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蜻蜓眼 (第2/2页)
当然,这一切都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毕竟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步不吃,科技亦是如此。
在农业方面,有杨大学士和陈经纶去研究,去编撰农书,推广红薯,亦有手下不断为他收集着西方作物良种。
所以徐鹏举便也没有在这里投入太大的精力。
虽然徐鹏举知道,能够寻找一些天然水稻进行杂交,有一定的概率得到高产水稻。
杂交稻的原理,便是将一些性状互补的水稻进行授粉杂交,这样有可能能够产生继承双方优点而避免其缺点的稻种。
但是要找到性状优良,同时继承优点而避开缺点,并且能够被稳定遗传的杂交水稻,所要耗费的时间与精力也是非同小可的。
虽说徐鹏举在江南得到了一块封地,可以用于尝试实验。
但手上缺少可以委任的人才,又加上江南是文人士绅的地盘,自己贸然派人过去恐受打压,便也暂且作罢。
毕竟此时徐鹏举的基本盘还在闽地和宝岛。
话说回玻璃,徐鹏举想要发展玻璃烧制,主要基于两个目的。
其一,便是赚钱。
要知道现在自西方走私而来的透明玻璃,价格以及炒上天去了,深受京城那帮豪富的喜爱。
虽说大梁百姓穷困潦倒,可那些士绅们却肥的流油。
徐鹏举便是打算以玻璃为引子,从他们口袋里榨取一笔钱才用于接济穷困。
至于谁是“穷困”?那还不明显吗?身处边陲之地,手上却有数千士卒要养活。
奉旨走私,却又没有半点来自于皇家的支援,这样的徐鹏举还不够穷困吗?
当然,赚钱这一目的只是顺带的。
最为主要的,徐鹏举还是打算发展化学!
玻璃器皿在化学当中的地位可是其他容器难以取代的!
其耐高温耐腐蚀的特性,为许多化学药剂的研发与制作提供了便利。
当然,在一定程度上,陶瓷制品也能够替代玻璃的作用。
因为陶瓷本就是在陶土烧制的陶器之上,添上一层釉饰。
而这一层釉,其实便是琉璃。
不过陶器也有诸多不便,最大的原因就是不透明。
不少的化学产物对于其原料的控比是十分重要的,而玻璃器皿可以透过玻璃壁进行观察,瓷器却不能!
这种观察不只包括用量,也包括颜色,以及实验的变化!
操纵者可以虽是根据容器内产生的变化选择增添或是减少某样原料。
亦或者是进行加热、摇晃混匀、充分反应等各种手段进行控制。
反观陶瓷容器,就没有那么方便了。
当然,玻璃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优势。
那就是硬且脆。
当然,这种脆硬是相对于陶瓷而言的。
若是让陶瓷容器与玻璃容器呈同样的厚度,陶瓷更易碎而玻璃更坚固。
虽然两者摔在地上一样会成为一滩碎渣,但相比而言,玻璃更适用于绝大部分的化学实验。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用具,比如蒸发皿需要用到瓷器。
这些便是另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