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免费小说x95mf.com

字:
关灯 护眼
九五免费小说 > 东汉之布衣天子 > 第九回 审时度势辞太子 执法严明强项令

第九回 审时度势辞太子 执法严明强项令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东汉之布衣天子!

其时此时,太子刘强,也因为自己的亲生母亲皇后郭圣通,已经被自己的父皇刘秀罢黜,一直心不自安,早就想辞去太子之位。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在太子侍讲郅恽的建议下,太子刘强,再次向父皇刘秀上书,请求辞去太子之位。

刘秀已经罢黜了刘强的亲生母亲郭圣通,不忍心再罢黜,郭圣通所生的亲生儿子刘强。而且,太子刘强,懂事贤明,低调谦逊,本身又没有犯下,任何过失。

刘秀觉得,仅仅由于母亲郭圣通被废,就仓促剥夺儿子刘强的太子之位,太过草率,不宜施行。

然而,父母的彻底决裂,不可能不影响到,他们共同的儿子刘强的命运。

刘秀逡巡忧虑,犹豫不决,一直拖延了数年时间之久,都无法果断地做出,最终的决定。

如今的现任皇后阴丽华,有他的亲生之子东海王刘阳等儿子。而且,东海王刘阳,已经渐渐长大成人,在学识才干,国家大事的处理和判断方面,有非常卓越、十分杰出的表现。

然而,将更换太子之事,一直拖延下去,也不是好的办法。刘秀渐渐年老,万一某一天,皇帝突然遭遇不测,而储君换立不当,必将会危及社稷安宁,甚至倾覆社稷。

思索再三,终于促使刘秀,就储君换立的问题,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六月二十六日,刘秀下诏,宣布换立太子道:

“昭告天下:

《春秋》大义,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母贵则子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历代立下的规矩,选择汉朝廷的皇家继承人时,以出身高贵,为唯一标准。

东海王阳(刘阳),皇后(阴丽华)所生,于情于理于法,都应继承皇家大统,做朕的继嗣,受封诸君。

皇太子强(刘强),谦虚退让,爱惜国家,孝顺父母,愿意退居藩属,实勘嘉奖。

朕念父子深情,不愿太违背,孩子的意愿。兹下旨,改封前太子强,为东海王,晋封皇子阳(刘阳)为皇太子,改名为庄(刘庄)。特此布告天下知晓。”

为了进一步向自己的儿子刘强,表明父亲的慈爱,表达对刘强母亲国圣通的歉意愧疚,后来刘秀又下旨,将鲁郡也划入了东海王刘强的采邑。

刘秀下旨,把刘强的同母弟弟原中山王刘辅,迁到了更加富饶的沛郡,去担任沛王,改封中山王太后郭圣通,为沛王太后。

刘秀还下旨,晋升妻子郭圣通的亲弟弟郭况,担任大鸿胪(藩属事务部长)一职。

为舅弟郭况升官晋爵之后,刘秀仍然觉得,太子刘强没有过错,自己废掉刘强太子之位的决定,很有些对不住,与他曾经有过二十年夫妻情份的妻子圣通和孝顺的长子刘强。

虽然如今,夫妻早已经离异,刘秀也不想再见到妻子圣通,但是为了表示他的诚心,和安慰自己的前妻圣通,刘秀还是经常,到圣通的弟弟郭况家里,去做客,将所有的公卿诸侯,都带去郭家作陪,给予郭家的荣耀已极。

虽然刘秀自己的生活,十分节俭,但是他毫不吝惜地,把大量的金银绸缎等财物,赠送给妻弟郭况,以弥补自己,对妻子圣通的深深歉意和愧疚之意。

以至于后来,大鸿胪郭况的家里,居然是富得流油。郭家不仅有家财,黄金数亿斤之多,而且仅仅侍奉郭家主人的家童奴仆,就有四百余人之多。

整个洛阳城的官吏百姓,都羡慕大鸿胪郭家的荣华富贵,称大鸿胪郭况家,为“金穴”。

为了护卫、辅佐新太子刘庄,刘秀下旨,任命太子刘庄的亲舅舅阴识,代理执金吾(首都洛阳警备区总司令);刘庄的另一个新舅舅阴兴,当卫尉(皇城禁卫军司令官),负责辅佐保护太子。

