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国为什么不受重用?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春秋战国的那些政客!
周天子分封诸侯,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得封称王,建国名卫。传四十一代君王,国祚九百余年。传至三十七代,名卫慎公。公元前383年去世。王室人丁繁荣,有一公子,姓公孙,名鞅,好李悝、吴起法家之术,又求学于三晋名士尸佼,有理政治国之贤才,亦具辅王称霸之才谋。
公孙鞅虽然是卫国贵族,但是一个弱小的卫国显然并不能实现他的治国理念。公元前453年,曾经称霸春秋的强大晋国在各方势力以及各种因素的不断作用之下,土崩瓦解。国内贵族势力代表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各立门庭,成赵、魏、韩三国,史称“三家分晋”。
魏国所处,乃是百战之地,危机四伏,群雄环伺,故自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册封魏王诸侯之后,魏文侯励精图治,大力改革,方在乱世中得立锥之地,历代魏王,多有贤君,兢兢业业,勤政治国。期间,有崔璜荐吴起,李悝变法度,乐羊灭中山,西门豹治邺城。大有一飞冲天,睥睨群雄之态。
魏传三代,至魏惠王,迁都大梁,徐州相王,修古汴河,通鸿沟,败强秦,破邯郸,威服赵、韩。然刚而斗狠则难久,盛不修身则必衰。公元前354年,桂陵之战爆发,魏军中齐军围魏救赵之计,伤亡惨重。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狼烟再起,齐国军师孙膑,智计百出,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再布疑阵,终将魏军主将庞涓团团围困,伏剑自杀。魏军主帅太子申力竭才穷,被齐军生俘。
魏国有相,名公孙痤,有识才之名,治国之智。然而此人虽有贤名,却困于权柄,心胸颇狭。公孙鞅出卫游历,至公孙痤门下,声名远播,但公孙痤却始终没有向魏惠王正式举荐过他。直至病危,才在魏惠王上门驾临探望之时,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大才,并请魏惠王重用他,如果真的不想重用,那么就一定要杀掉,以防此人逃到敌国,为他人所用。
魏惠王有些犹豫,毕竟用一生辅佐着自己的老相看起来已经病入膏肓了。他的临终嘱咐,应该不会是无的放矢,然而,当他发现公孙痤一本正经地推荐公孙鞅的时候,忽然觉得很奇怪。既然此人才华如此出众,那么为什么没有早推荐给自己呢?
恍惚中,当年吴起被公孙痤排挤,远走他乡的事情被魏惠王回想起来。他对公孙痤这种为了保全自己权势,而嫉贤妒能的行为颇有些不齿。原本为了国家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老臣,在他的眼中似乎变了些味道。尤其是当公孙痤非常认真地告诉自己,如果不重用此人,那么就一定杀掉以防其逃走到其他国家之后,这个有些自负的魏王心中,更加不屑了,甚至觉得,应是老人病重,有些糊涂了罢!
在公孙痤极力推荐这个年轻人,并请魏惠王对其委以重任的要求提出之后,魏惠王甚至有些冷淡了,他觉得一个因为不舍得自身权位而不断地排挤贤能之人,他的临终嘱托中,到底又有几分真真正正是大公无私、唯才为国呢?
于是,魏惠王有些不耐烦地丢下了一句话:“可悲!老相国糊涂了,竟然让我泱泱魏国,之后听一个年轻人的话!”
“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若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史记》
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