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好算计 (第2/2页)
谢友成和陶杰,那更不同提了,本来就是那条线上的,不是将军最信任的人,不会负责这事。
“未来的事未来再说吧。”
唐清安不怎么在意这件事。
拉着各地上下文武造反,他可能还没有这个威望,并会导致各地混乱。
而且他也不会这么做。
他只会顺应民心,他认为自己是来和百姓们互相扶持的,不会因为自己的野心,就把百姓们拖入战事。
民心怎么想,他就怎么做。
民心不希望他入主中原,他就不会执意而往,干净利落的做个辽东王。
等未来辽东解决了蛮族,稳定了后方。
民军政两方有了余力,看有没有机会搞搞殖民什么的。
三弟亲自去陕西勘察,回传给他的长长的所见所闻,细无巨细,让他认清了国内未来的形势。
未来的形势会更有利于自己
朝廷真要是动他,听调不听宣没什么难度。
不管是治下的文武,还是百姓,都不会有人反对,哪怕现在金州里对朝廷最忠心的冯胜之。
他也不会对自己说什么。
难道看着自己被闲置,甚至被赐死?
几年并肩奋斗的情谊,唐清安还是相信冯胜之很在乎的,只要自己不造反,他还是会任劳任怨的做事。
在座的几人,不管原来是什么身份,现在都是文武方面的首脑人物,自然养成了一股气度。
既然将军这么说,各人也就没继续谈论此事,他们和将军之间,不需要那般刻意表露忠心。
“幸亏有个朝鲜啊,将军的先见之明,至今想来还是令人惊叹。”
顾应时感叹道。
他当时在镇江,从旁看着将军如何,举重若轻的插手朝鲜内政,浑然天成的手段,获得了不少的利益。
“朝鲜去年不提,今年岁额三十万石粮豆料,上半年已供应了十万石,剩余的二十万石答应秋收后,十月前供给完。
年初借了二十万石粮豆料,年中又借了十万石粮食,欠缺的二十万石不算,合计已经供应了我们四十万石粮料。”
冯胜之也感叹道。
“也是谢先生,和陶君的功劳,我不过是开了个头。”
唐清安笑道。
谢友成和陶杰连连摆手。
“将军太自谦了,我们做的事倒是容易,换成谁来都行,不过是靠着将军和各位的威望罢了。”
“我们这关起门来,互相拍马屁倒没什么意思,外人看了只会笑话,咱们还是说正事吧。”
众人闻言,纷纷笑了一阵。
“还有一个月就要丰收,根据我和顾兄的合算,除去豆,菜,麻,棉,桑等十六万亩地,其余作物田亩八十六万亩。
预估田亩收入能在一百七十二万石,取出黍壳,可得一百二十余万石黍米。
按照一日一干一稀,可以养活七十万人。
按照一日两稀,可以养活近百万人。”
听完冯胜之的话,谢友成插话道。
“今年上半年,除了农耕的月份,都是一日两稀,我观民色,不能再如此下去。
我提议各位,下半年必须要保证一日干,一日稀,而且秋收时,还得保证两顿干。
提供一个月的每日两顿干饭,也能让百姓们缓口气,恢复下元气,不然我担心下半年,病倒的百姓会成片。”
《仙木奇缘》
听到谢友成的话,众人都开始沉思起来。
治下百姓的艰难,文臣武将都看在眼里,谢友成的话,的确值得人重视。
“每日一干一稀,其中还有一个月份一日两顿干,那估计只能养活六十万人了。”
李成贤主管朝鲜的民政,对于粮食一道,也有了清晰的认知。
“不是还有渔获吗,鱼里有油水,同样的一斤,虽然肉只有几两,但是鱼头骨头都可以熬汤补人。
还有提供的咸鱼,又能让百姓吃足盐,内地的百姓,好多连盐都吃不起呢。”
负责朝鲜情报的陶杰,也提出了看法。
不只是国内,朝鲜境内的百姓,同样过的困苦,他见多了各国百姓的艰辛,倒是不以为意。
他认为至少将军治下的百姓,起码还能人人有饭吃,哪怕只是稀粥。
朝鲜国内,不少百姓都在啃树皮了
蛮族治下的辽民,他听谢友成说过,那才叫悲惨。
这般比较下来。
虽然将军治下的百姓也饿着肚子,但是比起朝鲜和蛮族,还是要强一些的。
“我看现在的渔船已经达到了一千一百艘,每月渔获将近六万石,光吃鱼也能养活三十万人呢。”
听到武震孟的话,冯胜之笑了笑。
“鱼一斤才几两肉,怎么能这么算。”
“怎么不能?鱼大补,还能熬汤,又有盐分。”
武震孟反驳。
冯胜之止言,不想和他争。
“还有长白山东岸的百姓,各地官员不是也组织他们入山围猎吗。
山里的收获,油水可是十足,又减少对粮食的消耗,算下来再养活十万人不成问题。
一百加十,加三十,刚好一百六十万人。
如此这般,粮食问题不就解决了。”
武震孟看到过一次官员组织百姓入山围猎,一次进山就所获颇丰。
不过随着这几年人口的暴增,山里的野物也已经不多了。
武振孟话音刚落,引得众人纷纷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