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五年平辽 (第2/2页)
这一回,自己能不能救北镇。
“我猜测蛮族今年应该不会动兵,就算动兵,大概率也是先打北镇。”
听到将军的话,谢友成内心认可。
不过他却不同于唐清安,唐清安是出于历史和现在的形势,结合而分析出来的。
谢友成是通过军事上分析出来的。
“北镇七八万新兵,锦州三四万新兵,大多已经训练一年,开始有了成军前的模子,所以我同意将军所言,蛮族会先打北镇。
既可以较为轻松的消灭北镇即将成军的新军,又可以夺得北镇,然后一举而下全得辽西。”
见将军没有反驳,谢友成继续说道。
“北镇,锦州虽然有十万兵,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新兵,虽然训练一年,或者少部分兵更久些,但不经历战火,野战绝对不是蛮族的对手。
北镇地势不如锦州,更不如金州,前番兵比现在多,老兵也比现在多,如果不是将军的救援,早已被蛮族所灭。
而北镇这回想要守住,同样更需要援军,他能指望的援军,只有两部。
一部是辽东经略,一部是我们。”
说完,谢友成等着将军的主意。
这个决定不好下。
随着金州,长白山东岸,镇江的光复,需要面对的不光是蛮族,还需要面对朝廷。
如果上下一心,则无须费心。
可偏偏朝廷现在对他有了顾忌,有了猜疑。
不然旅顺互市之事,明明是对金州百姓有利,而自己却要试探了又试探。
“如果我告诉朝廷,蛮族今年可能会对北镇动手,你说朝廷会这么想?”
听到这话,谢友成忍不住叹了口气。
“朝廷大概会想,金州总兵野心滋生,为了互市之事,竟然谎报军情威胁朝廷。
就算有明白人,同意将军所言,也挡不住群言。”
“唉。”
唐清安叹了一声。
“是啊,我军军备未齐,粮草不济,为了救援北镇需要事先之储备,才能及时云集大军出动。
我再向朝廷索要粮饷,恐怕更是落实了这恶名,令人无奈啊。”
两个大小狐狸,一脸的悲意。
“既然如此,还是以互市之事为重,先把互市之事做起来,我们才能有余力。
到时候才能为朝廷勇担于事,最后朝廷就会看清,我之忠心耿耿了。”
听到将军的话,谢友成笑了起来。
没几日。
朝廷果然先后拒绝了冯胜之,顾应时的奏疏。
唐清安则开始写起了自己的奏疏。
“五年平辽。”
开头就是动人心魄的题目。
按照他想来,就是最神神道道的太上皇,也得激动一把吧。
至于能不能真的五年平辽,唐清安当然不敢做出保证,他是往这方面计划的。
不过五年后,不管能不能平辽,朝廷大概求他比较多。
……
金州总兵的奏疏,快马送到朝廷。
由江南各地的商人,利用贸易的利润,诱惑他们运粮到金州。
如果没有前面的几个字,阁老们大概都不会看后面的内容。
因为以他们对太上皇的了解,断然不会同意金州和内地直接通商之事。
金州民生朝廷接应不了,同样也不会希望金州能把民生管好,因此金州才会需要内地的接济。
不然只要内地一断供,则金州自溃。
这是朝廷防备的一种手段,以太上皇之精明,不会看不到这点。
可是令人震撼的,偏偏就是金州将军奏疏里,前面只寥寥几言,最后面才提细事。
五年平辽。
只要朝廷对金州供应军饷齐备,军器充足,军士日夜操练,以养足战力。
五年后,可有辽东经略出面统一调度。
金州募兵十万,锦州北镇军兵十五万,再督朝鲜出兵五到八万,朝廷援兵数万。
四方合计四十万兵,分东西两路,史经略居中指挥,辽东节度使李达祖作西路帅,金州总兵唐清安作东路帅。
东西两路,稳打稳扎,使蛮族首尾不能相顾,一举功成,灭掉蛮族,光复辽东和奴儿干司。
介时,各镇营兵功成身退,退营归家,只留军屯。
朝廷以此,每年可省下千万两银子,用以国内修生养息,不要三年,则诸事太平。
刘一儒和璠皓,两个人不敢怠慢,第一时间送去了圣人处。
有这份奏疏,那金州总兵就忠心的。
朝廷最怕的就是边军大将养寇自重,而金州又是孤悬海外,鞭长莫及。
辽东经略的修堡以拒蛮族,稳是稳矣,可每年千万两银子用在辽东,何时才是个头。
辽西堡垒修了无数,就是至今没有收复过一寸失地。
如果是旁人提出五年平辽,众人虽然欢喜,却又会担忧,再来一场战败,朝廷再也无兵可抗。
而偏是金州总兵之言。
此人出海以来,对蛮族要么不战,战则必胜。
所以他竟然提出了五年平辽,哪怕对武夫最有戒心的刘一儒,也信心足了起来。
此事内阁和圣人还没有做出决议,朝堂上已经闹开了。
不管和金州总兵有没有干系的人,都认为必须答应。
天下,大部分官员苦辽饷久矣。
极少部分从辽饷获利的人,如何能抗拒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