阴识字次伯,阴陆之子,南阳郡新野县人,是皇后阴丽华的同父不同母的前母哥哥。

新野阴氏家族的祖先,出自齐桓公著名的国相管仲。

管仲的七世孙管修,自齐国适楚地,曾经担任过阴这个地方的大夫。于是,管修就把自己的大夫封地阴,作为了自己的姓氏,创立了阴氏。

秦、汉换代那个兵荒马乱之际,阴氏家族,才举家迁移到新野县居住。

等到刘縯(刘伯升)、刘秀诸舂陵侯家族兄弟,在南阳舂陵(枣阳县白水乡)大兴义兵之时,阴丽华的大哥阴识,正在西京长安的太学学习。

闻听柱天都部刘縯,在南阳起兵的消息,阴识立即放弃自己的太学学业,回到了新野家乡,冒着家族屠灭的危险,义无反顾地率领阴氏家族的子弟、宗族、宾客一千余人,前去投靠了柱天都部刘縯,给予了柱天都部刘縯,极大的支持。

柱天都部刘縯,当即下令,任命阴识,为帐下校尉,负责统领阴氏家族自己的宗族武装。

更始帝元年(公元23年),校尉阴识,因功升迁为偏将军,继续率领自己的部属宗族武装,随从大司徒刘縯一道,攻打南阳郡城宛城,相继招降了新野县、杜衍县、冠军县、湖阳县等地。

更始二年(公元24年),更始帝下旨,晋封阴识,为阴德侯,代理大将军事。

其时,大司徒刘縯,已经遇害。

阴识因为与刘縯、刘秀诸舂陵侯家族兄弟,十分亲密,妹妹阴丽华又是刘秀的新婚妻子,而遭到更始帝的猜忌。

阴识担心更始帝嫉恨,不愿意入朝为官,于是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新野县隐居。

后来,大乱再起,南阳陷入战祸之中。

阴识于是率领自己的阴氏家族全家老小,娘亲阴夫人邓氏和兄弟姊妹,宾客,宗族等,投奔到阴氏家族的亲戚,舅舅邓氏家族(也是刘秀二姐夫邓晨的家族)的营垒避难,受到了邓氏家族的嫡长孙,邓奉兄弟的强有力的庇护。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定都东都洛阳以后,特别派遣使者,侍中傅俊等大臣,迎阴贵人于新野县,并征召阴识、阴兴等阴氏家族几兄弟,上京任职。

阴识、阴兴几兄弟,就跟随自己的妹妹丽华一道,到了京师洛阳,而把年老多病的娘亲阴夫人邓氏和幼小的弟弟阴欣等家人,留在了新野老家居住。

阴识、阴兴几兄弟,进京以后,刘秀当即下旨,任命阴识,为骑都尉,更封为阴乡侯。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因为阴识,多年来忠心耿耿,跟随刘秀南征北伐,军功卓著,刘秀打算下旨,增加阴识的侯爵采邑。

阴识不同意,叩头辞谢说道:

“陛下:

臣私下以为不妥。如今,天下初定,将帅有功者很多。臣是内宫的亲属,如果陛下仍加臣的爵邑,就不可以示天下以公平公正,对奖赏鼓励功臣,十分不利。”

刘秀很赞赏阴识的谦让,称赞阴识说道:

