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汉君臣谋划西征 刘文叔精兵简政 (第2/2页)
将军改变自己的初衷和节气,另图大事,希图另谋发展,偏安一隅,君臣之间,兵戎相争,这样的举动,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不知道将军此举何意。
将军舍弃已成之功,去创难成之基,背山东之义,通西蜀之谋,实不可取。
隗氏家族百余年来,累计下来的积善成果,竟然在一个早上,就毁之一旦,被将军完全摧毁,岂不令人,为之扼腕叹息吗?
兄弟我一向以为,这绝不是出自将军的本意。而是一些当权分子,一些佞幸小人,为了一己之私,贪图更大的荣华富贵,贪功献计,才为将军,贡献出了这种拙劣的计策。融实在为将军,感到深深的痛惜和遗憾!
将军一向冷静,明智,深明大义,才干卓绝。请将军静下心来,细听兄弟的分析。
如今,将军号称占有天水郡、陇西郡、安定郡、北地郡等雍州四郡。
而实际上,西州的地方十分狭小,土地贫瘠,以区区四郡,与中原数十郡相抗衡,将军如同龙游浅滩,英雄难有用武之地,无法施展将军的天大本事,实属不自量力之举。
同时,西州四郡的人烟,也十分稀少,百姓贫苦凋敝,士兵离散,财赋不足,将军纵有天纵奇才,也难以发挥自己的力量。
兄弟直言不讳地告诉将军,以将军的才智、财力、军队,将军当人的助手和部属,可以胜任愉快;而打算独自开创一个,崭新独立的局面,称孤道寡,恐怕就困难万分了。
假如将军,依然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到底,听见别人的指点,却依然执迷不悟。
兄弟我分析,将军走错了路,还不回头,听到道理还在迷惑,最后的结果,必然是:
如果不南投公孙述,最终被公孙述吞并,便只有北投刘文伯(卢芳),加入他们一伙,成为蛮夷北狄了。
兄弟私下以为,如果将军仗恃着虚假的情意,而轻视敌人的强大无比;仗恃着遥远的支援,而轻视迫在眉睫的劲敌,一定会得不到任何利益,最终只是,徒增笑柄而已!
融听说聪明睿智的人,不让大家跟着,冒着危险,通过危害众人,来举大事,实现自己的野心。
仁慈的人,不违背道义和忠义的原则,来邀取自己的功名,谋取自己的私利。
现在,将军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对于大家未来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抛弃自己的亲生儿子,去邀取自己,未知难测的功名利禄,对于道义,又怎么样呢?
况且,将军当初,事奉大汉,向北磕头,是一个忠臣烈士的节操。到后来,将军又派自己的儿子伯春,入朝侍从君王,流泪相送,也是慈父的恩情。
将军你,如今却一下子,把忠臣之节,慈父之恩,全都抛弃,背叛一向尊奉的大汉朝廷,对手下的官吏百姓士大夫,将军你怎么交待呢?叫部下的吏士们,怎样看待将军你的为人处世呢?
狠心地抛弃掉自己的亲生骨肉,对滞留京城的儿子伯春,将军你又怎么交待呢?
自王莽末年以来,天下干戈不息。天下兴兵多年,诸侯与朝廷,互相攻战,城池都成了废墟。
百姓水深火热,尸横山谷,百姓无法苟全性命,只好迁移到山野僻壤,与豺狼野兽同行。
现在那些活着的,不是战乱刀缝中,侥幸逃过来而幸存的,就是流浪的孤儿。
至今,战争创伤的躯体,还没有痊愈,百姓士大夫哭泣的声音,还在耳际哀鸣。
黎民百姓,都一心渴望,天下重归安宁。
感谢老天保佑,圣人复出,也幸亏靠了天运稍转,汉室得以振兴,无尽的战乱,才幸而稍稍平息,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士大夫,才稍稍得到安息。
而将军如今,又重新兴难,这是使老病者不能最终痊愈,久病者不得恢复,幼儿孤寡,将重新流浪,再罹流离痛苦的祸乱啊!
这种悲痛,特别值得哀怜。说起这些,实在令人鼻子发酸,悲伤欲绝啊!
而将军你如今,却又想要重演,当初的苦难。兄弟我私下认为,这实属不明不智,不得人心。
常人尚且都不忍心这样做,何况将军你,一向号称仁慈大义见识卓绝的人呢?
