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月球城(9) (第2/2页)
赫鲁晓夫楼”最早出现在1948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赫鲁晓夫楼”大量兴建的最高潮时期。这些建筑没有参考西方公寓的多样化选择,更没有按价格与收入分区,所有人统一按照户口分配,而为了以最低廉的造价和最快的时间完工。
“赫鲁晓夫楼”是一种造价低廉、盒子式或砌体结构三至五层公寓的公寓楼。在苏联时期,遍布苏联各加盟共和国。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提到,他和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试图用大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把在大波利亚纳、莫斯科河南岸地区在建的一所中学装配出来。试验以失败告终,但在此以后,他一直关注这种建筑模式。1949年,赫鲁晓夫被调往莫斯科后,先是请求索科洛夫批准在莫斯科建两个试验性工厂,以便生产用于装配式住宅的预制板和其他钢筋混凝土零件的计划,遭到拒绝。他又去找钢筋混凝土专家伏谢沃洛德·米哈伊洛维奇·克尔德什,也一无所获。在此情况下,赫鲁晓夫寻求斯大林的支持,斯大林肯定了他的方案。
与斯大林时期彰显民族风格的建筑相比,不加任何装饰的“赫鲁晓夫楼”虽说其貌不扬,但功能比较到位,辅助设施也相对齐全。客观地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赫鲁晓夫楼”在较短时间内改善了全国居民的住房条件。尽管“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没能实现,但此项“居者有其屋”之举解决了政府面临的一大社会难题。
然而赫鲁晓夫楼的推进从后面的眼光看还是过于激进了。这导致了极大的浪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