“次伯兄一心为国,公而忘私,令人十分钦佩。”刘秀遂下旨,任命阴识,为函谷关关都尉,负责镇守函谷关。

后来,阴识逐渐升迁,最后到了朝中,担任侍中一职,侍奉在刘秀左右。

因为继母阴夫人邓氏,在新野老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阴夫人邓氏和小弟弟阴欣,母子一道,被盗贼所害而去世,阴识心里,一直愧疚不安。

因而,阴识上书皇帝,希望辞归新野乡里,为自己的继母阴夫人邓氏,守孝三年。刘秀同意。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阴识依照朝廷的有关规定和立下的功劳,被封为了原鹿侯。

等到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六月二十六日,皇四子东海王刘庄(刘阳),被立为皇太子。

刘秀遂下旨,从原鹿侯封国,召回刘庄的舅舅阴识,任命阴识,为执金吾,同阴识的弟弟阴兴一道,辅导保护东宫太子刘庄。

每当皇帝巡视郡国,刘秀就常常留下,执金吾阴识兄弟,辅佐太子刘阳,镇守京师,委以禁兵大权,十分宠信。

在皇宫中,执金吾阴识,虽正直敢言,但与自己的宾客亲属谈论之时,从不泄露宫中和国家的秘密。

刘秀对执金吾阴识,极为敬重。他常常指着执金吾阴识,以敕戒贵戚,告诫左右亲信及皇亲国戚,要学习阴识精忠报国。

执金吾阴识所任用的部下,也大都是一些正直贤明的士大夫,如虞廷、傅宽等,后来大多升任了公卿校尉。

阴兴字君陵,是皇后阴丽华同母的亲弟弟。阴兴为人,勇敢有力,身材高大,武艺非常高强。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刘秀下旨,任命阴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

阴兴作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每次跟从刘秀一道出入,为皇帝护驾,随从刘秀一同征伐,平定了许多郡国。

每当皇帝御驾亲征或者出行之时,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阴兴,常常亲自踏着泥浆,率先出门,操持小盖,为刘秀障翳风雨,侍从保护。

刘秀所到之处,阴兴就先入清宫,布置安排,接驾事宜,处理十分妥帖,从不让皇帝遭遇危险,很受刘秀的亲信。

阴兴为人,豪爽大度,乐善好施,喜欢招纳宾客,礼贤下士,宾客盈门。

但阴兴担任,侍从皇帝的要职守期门仆射之时,他的门客之中,并没有英雄豪杰与侠客之流,让人猜疑的人物,刘秀很是放心。

阴兴与自己的南阳郡老乡张宗,以及上谷郡人鲜于裒(剖)的关系,非常不好,感情一直十分恶劣。

但阴兴知道,张宗、鲜于裒的优点和才干,依然常常称赞,他们的长处,并竭力向皇帝,推荐他们做官。

阴兴的亲密友人张汜、杜禽等,与阴兴的私人关系非常良好在一起饮酒宴乐,。

但阴兴心里清楚,他们两人,华而不实,并没有真才才干,所以只是在金钱上,尽力帮助他们,却不推荐他们,到朝廷上去,担任朝廷上的官职。

因此,世人都称赞阴兴大公无私、为人正直道:

“君陵忠心正直,公而忘私,不以私人的好恶,而伤害公正,堪称世之君子。”

建武九年(公元33年),阴兴因功,升迁为侍中一职,赐爵关内侯。

后来,阴兴的功劳,越积越多,已经完全满足,封侯的要求。

一天,刘秀下旨,召阴兴到来,亲自把侯爵的印绶,放在阴兴的面前,欲封赏阴兴,为正式侯爵。

阴兴拒绝皇帝封爵,坚决推辞侯爵爵位说道:

“陛下:

高祖皇帝有言,无功不得封侯,非刘氏不得为王。

臣未有战场杀敌,冲锋陷阵之功,如果一家数人,并蒙皇帝恩赐封为侯爵,恐怕会令天下人失望,易招人们议论。

臣蒙陛下和贵人(指阴丽华)的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关内侯于愿已足也,臣真心不愿,接受更高的侯爵爵位。”

刘秀对阴兴的谦让大为赞赏,赞扬阴兴道:

“君陵兄弟,谦让恭顺,令人敬佩。有如此一心为国,大公无私的忠臣,朕还忧虑什么呢?”

