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回 围东都志在必得 降守将大显威力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东汉之布衣天子!
变幻莫测的八月很快过去,转眼之间,就到了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九月。
九月初六,汉帝刘秀,在东都洛阳前线河阳,听到大司徒邓禹的报告,这才知道,玄汉京师长安失守,已经陷入赤眉军之手,而更始帝君臣,逃离京师长安,不知去向。
得知玄汉王朝,宣告覆灭的噩耗,刘秀是又忧又惊,喜忧参半,决心趁势张扬,自己建立的汉朝廷的威势和恩德。
于是,刘秀及时颁布圣旨,下诏册封更始帝(刘玄),为“淮阳王”,布告天下道:
“制诏天下吏民:
圣公虽出生绿林,但有首倡聚义、诛灭篡贼、保护百姓、宗庙之功,朕特封圣公,为淮阳王,奖励圣公的特殊功绩。
无论官吏百姓,胆敢杀害圣公及妻子儿女等眷属者,罪状跟十恶不赦的大逆重罪相同。
把圣公及妻子儿女等眷属,安安全全地护送到朕的汉朝廷行宫高邑来的,朕将论功行赏,封他为侯爵,赐给封土。”
刘秀希望,以此来争取,那些效忠玄汉王朝的军民,使他们转而归降自己这个新生的大汉朝廷,对自己这个新生的大汉朝廷,给予拥护和支持。
刘秀的诏书,反响很大。
玄汉王朝的宗室贵族,大臣官吏,有了新的依靠,纷纷逃亡河北郡国,前去归顺高邑汉帝刘秀。
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九月,已经进入了秋雨绵绵的秋季。眼看秋季即将过去,冰天雪地的寒冬,就要到来,汉朝廷君臣,忧心忡忡起来,刘秀急忙与大司马吴汉等大臣将领商议道:
“诸君:
所谓夜长梦多。如今,严冬很快就要到来,朕担心寒冬之时,天气突变,影响战局,为夺取梦寐以求的东都洛阳,带来严重遗患。朕决定,立即夺取东都,务必在严冬到来之前,取得胜利。”
大司马吴汉等大臣将领深以为然,赞同道:“陛下英明,所言极是!东都在我军的围困之下,已经弹尽粮绝,接近崩溃。我们只需要稍稍用力,东都就会唾手可得。”
刘秀君臣,早已经有些等不及了。
于是刘秀下令道:
“大司马所言甚是!
大司马接令,请立即统领大军,发动攻取东都洛阳的战斗,不要让盗贼,有任何喘息之机。”
当初,为了确保洛阳之战的万无一失,刘秀动员了部下最精锐的人马,部下最著名的战将,参与洛阳之战。
如今,刘秀的进军号令发布,君臣都亲临前线指挥。将士们士气旺盛,跃跃欲试,积极参与攻占东都洛阳的战役。
以前的战略部署依然未变。
刘秀下旨,命令建威大将军耿弇,担任侧翼汉军主将,率领强弩将军陈俊等汉军将领,驻扎五社津等地,防备荥阳以东的梁王刘永,发动突然袭击,掩护汉军左侧背的安全。
建威大将军耿弇得令,率军主动出击,攻打荥阳、敖仓之间的割据势力,切断外部与东都洛阳之间的所有的联系。
刘秀下旨,命令大司马吴汉,担任主攻汉军主将,率领建义大将军朱祐、廷尉岑彭、执金吾贾复、扬化将军坚镡、大司空王梁、孟津将军冯异、万脩、刘植、侯进、祭遵、王霸等十一位将军,率领汉军十多万将士,重重围困洛阳,奋力攻打洛阳城池,务必要不惜血本,夺取东都洛阳。
尽管汉军兵强马壮,军力强大,刘秀的军事部署,也十分周密,几乎无懈可击。
但洛阳玄汉守军,凭借东都洛阳,高大坚固的城池、兵精粮足的有利条件,殊死抵抗。汉军进攻洛阳的战事,进行得并不顺利。
从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七月开始,一直到了建武元年(公元25年)的九月,汉军数路主力大军,一连围攻了东都洛阳好几个月,都久攻洛阳不下。
汉帝刘秀及汉军诸将,久困东都洛阳坚城之下,心里都焦虑不安,忧心忡忡起来。
东都洛阳,在玄汉守军主将左大司马朱鲔等玄汉将领的固守之下,顽强抵抗,拒不归降,汉军始终也无法攻克洛阳。
而刘秀君臣,有意把东都洛阳,作为自己的京都,对东都洛阳,是志在必得,大有不夺洛阳,誓不罢休的意味。