将军这样做,必然会使旧创,不能痊愈,孤儿幼童,定会再度流离失所。
仅只是为他们的人生命运着想,我们也会忍不住,伤心涕泣,悲痛欲绝。
我辈昏聩平庸的人,对此都不忍心!何况将军,一向爱民如子,一向以仁慈而著称于世呢?
兄弟融曾经听说,忠心耿耿十分容易,但选择效忠的时机,却十分艰难;
空言虚托非常容易,但脚踏实地切实履行自己当初的诺言,却十分困难。
有时候,过度地为自己的朋友忧虑考虑,劝解的言辞,恳切直率,自以为对自己的朋友有恩,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反而会因此,而受到朋友的责备和怨恨。
如今,兄弟我的情形,就是如此啊!也许我会因为,自己对朋友的恳切言辞,而最终获罪于将军了。
虽然如此,兄弟我依然盼望,将军你,能权衡利弊,从大局着想,审慎地剖析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要素,顺应形势,听从兄弟发自内心的诚恳建议!
区区所献,望将军省悟,接受兄弟的愚见。”
然而,西州上将军隗嚣,已经死心塌地,欲割据自立,始终不接受凉州牧窦融的建议,拒绝与汉朝廷和好。
凉州牧窦融,遂与凉州牧所辖的河西郡五郡太守一道,砥厉兵马,并上疏汉朝廷,向刘秀请示,出师讨伐隗嚣的日期。
接到凉州牧窦融与五郡太守效忠汉朝廷的消息,刘秀十分赞赏,与凉州牧窦融一道,夹击隗嚣的计划,最终得以更加稳妥踏实地实施下去了。
无论是汉朝廷君臣,还是西州上将军隗嚣等西州官吏百姓士大夫,实际上心里都非常清楚,凉州牧窦融,在与隗嚣的书信里,椎心泣血所讲的话,全然都是血淋淋的现实。
自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在高邑称帝复汉,重新建国,汉室复兴以来,到如今已经有六年光景了。
而全国战乱,依然没有完全平息。天下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民不聊生。
那时,汉室刚刚复兴,财赋粮食紧缺。
大汉皇帝刘秀,带头例行节约,经常身穿未曾染色的绢衣,耳不闻淫靡的音乐,从不沉湎于酒色。汉朝廷后宫,开支也极为俭省,就连皇后圣通、贵人丽华、美人许君平等妃嫔的俸禄,也十分微薄。
汉朝廷文武大臣,也纷纷效仿君王,厉行节约,却也难以改变,汉朝廷财政窘困,入不敷出的窘迫处境。
对国家大事,民生大事的处理,刘秀更是毫不懈怠,事必躬亲,励精图治。
公文信札,常常都是刘秀自己,亲自誊写,汉朝廷总是尽心尽力地减轻百姓的负担,减少徭役和兵役,并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分配土地,以休养生息。
然而,战事连连,全国经济依然是,非常凋敝,朝廷财政依然也是捉襟见肘的局势。
刘秀见此,彻夜忧虑,常常寝食不宁。财政的窘困,粮食的短缺,令汉朝廷君臣,不得不有所动作,试图努力改变,这些窘迫局面。
于是,刘秀常常下旨,召见前将军邓禹等有见识的文武大臣,商讨解决方法。
前将军邓禹,不愧为智囊的称号,很快就为汉朝廷找出了一条,节省朝廷的开支办法。
10
刘秀、邓禹,君臣见面,虽然不再像当初那样融洽亲近,亲密无间,有了如今的君臣尊卑之分,礼制的约束,但君臣关系,依然十分融洽,无话不谈。
君臣坐下,照例寒暄问候一番,说说陈年旧事,然后很快就转入了正题。
刘秀有些性急,急不可待地询问邓禹道:
“仲华啊,朕定都中原,复兴大汉,已经有好些日子了。可是,天下百姓,依然穷困,朝廷财赋,依然难以为继,朕非常忧虑,常常食不甘味,辗转反侧。
仲华足智多谋,妙计迭出,请问仲华,有什么指教朕的,请不吝赐教。”
邓禹也不客气,当即十分谦逊,但又胸有成竹地说道:
“陛下睿智聪明,高瞻远瞩,早就在实施,那些富民安邦的国策了,臣还能够有什么谋划,能够提供呢?