刘秀并没有强迫阴兴,去接受侯爵爵位。

一天,阴家亲人聚会。阴家兄弟姊妹,谈到国事家事,阴丽华对弟弟阴兴辞让侯爵,非常不解,禁不住询问自己的亲弟弟阴兴说道:

“小弟啊:

人们对封侯,趋之若鹜,可是你,为什么却拒绝了,陛下给你的侯爵爵位啊?”

阴兴急忙回答姐姐阴丽华说道:

“贵人啊,你不是也曾经读过诗书典籍吗?贵人知道,‘亢龙有悔’的含义吗?

那些外戚家,苦于不知谦退,所以酿成祸端啊!嫁女欲配侯王,娶媳妇想尚公主,愚心实不安啊!

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耀奢侈,炫耀富贵,更容易被别人讥笑嫉恨,招来无端的祸端!”

丽华感叹不已,认为有理,赞扬弟弟阴兴道:

“小弟之言,实为至理明言。月盈则亏,弓满易折。富贵荣华,高官厚禄,总是与罪恶、怨恨一道,紧紧跟随。

我们岂能够贪慕荣华富贵,有一点利益荣誉,就得意忘形,不时刻警觉,处处谦让呢?”

阴丽华也十分警觉,时常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在夫君刘秀的跟前,为自己的宗亲朋友,求位求职。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刘秀下旨,拜阴兴,为卫尉,命令阴兴与自己的大哥阴识一道,辅佐皇太子刘庄。

第二年的夏天,刘秀再次生病,头痛病,是越加严重。刘秀暗自担心,一病不起,就此驾崩,朝政不稳。

于是,刘秀下旨,任命阴兴,兼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之中,命令用心辅佐太子刘庄。

阴兴与大哥阴识一道,白天黑夜,侍卫宫中,尽心尽力,侍奉刘秀汤药,辅佐太子刘庄,协助处理国家大事,不知疲倦。

等到刘秀的疾病,终于痊愈,刘秀越发见识到了,阴兴阴识兄弟的耿耿忠心。

刘秀认为,阴兴很有才干,于是就下旨召见阴兴,准备叫阴兴,接替吴汉,担任大司马这个三公要职。

阴兴叩头流涕,坚决辞让大司马这个三公要职说道:

“陛下:

臣不是敢爱惜自身,而是实在害怕这样做,会损害皇帝的英明圣德,让陛下背负,任人唯亲之名,才不敢接受三公之要职。”

阴兴的辞让,十分真诚,完完全全是发自内心,终于感动了刘秀以及左右大臣。

刘秀遂接受阴兴的请求,不再强行任命阴兴,去担任大司马这一三公一职。

不久,刘秀又下旨,任命沛国人大儒桓荣,当议郎,让桓荣专门去教授太子刘庄,儒家学派五经;

刘秀又任命左中郎将汝南郡人钟兴,去教授太子与皇族亲王以及侯爵,学习《春秋》等典籍,全力教育和辅佐太子刘庄。

东汉朝廷建国复兴以后,心胸宽广,为人大度的刘秀,较好地解决了,历朝建立之初,所遭遇的难题,即如何处理,功臣宿将的归宿问题。

但对皇亲国戚和豪强大姓的约束,刘秀起初,却有些放松与纵容,失之于宽。

以致皇亲国戚和豪强大姓中,常常出现一些,违法乱纪,徇情枉法的行为,刘秀很是担心与忧虑。

刘秀的大姐湖阳长公主刘黄,不久就捅下了一个大的篓子,公开挑战,汉朝廷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刘秀为难不已。

