边响起一阵嘈杂之声。突然,石勒隐约听见有人喊他的名字。这,难道是极度饥饿状态下出现的幻觉?石勒有些不太相信,费力睁开眼一看,却不禁精神一振。

一张熟悉的脸庞出现在他面前。

居然是恩人郭敬!

原来,中原大乱,郭敬虽然出身著名的太原郭氏,可毕竟属于太原郭氏支属中的庶族地主。大乱之下,也只好带了几个仆人,外出逃难,半路听到有人喊,过来一看,没想到是快饿晕的石勒。

郭敬赶紧递给石勒干粮和水囊,石勒一顿风卷残云,捡回了一条命。确切的说,是一条传奇的命。

郭敬与石勒后来是否再相遇?相遇之后,上演的是滴水报以涌泉,还是农夫和蛇的剧情?后叙。

缓过劲儿来的石勒继续逃亡。然而,胡人就是行走的小金人,当时到处是抢胡人的抢劫犯,不幸的是,石勒途中又遇上了一帮。而这帮抢劫犯,更是身份特殊.

是并州刺史司马腾的手下,妥妥的政府军。司马腾在率军游走山东时,也顺路掳掠一些胡人,当成奴隶贩卖赚点军费、外快。

也怪石勒白肤深目的特征太为明显,你好歹戴个深沿的帽子挡挡啊,否则,扎在人堆里不用叛徒指认也能一眼看出是胡人来。于是,这帮穷凶极恶的政府军抢劫犯毫不费力的逮住了石勒,把他和其他一些被俘掠的胡人一起,用绳子捆绑串成一串,跟穿蚂蚱一样,驱往山东赶大集。

令人惊叹的是,艰苦的行进途中,相比其他胡人奴隶,石勒居然没受什么大苦。因为,押运的军官叫郭阳。郭阳是谁?

郭敬的叔伯兄弟。吉人自有天相!

二十多岁的石勒到山东后,被卖到茌平(山东茌平县)一个叫师懽的地主家为奴。给人家做奴隶,自然谈不上幸运。可相比其他奴隶,石勒还是幸运的,新主人师懽对他也另眼相看,颇有照顾。原因?因为一出灵异事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