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妻养成手札 第6节 (第2/2页)
耳边是熟悉的声音,总能让静姝不自觉地安心。
静姝已经分不清她在哪,抱着的人是谁,可她知道,这个男人对她很好,他说喜欢她,不会不要她。静姝才逐渐安稳下来,哭得累了,又昏昏沉沉睡了过去。
沈镜把她揉乱的被角掖好,掌下是一片滑腻和独属于她的柔软。这个梦后,静姝贴的沈镜更紧,那两团绵软紧紧贴在他的胸膛上,圆润饱满,她虽生的瘦,可该有肉的地方却一点没少。
沈镜按了按她的腰,静姝秀眉蹙起,小声呢喃一句,沈镜才放了手,又看了她一会儿,见她确实安静了,许久才合眼睡去。
过了几日静姝的病彻底好了以后,去了学府,沈镜也开始忙了起来。到晚上过了亥时也不见他人回来,静姝不情不愿地被叶柳叫了回去。
已经有小半月她没见到沈镜了,虽然知道他忙,可静姝心里还是不好受。
学府开始学画,这次作画要去山里。如今已到了暮春时节,天色正好,不像隆冬时的那么冷,也不会像夏日的那般炎热。
静姝到城郊的山里时,学府已来了不少人。
陆荷玉见到她,立即招手,“阿姝,你可算来了!”
静姝朝她点点头,两人碰面。
今日学画的人聚齐后,教习画作的先生才姗姗来迟,后面还跟着一位年轻的郎君。待瞧见后,陆荷玉惊诧的撇撇嘴,“大哥哥怎么来了?”
她刚说完,看到身边的静姝,像是想到什么,心里更加不屑了,直叹美色误人。
静姝看到陆远之来这,心里除了惊异后,还有点害怕。沈镜不让陆远之接近她,虽然这次是事出有因,但她还是有点心虚,怕沈镜知道。
先生介绍完陆远之的来意,他作为翰林博士,特奉皇上旨意,前来指导这些孩子,实则陆荷玉知道,大哥哥就是奔着静姝来的。
今日的考题是山中之物,要进山里作画。
说是进山,其实就是在山外面寻些物事来画罢了。学府进学的大都是长安的世家子,没人敢让他们去山里冒险。
静姝找了一个无人的地方,准备画地上的石头。大道至简,越是简单的事物越考验画功,越能磨炼人的心性。
陆荷玉没同她一起,她性子活泼,定不安于山外,许是已经去山里了。
静姝提了笔,刚要落下,只听远处传来说话声,七七八八的嘈杂,人听着动静不小。再仔细一听,好像是男人的声音。静姝立刻起身,吩咐叶柳帮她一起收拾。
“什么人?”
两人收拾好,刚要走,远处的脚步声加快,兵甲摩擦的声响也逐渐清晰,静姝一抬头,就看到一队甲兵已经把自己围在了里面。
静姝定下神,敛起眸中有些惊恐的神色,站在原地。
这些甲兵能堂而皇之的在长安活动,就说明他们并非外敌。这里又是城郊,沈镜的兵就在城郊,静姝压下心中的恐惧,告诫自己,有沈镜在,不要怕。
为首的人过来道“姑娘何人,怎到了后山有兵士驻扎的境地?”
静姝缓缓回道“我是学府的学生,今日来这作画。”
一路过来宋瑜倒是看到了些世家子弟,又道“这里离军营近,还请姑娘速速离开。”
静姝应声,正要走,就听到远处的人声,“阿姝!”
静姝抬眼看向来人,是陆远之。
她现在最不想见到的人就是陆远之,又当着沈镜兵的面,她怕沈镜知道生气,提了裙就朝着与陆远之相反的方向走。
巡逻一圈回来,正巧赶上了下雨,宋瑜进了门,向沈镜汇报巡逻的情况,转身时他抬头望向外面的瓢泼大雨,感慨了一句,“这么大的雨,那些个贵公子小姐们可遭殃了!”
他说完正要出去,就听沈镜道“回来。”
宋瑜脚步顿住,有些摸不着头脑,将军向来嫌弃他废话多,每次他都没等说完话就被赶了出去,这次将军怎么叫住他了,他回身拱手。
沈镜放下手中的书,撑起左腿,胳膊搭在上面,抬眼问他,“你方才说什么?”
宋瑜想了想刚才说过的话,斟酌地回道“属下方才巡逻,看到学府的学生来作画,这才没过多久就下了大雨,想必他们还没走。”
说完又补了一句,“属下还遇到一个叫阿姝的姑娘,她被一个郎君追着跑到山里了。”
他如实交代完,只见将军立即起身,道“备马。”
沈镜拿起架上的外氅抬步就要向外面走,面上平淡看不出神色,只是那步子比以往都要急。
宋瑜来不及多想,立即应声。
沈镜拿了外氅也不穿,裹成一团塞到胸前,他翻身上马,雨水淋漓到他的身上,沈镜躬身,极力护住胸前的一团,又对宋瑜道“备辆马车到后上军营北,里面放上干净的衣裳,火炉和姜汤。”
宋瑜连连应声,再一抬头,将军已经不见了。
沈镜大约知道她往哪个方向去,他现在已经没有心思去生她的气,心里只担忧这么大的雨,她若是一直淋着,恐怕还要病上两个月。沈镜心性素来沉稳,即使是现在,面上依旧让人瞧不清真实的情绪。
沈镜已经到了宋瑜说的那个地方,他还要往里走,只见里面出来黑白交织的身影。陆远之顶着大雨,怀中抱着静姝一步步从山里走了出来。
他看到远处站着的人,用胳膊蹭了蹭面上的雨水,道“国公爷。”
沈镜下了马,雨珠顺着他刚毅的下颌缓缓留下,眉峰上都是雨水。沈镜到了陆远之面前,展开外氅铺到静姝身上,一句话都没说把人接了过来。
静姝额头的发黏糊糊的粘在一起,看到是他,疑惑道“您怎么来了?”
沈镜听到她这句话,终于忍不住开口,“我和你说过的,这么快就忘了。”
陆远之傻傻地站在原地,沈镜甚至都没看他一眼,抱着静姝就走了。
宋瑜办事妥帖,不仅备好马车和姜汤,还备了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