从刘秀小时候开始,刘秀的大姐湖阳公主刘黄,就一直非常爱护自己的小弟弟刘秀,姐弟关系,一直十分亲密融洽。

当初,刘縯、刘秀诸兄弟,在舂陵起兵反莽。大姐姐刘黄,二姐刘元,也一直大力支持,深得弟弟刘秀的亲近和尊敬。

后来,刘縯、刘秀诸兄弟率军,转战南北,大姐刘黄及大姐夫胡珍及其家族,二姐刘元和二姐夫邓晨及其家族,都给予了刘縯、刘秀诸兄弟,极大的帮助。

大姐刘黄的性格,开朗泼辣,快人快语,有魄力有主见,说话办事,也干静利落,十分果断。

刘黄还善于观察别人,善于识人,洞察人心,看待问题之时,也十分深刻准确。

有时,刘秀处理国事家事,遇到疑难问题,还常常找自己的大姐刘黄商议。

姐弟俩相处的十分融洽,在生活上以及家庭琐事方面,刘秀都十分信任自己的姐姐刘黄,喜欢听从大姐的意见。哪怕与妻子郭圣通、阴丽华的关系,也多多少少,受到大姐刘黄的影响。

也正因为如此,大姐刘黄,仗恃弟弟刘秀的皇威,常常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傲慢无礼,不在乎他人的眼光和看法。

刘秀称帝以后,下旨进封自己的大姐刘黄,为湖阳县公主,享受一县的封邑,荣华富贵至极,地位十分显赫。

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十分清楚湖阳公主刘黄,在弟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都对湖阳公主刘黄,退让三分。

渐渐地,大姐湖阳公主刘黄,开朗果断的性格,慢慢演变成了骄横放纵,蛮不讲理了。

而当大姐夫胡珍,去世以后,刘秀更是对孤寂的大姐刘黄,百般呵护,照顾有加。

刘秀对大姐刘黄的关心,促使姐姐刘黄,产生了目中无人,颐指气使的性格。

湖阳公主刘黄,常常对自己的奴仆婢女,吹嘘说道:

“陛下是一国之君,拥有无上的权威。忤逆陛下,就是死罪一条。谁有那个胆量,敢冒犯陛下呢?

本公主是陛下最亲爱的大姐,与陛下的关系十分亲密。你们想必也应该知道,本公主的分量了。

功臣宿将,皇亲国戚,三公重臣,都不敢冒犯陛下。谁人有胆量,敢于冒犯本公主呢?”

奴仆婢女,见湖阳公主刘黄,神气活现地吹牛,谁敢违拗,急忙恭维湖阳公主刘黄道:

“长公主美貌与智慧兼备,而又知书识礼,善待别人,天下知名。谁人吃了熊心豹子胆,敢招惹长公主呢?”

湖阳公主刘黄听了,得意忘形,哈哈大笑了起来说道:

“哈哈哈哈!还是你们这些家伙,善于逗人开心!

本公主刚才吹嘘,不过是给你们,开开玩笑而已!本公主哪里是,那样不讲理的人呢?

有谁人无事生非,招惹本公主干什么呢?”

有了这样仗势欺人的心理,姐姐湖阳公主刘黄的脾气,也就越来越大了,说话做事,也就更加地无所顾忌了。

既然有了这么牛皮的主子,姐姐湖阳公主刘黄的手下人,奴仆婢女,自然而然,也潜移默化地向自己的主子湖阳公主学习,养成了蛮横霸道的习性,处处压人一头,比别人要高人一等。