臣以为,陛下治理帝国,已经抓住了精髓,只需要一以贯之,不顾阻力,继续努力去实施就行了。
如今,战事减少,天下渐渐恢复平静。臣以为,首当其冲的大事,就是精兵简政,继续实施,复员将士的策略,并对复员的将士,进行妥善的安置。
而要妥善地安置士卒,离不开土地分配的问题。幸好,经历多年战乱,全国很多土地,已经成为了无主之地。
陛下大可以,普施恩惠,合理分配士卒、流民土地。
复员士卒、无地流民有了土地,定会定居下来,最终定会安居乐业,成为陛下的编户之民。
陛下何须常常忧心忡忡,寝食不宁,担心朝廷的赋税不丰、粮食不足呢?”
刘秀一听,邓禹与自己英雄所见略同,不谋而合,当即转忧为喜,大喜称赞道:
“仲华的建议与朕不谋而合,朕心里十分欣慰。仲华一定清楚,这些措施,已经开始试行,逐步实施。
不瞒仲华,朕如今担心的,不仅仅是士卒、流民的安置,土地的分配等诸多大事。
朕心里更加担心的是,国家经历多年战乱,人丁稀少,水利等基础设施破坏,很多土地,根本已经无法耕种,恐怕已经无法,为帝国贡献赋税粮食了。”
刘秀的心情,稍稍好了一些,继续表示自己的忧虑道。
“陛下一心一意,为国为民,常常殚精竭虑,为国操劳,臣怎么能够,熟视无睹呢?
陛下放心,臣早就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了。
如今,陛下不仅要忧虑,国家财赋粮食不足的问题,还有忧虑,豪族大姓势力太大,尾大不掉的问题。
臣有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足以壮大帝国主干,减轻豪族大姓干扰,就看陛下的决心了。”
邓禹欲擒故纵,有些顾虑地对刘秀说道。
刘秀一听邓禹有计,有些等不及了,急忙问邓禹道:
“仲华啊,你就不要卖关子,让朕心痒痒的了,你就赶快告诉朕答案吧!”
邓禹见刘秀召集,微笑一下,急忙答道:
“陛下:
你可否还记得,当初在太学之时,你对刘安许下的承诺呢?臣的建议,就是受陛下的承诺启发的啊!”
“朕早年,曾经对刘安许了很多很多愿,已经不记得,究竟是哪件事情了。”刘秀有些不明所以地答道。
“哈哈哈哈!陛下也有忘事的时候。”
邓禹一边笑着,一边回答心急痒痒的刘秀说道,“陛下不是许诺,要恢复刘安的自由之身,废弃刘安的奴婢身份,为刘安一家,送上土地财产吗?
现在,就是陛下,履行承诺的时候了。
如果陛下下旨,在全国释放奴婢,平均分配土地,让奴婢们成为国家的编户之民,岂不是能够增加国家赋税粮食,壮大帝国主干,削弱豪族大姓势力吗?这不是一件,两全其美,兼济天下的好事了吗?”邓禹建议刘秀道。
“仲华啊,你真是朕的好军师啊!
朕一直以为,朕如今已经超过了你,不想今天,朕还是有些自愧不如。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刘秀赞扬邓禹道。
“陛下谦逊罢了。实际上,陛下不是已经在开始实施,分配土地,安置士卒、流民,释放奴婢这些举措了吗?
臣心里稍稍担心的是,分配土地、释放奴婢、复员士卒、安置流民,恐怕会遭遇,既得利益者的强大阻力,不会一帆风顺。
臣在这里衷心希望,陛下能够抵抗住,既得利益者的强大压力,坚持将这些利民措施实施下去,成为汉朝廷的国策。
如此,帝国的基础牢固,庶民百姓欢愉。陛下何须忧虑,民不富,国不强呢?”
邓禹笑笑建议刘秀道。
“仲华说得很对。朕对此,有切肤之痛。
当初,前汉之所以衰微,王莽之所以覆灭,就是没有打破,既得利益者的抗拒,死在土地分配和释放奴婢,关系国计民生这些紧迫需要解决的大事上。
朕一定吸取前朝的深刻教训,不让前朝的悲剧,在朕的身上重演。”刘秀向邓禹承诺道。
“陛下英明!有了陛下的决心,臣还用忧心什么呢?
