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人生在世何为道 (第2/2页)
如果说只是推行古文经学,那只不过是多学《左传》等几部经书而已,但若是以那《七略》为纲,将其中书籍推行至太学,那么学子所学便不再限于六艺,不再限于现行的师法和家法,必会形成新的源流文脉。
短时间的动荡在所难免,但长此以往,天下教化之功必然蔚为大观!
怪不得大儒们都要打压刘子骏,怪不得先皇明知刘子骏才学,却也将其搁置不用。因为此人确有翻天覆地之才,也确实要行那翻天覆地之事!
只听刘子骏继续说道:“还有,我在天禄阁中闲来无事,推断历法,发现了太初历中有许多错漏之处,便增补调校,作了一部《三统历》。若是新历推行,必然有益万民。但我进谏数次,天子都以各种理由推脱,直到前一段时间,才勉强同意将新历颁行天下。若我还是个校书郎,天子会采纳我的谏议,推行新历吗?”
杨熙心中愈发震惊,这刘子骏竟然闲来无事之间,便能推算编纂一部历法,其才学果然是匪夷所思。
怪不得他能够如先生一般,从《星野分舆图》中推断出禹鼎的所在,原来他本就是星历方面的大行家!
以前自己对他的了解,还是太少了啊!
刘子骏眼神幽深,看着杨熙慢慢说道:“延嗣,
你明白了吗?先皇驾崩,新皇初立,我若不抓住这个机会,那我胸中的志向,便再也无法抒发!为了能够发挥胸中才学,能够振兴大汉,我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杨熙心惊肉跳:“刘大人为什么要对我说这些?”
刘子骏傲然道:“我对你说这些,不是要向你解释什么,而是因为我认可你是个人才!”
“我?人才?”杨熙呆了一呆。
刘子骏道:“少年好学是为智,不畏凶徒是为勇,不叛师父是为孝,不负友朋是为信,不惧强权是为义。有此五德,不是人才又是什么?在我看来,那些所谓青年才俊,什么‘长安四公子’之流,不若延嗣多矣!”
“我如此处心积虑,才有机会与你彻夜长谈,便是想亲口问问你,愿不愿意与我一道,去见证大汉的未来?!”
杨熙心中瞬间闪过一丝明悟,原来刘子骏今夜向他剖明心迹,竟是要拉拢于他!
杨熙默然良久,突然离席欠身一礼,道:“刘大人,在下此前对你偏见颇深,今日蒙君坦诚直言,对您的做法却是有了一些理解。但这并不代表我能够认同大人所为。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延嗣当不起大人的错爱!”
刘子骏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道不同?你的道,又是什么?”
杨熙被他一问,登时愣在当场。
对呀,自己的道,究竟是什么呢?自己的志向又是什么?
他扪心自问,只想到为师尽孝、为国尽忠这样模糊的志向和目标。
如何报答先生的恩情?杨熙不知道。
但先生于他有活命之德,养育之恩,纵使粉身碎骨,他也要回报这份恩情。
是否出人头地并不重要,是否拥有高官厚禄也不重要,甚至是否有才学,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正直、勇敢,有自己的思想,这是先生一直以来对他的要求,也成为了他的行事准则。
成为先生期望他成为的人,何尝不是一种尽孝?
而为国尽忠,则是他在来到长安之后,逐渐形成的志向。
他见过许多达官贵人,游侠豪客,也见过许多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所有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有的人悠游自在,有的人却努力挣扎。他虽然踏上仕途只有半年,但是所见的生死离合,所见的人间悲喜比生命中的前十五年加起来还要多。
他又想起那老来丧子的陈勋、刘交,想起孤独惨死的姜姓老人,想起那些辛苦劳作却只能温饱的乡间黎民,心中便有一种冲动,想要学习更多经世治国的本领,想要以自己的能力,让更多的百姓过上好一点的生活。
他官小职微,但只要心怀黎民百姓,躬行不辍,何尝不是一种尽忠?
忽然间,他又想起自己一见钟情,爱慕甚深的丹家小姐,还等着先生回来去她家中提亲。这儿女情长,是他从未体验过的美好滋味。
与相爱之人终成眷属,长相厮守,是不是也能作为自己的目标?
人生很长,他还年轻。
想做的事,要做的事,必须做的事,会越来越多。有些事能够做到,但有些目标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实现,只能留下遗憾。
但只要行事无愧于心、无愧于人,便已经足够了。
像刘子骏那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戕害别人的行为,自己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想到此处,杨熙微微一笑,心中再无疑惑。他再次向刘子骏一拜:“延嗣之道,不足道也。但是在下会一直坚持下去的。大人之道,延嗣却实在不能苟同。”
刘子骏摇摇头,又点点头,双眸之中是掩饰不住的失望之色。他微微叹息一声道:“也好,也好!延嗣能作‘六博’否?若能,咱们便下上一盘!”转眼间,他似乎已经不再纠结杨熙的态度,轻轻将话题转开。
杨熙点点头,便有侍者默不作声地走上前来,将一个铜质的六博棋盘放在案上,又在两人座旁燃起一盏新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