奴仆婢女仗着主子湖阳公主刘黄撑腰,不肯屈居人下。即使是违法乱纪的事情,他们也无所顾忌,因为有主子湖阳公主刘黄,处处罩着他们。

湖阳公主刘黄手下,有一个奴仆,名叫王宝。

王宝家住洛阳,为人聪明伶俐,善于察言观色,把湖阳公主刘黄侍候得,十分周到,十分满意,深得湖阳公主刘黄的宠信。

一天,王宝的大哥王猛,因为一点小事,与周围的邻居赵超,发生了一些纠纷。

邻居的小伙赵超,怒火中烧,忍不住动手,痛打了王宝的哥哥王猛一顿。

邻居的小伙赵超这一打,不要紧,这可是捅了马蜂窝了。

王宝在公主府里值班,听见亲人前来说道,哥哥王猛,受了邻居小伙赵超的欺侮,心里非常愤怒。

王宝蛮横惯了,哪里容得,自己家亲人,受他人欺侮呢?

王宝不假思索,招呼也不跟公主打一声,立即大白天,就带领至极相好的奴仆,持刀赶回了家中,要为自己的哥哥王猛,报仇雪恨,洗雪耻辱。

王宝就威胁邻居小伙赵超说道:

“赵超啊,你触犯了王法。跟我回官府里,去认罪吧!”

邻居小伙赵超不肯认错,王宝更加愤怒,于是就带人,冲到了邻居赵超家里,不问青红皂白,当场就把那个小伙子赵超,杀死了。

然后,奴仆王宝一伙杀人以后,旁若无人、大摇大摆地走出了邻居小伙赵超的家门,扬长而去。

临走之时,王宝还不忘警告,邻居小伙赵超的家人,叫他们不得到官府去告状伸冤道:

“赵超这个小贼,触犯王法,拘捕被杀,是罪有应得,你们不得四处张扬,给自己过不去。

否则,触怒了湖阳公主,定会诛杀满门。”

邻居小伙赵超的父母,见自己的儿子赵超被王宝杀死,悲痛欲绝,伤心地昏死了过去。

亲戚们都愤愤不平,但又担心王家,仰仗湖阳公主的势力,无法伸冤雪恨,只得隐忍不发。

可是,他们心中的怨怒,久久难平。

赵超亲戚家里,有一个年青人李垚,知道皇帝,体恤百姓,执法公正严明,就不顾亲戚朋友的劝阻,跑到了洛阳县县衙告状,请求为死者赵超伸冤。

李垚幸运的是,其时,正是董宣这人,担任洛阳县令,得以帮助伸张正义。

洛阳县令董宣,字少平,本是陈留郡圉县(今杞县)人,早年就与大司徒侯霸相识。

起初,大司徒侯霸,十分看重董宣的才干。于是,大司徒侯霸,征召董宣,去参加朝廷的推举。

董宣因考核优等,而被朝廷正式任用,开始入朝为官,后逐步升迁,至北海国国相。

董宣到任北海国相后,为了稳定地方,当即任命当地的豪族大姓子弟公孙丹,担任北海国相属下的五官掾一职。

北海五官掾公孙丹这人,十分迷信愚鲁,非常相信卜者蛊惑人心的话语。

一次,公孙丹准备兴建自己的家宅,于是请来卜者里瞽叟,查看选地吉凶。

占卜的里瞽叟,装模作样的看了一番,蛊惑警告五官掾公孙丹说道:

“五官掾大人,大事不妙,你选定的地方,是一块凶地!一定要有人死去,在这里修建的住宅,才能够吉祥如意啊!否则,必将大祸来临,甚至家族屠灭。”

五官掾公孙丹,大吃一惊,于是指使自己的儿子公孙紫,杀了一个过路的无辜行人,把行人的尸体,放在自己的新屋子里,来抵挡他和家人的灾祸。

北海国相董宣,知道五官掾公孙丹杀人的真相后,勃然大怒,便下令狱吏,把五官掾公孙丹、公孙紫父子逮捕,准备依法处死。

听说公孙丹、公孙紫父子,将被北海国相董宣处死,公孙丹宗族子弟、亲属、宾客三十多人,拿着兵器,气势汹汹地跑到了北海国相董宣的官衙前,聚众闹事,为公孙丹、公孙紫父子喊冤叫屈,甚至欲劫持公孙丹、公孙紫父子出狱。

北海国相董宣见状,大为担心,对自己的部属官吏说道:

“诸君:

公孙丹这个恶贼,以前投靠王莽,在新莽朝廷任职,在地方很有势力。如果公孙丹宗族亲朋宾客,与海贼和王莽的余党,勾结串通,就会危害地方,酿成滔天大祸。

本国相以为,必须立即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处置才行。否则,祸莫大焉!”