只是,臣以为,土地分配和释放奴婢,都迫切需要,朝廷大臣和地方官吏的配合与支持,需要朝廷大臣和各级地方官吏去具体,落实和实施。
而如今的各级地方官员,多是前朝旧吏留任,却令人很不放心,臣私下以为,这也正是王莽新室,覆灭的一大重要原因。
为了改变这种,因循守旧、官官相卫的局面,臣建议,陛下应该从地方郡县的治理开始。
大力裁剪朝廷和地方的冗官、贪官、庸官,吸收拥护陛下政策的新鲜血液,任命廉洁正直的士大夫,担任朝廷大臣和地方各级官员,就成为了朝廷和地方郡县治理,首当其冲,重中之重的问题。”
邓禹侃侃而谈,继续建议刘秀道。
“仲华说得很对。”刘秀深有所感,感触颇深地说道,“朕从前汉与新莽的覆灭中走过来,心里当然十分清楚,当初王莽,之所以失败,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官吏大臣的任用不当。
用人是否得当,吏治是否清廉,是朝廷和地方治理的关键所在,不得不慎重为之。
朝廷那些利国利民国策的实施,必须依靠朝廷大臣和地方官吏们的大力支持,发自内心的不懈努力与合作,才有可能顺利地得到实施,最终得以完成。
如果官吏不清廉,阳奉阴违,朕的善政也会成为苛政、暴政。只有任命那些正直,清廉,自律自强,德才兼备的循吏,才能保证朕的政令的畅通和各项革新政策的顺利施行啊!”
邓禹见刘秀领悟,大为痛快,于是再次建议道:
“陛下英明!
所谓长痛不如短痛。
臣相信,陛下权衡利弊,选择具体实施细则,在为那些,将要退下来的大臣官吏,做出了比较妥善的安排后,对冗官、贪官、庸官进行裁减,不仅不会影响,政事的顺利处理,反而会提高施政效率,促进各项利国利民国策的顺利实施。”
君臣协商到此,更加信心十足,刘秀最终拍板道:
“多谢仲华指教,朕如今已经成竹在胸。
请仲华放心,朕明白,如果不能妥善地安置,那些退下来的大臣官吏,他们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就会千方百计地阻挠,国家各项政策的实施,成为改革的最大阻力,并导致政事的混乱,甚至导致,抵抗、反叛朝廷旨令的非常事件发生。
朕一定妥善处理此事,保证上下和睦,君臣同心。”
见国策制定,刘秀、邓禹君臣,焦虑的心情,终于好了许多。然后,君臣一道,慢慢地商讨起实施这些国家大计的细节来。
11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六月二十四日,刘秀下达,合并郡县,裁减官吏的旨意道:
“布告普天之下的忠诚的大汉子民:
天帝神灵有好生之德。天下的黎民百姓,无论是朝廷官吏,还是普通庶民,都是朕的子民,都该得到朕的庇护。
朝廷设立官职的初衷,原本是为百姓服役,为百姓谋利,共同富裕,安享和平。
自朕登基以来,战事连连,百姓生灵涂炭,朕深为哀怜痛惜,渴望改变,恢复国泰民安的盛世。
如今,朝廷的财政,十分窘困,朝廷日常事务,军需粮秣等开支非常庞大。朕虽然例行节约,勤俭治国,也难以应付,朕忧心如焚,痛心不已。
正因为如此,朕不得已,出此下策,希望臣民们,能够体谅,理解朕的苦心。
而今,百姓受到灾难,户口减少,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而地方官吏,却依然人数众多。
朝廷财力,确实难以承担,势必加重,百姓的徭役赋税负担,违背为百姓服务的初心和宗旨。
正因为如此,朕与朝中文武百官进行商议,决定训令,司隶校尉(首都卫戍区),各州牧,在各自所管辖的地方范围内,裁减各级官员的数目。
无论是郡县,还是封国,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人口,不能完全满足,设立县令等官职的条件的,一律予以合并,以减少官员数量,节省朝廷的开支,减轻百姓负担。
朕希望各级官吏,能够充分体会,官民一体的道理,体谅朝廷,目前的困难,以天下大局为重,认真协助工作,搞好这次郡县合并与官员裁减工作!”