门下书佐水丘岑等部属赞同道:

“国相大人言之有理。如果放纵杀人放火的盗贼,肆意作恶,必将严重危害地方安宁。”

北海国相董宣,于是向衙役官兵下令,将闹事的公孙丹宗族和亲朋宾客,全部逮捕,囚禁在剧县的监狱里,派门下书佐水丘岑等,严厉进行审判,然后,依法把他们统统杀死。

青州刺史祁即玉,同情豪族公孙丹宗族惨遭灭门,却不以为然,大怒道:

“北海国相门下书佐水丘岑,狂悖无理,听从上司董宣指使,滥用国法,杀害无辜之人太多,实在罪不容赦。”

于是,青州刺史祁即玉,向刘秀上书,告发北海国相董宣以及门下书佐水丘岑等部属官吏,并逮捕董宣的门下书佐水丘岑等部属官员,关在青州监牢里,严刑拷打审问,要找出幕后指使董宣。

北海国相董宣,因此获罪,被征召到廷尉审判问罪。而门下书佐水丘岑等部属官员,依然被关在青州监牢里,准备上报朝廷有司以后,依法处死。

廷尉审判董宣,认为董宣,用法不当,杀害无辜之人太多,判处明正典刑,执行处决。

董宣待在廷尉监狱里,早晚讽诵诗文,毫无忧色,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死亡,看守衙役,都非常惊异。

到了出狱受刑的那一天,董宣从前的北海国部属亲友,特地做了一份断头饭菜,送给董宣。

董宣强力拒绝,厉声对前来送行的北海国部属亲友说道:

“我董宣一生廉洁,为国家除害,死不足惜。何况,我董宣生平从没有吃过、接受过别人赠送的东西,何况在死的时候呢?

诸君怎么能够玷污,我董宣一生清正廉洁的美好名声呢?”

董宣不顾部属好友的好意,饿着肚子,上车而去。

当时,与董宣一起受刑,准备处死的重刑罪犯,总共有九人。第二个明正典刑的,就轮到董宣。当第一个罪犯,被斩杀以后,北海国相董宣,依然面不改色,泰然自若,刽子手都十分惊异。

正在临刑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刘秀也已经知道了北海国相董宣清正廉洁,执法严明的威名,听到董宣,已经被押上刑场,准备受刑,大吃一惊。

刘秀急忙派侍从骑士赶去,宣读皇帝的圣旨,赦免了董宣的死刑,并且命令把董宣,重新带回诏狱之中,派使者再次仔细地审问,董宣滥杀无辜的情况。

董宣遂把公孙丹、公孙紫父子,在北海国无故杀人,自己带领衙役,惩处劫狱闹事的公孙丹宗族宾客的全部事实,毫无隐瞒,如实回答了使者,并主动承担自己的领导责任说道:

“使节大人:

即使滥杀无辜有错,这一切也都是,我董宣这个上司决策犯下的错误,与执行命令的部属官吏无关。

书佐水丘岑等人,不过是奉命行事,按我这个上司的意见,去秉公之法,办理公事罢了,罪责根本就不在他们的身上。

董宣愿意自己受死,接受法律的严惩,希望朝廷能够免掉,水丘岑等人的罪责。”

使者把这些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秀。

刘秀终于从使节口里,了解到了案件的全部真相,知道董宣采取行动,也是迫不得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