最后的合并结果,汉朝廷全国,共减少了四百余县。官吏的职位,也大大减少。十个地方官员,仅有一个留任。
刘秀此举,大大地缓解了汉朝廷的财政危机。
13
汉朝廷休养生息、分配土地、释放奴婢、安置复员士卒等利民惠民的措施,很快就受到了十分明显的奇效。
到了建武六年(公元30年)年末,战事减少,地方安定,加之风调雨顺,粮食出现了大丰收。汉朝廷的财政,也一下子变得,大为宽裕了。
建武六年(公元30年)腊月二十八日,刘秀再次及时地下诏,宣布减税政策道:
“朕的勤劳可敬的大汉子民:
承天下百姓,各级官吏的不懈努力,以及天帝神灵的眷顾,大汉列祖列宗的保佑,本年一切顺利。
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没有大的战事发生;老天保佑,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前些时,因为战事不息,国库不够开支,所以不得已,实行十分之一的税收,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普通百姓,难以生存,朕为此深感遗憾和哀怜。
部分裁剪的地方官吏,也没有得到比较好的安置,朕深为痛心惋惜。
如今,朝廷的粮秣钱财的贮存渐多,而军费的开支减少,应该还利于民。
朕特下旨,从现在开始,各郡县,各封国的赋税,征收三十分之一,恢复景帝陛下时的旧有制度,以休养生息,爱惜民生。
前些时朝廷裁减的各级官吏的补偿费用,也按照此前,朕对各级官员的承诺约定,从国库开支,加倍付给,不得再以各种名义,另行加重百姓的赋税。”
刘秀的圣旨一出,天下一片欢腾。
就连西蜀公孙述,西州隗嚣,凉州牧窦融治理下的郡县臣民,也暗生,回归大汉朝廷之意。
而西蜀公孙述,西州隗嚣境内的百姓,负担却是原来越重,西蜀公孙述,西州隗嚣的处境,也变得更加艰难。
14
当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四月之时,汉军西征西州上将军隗嚣,败于陇坻,战事不利,全军奉命,紧急撤退。
刘秀十分担心西州上将军隗嚣,会乘胜追击,乘势攻击西京长安等京畿要地。
为了保守关中,刘秀紧急下旨,命令建威大将军耿弇,率军进驻漆县(陕西邠县);征西大将军冯异,率军进屯旬邑(陕西旬邑县);征虏将军祭遵,率军进屯陇县(陕西陇县);大司马吴汉,则率领大军,坐镇西京长安,全权指挥各路兵马。
正当刘秀,正做以上安排布置之时,西州上将军隗嚣,果然已经分别派大将王元、行巡等,率领两万多西州将士,沿着陇山东下,准备反攻,汉朝廷的长安三辅。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十二月,西州上将军隗嚣,分兵两路,大将王元一路,进攻陇县,大将行巡一路,攻打旬邑,想从西、北两个方向,进围西京长安。
长安三辅的形势,一下子变得十分危急。
征西大将军冯异,接到刘秀调防的旨令以后,立即率领自己的大军,迅速出发,准备抵达旬邑的驻地,防守西州军队进攻。
可是,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旬邑驻地,征西大将军冯异,就得到了西州军,将要兵临旬邑城下的情报。
征西大将军冯异,闻讯大惊,急令大军,急行军加速,向旬邑前线挺进,不要有任何时间的停留。
部将们十分不解,部将冯坤,上前建议征西大将军冯异道:
“大帅:
敌人兵马众多,而又乘着战胜的锐气,势不可挡。我军在陇山挫败,士气低落。我们应当暂时扎营,商讨稳妥的战略以后,再行进军旬邑,这样做,方能够万无一失。”
征西大将军冯异,反对停止进军,说服部将冯坤等众将道:
“诸位兄弟!万万不可!
兄弟们长期跟随本帅,一定相信,本帅的判断,请听本帅的解释和命令。
如今,虽然西州盗贼,气势汹汹,大军压境。实际上盗贼劳师远征,并不可惧。
西州那些盗贼,不过是一群浅碟子的莽夫。他们被一场小小的胜利,冲昏了自己的头脑,仗恃匹夫之勇,竟然打算,冒险深入内地,实在是犯了兵家大忌。
但是,如果我们让西州盗贼得逞,让他们夺去了旬邑,那西州贼势,将会更加猖獗,那就十分不妙了,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整个战局的最终结果。
如此的话,我们西京长安三辅的官吏百姓,将会人心动摇,对长安三辅的稳定,大大的不利。
兵法云‘采取攻势不足时,采取守势则有余。’我们当前的处境,就是如此。
如果我们急行军,先行进入旬邑城池,进行严密守卫,采取以逸待劳的战略,就必定能够占得先机。
我们并不是要和敌军决战,硬碰硬地拼命,而是坐等敌人,困乏疲惫,再伺机歼灭盗贼!
请兄弟们不用担心!”
“大帅深谋远虑,言之有理!我们遵令!”部将冯坤等将领们恍然大悟,犹疑打破,一致同意快速进军。
征西大将军冯异,带领自己统领的汉军主力,迅速进军,很快进入旬邑县驻地,严密防守。
汉军将士,紧闭旬邑的城门,偃旗息鼓,不动声色,严密戒备西州军队的偷袭。
西州大将行巡,带兵靠近了旬邑城池,见旬邑城中居然毫无动静,还以为是一座没有人防守的空城。
行巡毫不防备,率领疲惫不堪的西州将士,直扑向前,打算夺取旬邑,占领旬邑城池,作为自己的前进基地。
征西大将军冯异,见敌人麻痹大意,默然大喜。
见西州大将行巡不备,冯异突然间指挥将士,擂动战鼓。城楼上战鼓齐鸣,旌旗招展,汉军主力从城门一下子倾涌而出,奋力地攻击来犯的西州军队。
西州大将行巡,见状大惊,一时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对。西州大军的阵脚,顿时大乱。
顷刻间,西州大军的阵营崩溃。西州将士,四散逃走,不成队列,再也不能集结。西州大将行巡,无法组织自己的部众,进行有效的抵抗,反击汉军进攻。
征西大将军冯异,亲自统领大军主力,乘胜追击西州军队,再次大破行巡的溃军。
正在此时,征虏将军祭遵,在陇县之南,也大破入侵的西州名将王元统领的西州兵团。
西州上将军隗嚣的两路大军惨败,损兵折将,再也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关中三辅的威胁,终于得以解除。
而北地郡的地方豪强耿定等,见西州上将军隗嚣,遭遇重大挫折,控制力减弱,形势对西州不利,也顺应形势,全都背叛西州上将军隗嚣,归顺了大汉朝廷。
15
征西大将军冯异,低调谦逊,上书刘秀,说明战胜西州大将行巡的情况,不敢自矜其功。
在这场战斗中,除了征西大将军冯异、征虏将军祭遵建立大功以外,大司马吴汉等汉军诸将,都没有建立任何功劳,却有人嫉妒征西大将军冯异、征虏将军祭遵,想分享其功。
刘秀担心关中诸将,争夺功劳,引起内讧,感到十分忧虑,就颁下玺书,对诸将说道:
“诏令大司马、征西、征虏、虎牙、建威、汉忠、捕虏、武威诸位将军:
虏兵率众下陇,三辅惊恐。旬邑危亡,在于旦夕。北地各营保,都按兵观望。
现在偏城得以保全,虏兵遭到挫折,使耿定之流,复念君臣之义,回归朝廷。
征西将军功如丘山,还自以为不足矜持。与过去的鲁国大夫孟之反,殿后抗拒齐兵,不自言其功,又有什么区别呢?
现特别派遣,太中太夫(来歙),赏赐征西吏士死伤者以医药、棺殓,大司马以下,亲自前往征西军中,吊死问伤,以表谦让,嘉奖征西军将士赫赫功勋。”
诸将见刘秀大张旗鼓、旗帜鲜明地支持征西大将军冯异,这才不敢与征西大将军冯异争功。
刘秀于是下令,命令征西大将军冯异,兼北地郡太守,继续率领部属汉军,乘胜攻击匈奴汗国单于所立的汉帝刘文伯(卢芳)所辖的义渠等地。
青山胡听闻征西大将军冯异,率汉军来攻,立即率一万余人,归降了征西大将军冯异。
征西大将军冯异,又率军攻击汉帝刘文伯的大将贾览,以及协防的匈奴汗国奥鞬日逐王统领的匈奴汗国大军,都取得了大胜。
不久,隗嚣所辖的北地郡、安定郡,以及汉帝刘文伯所辖的上郡等,全部都十分顺利地归顺了刘秀的汉朝廷。
西州上将军隗嚣的势力,更加衰弱,继续效忠西州上将军隗嚣的地方,只有天水郡,陇西郡两郡而已。西州上将军隗嚣的实力大减,灭亡就在旦夕之间。
西州上将军隗嚣,见自己的部属纷纷背叛,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再也不敢反攻长安三辅了,也只得率军,退守陇山各个要隘,防备汉朝廷的突然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