洛阳战事,纠缠不休,没完没了,刘秀君臣,更加烦心忧心。
刘秀恐惧,久困东都洛阳坚城之下,无功而返不说,如果新的变故突然发生,必将影响新兴汉帝国的稳定,甚至动摇大汉帝国的根基,带来严重的危机。
大司马吴汉,廷尉岑彭等大臣将领,都了解皇帝内心的恐惧,知道刘秀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无病呻吟。
天下的有识之士,贤明士大夫以及刘秀君臣,心里都十分清楚,东都洛阳的重要性。
东都洛阳,地处中原福地,既然号称“东都”,自然而然在汉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其他任何城邑,都难以相比的。
随着汉末新莽以来,西京长安的逐步衰落,东都洛阳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显得更为重要了。
实际上,洛阳在前汉末年和王莽新朝时,就已经逐渐成为了超越西京长安的重要大都市。就连新帝王莽,也认为东都洛阳,是王气所在,曾经想要力排众议,迁都洛阳。
洛阳东连齐鲁,南接梁楚,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是天下的五大都市之一,但它现在的优势,是南阳宛城、赵地邯郸、齐地临淄、蜀郡成都这四大都市,难以媲美的。
实际上,此时此刻,西京长安,作为一统帝国的首都,早就已经有了诸多的不便之处。
尤其是,随着西京长安人口的几何级增长,关中粮食的运输与供应,已经成为了王朝一个很大的问题。
因此,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越发彰显的东都洛阳的优势,洛阳的地位,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刘秀和部属的大臣将领亲密的智囊们,心里都十分清楚新兴大汉帝国的窘境、面临的种种危机以及定都洛阳的重要意义。
刚刚在高邑登基称帝,刘秀就十分清楚,虽然自己号称大汉天子,但自己的帝位还不稳固。
从汉室的势力发展来看,也必须选择东都洛阳,作为汉庭的新首都,才更为现实,也更加妥当。
此时,西京长安成为了各方势力的博弈之所,面临的局势诡谲多变,扑朔迷离,也无法作为刘秀汉朝廷京师的首选。
除了势力强大的赤眉军以外,盘踞在西京长安的附近的玄汉帝国的各部残余力量,以及其他或大或小的地方割据势力,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个,都不可小觑。
尤其是新兴汉帝国的劲敌赤眉军的主力,也已经占据了京师长安,威胁着天下的安宁。
即使将来,新兴的汉帝国,要克复西京长安,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和路程,才能够顺利完成。
这样的话,客观条件上,当然也就不允许,新兴的大汉帝国,把西京长安,作为他们的首都了。
况且,刘秀的汉帝国,是以河北地区的河内郡等郡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迫切需要一个像东都洛阳这样,可以号令天下的中心大都市。
大汉帝国如果能够定都洛阳,就可以充分地依靠,洛阳以及周围郡国的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依赖洛阳在政治版图上的巨大的影响力,来巩固新生的汉朝廷。
何况,关东地区,割据势力众多,一时半会之间,根本就难于平定,怎么可能把西京长安作为帝都首选呢?
而东方地区,更是对手众多,割据势力如云,淮南郡有李宪,琅琊郡有张布,东海郡有董宪,夷陵郡有田戎等等。
定都洛阳,就可以以洛阳作为中心和基地,四面出击,歼灭各方的分裂势力。
既可以向东,扫平东方的割据势力,又可以向西,支援进入关中作战的邓禹大军,扫平关中的赤眉军等各种流民武装,割据势力。
何况,此时的刘秀,还具有很多很多的有利条件呢!
大司徒邓禹入关,向西作战,就已经完全割断了,洛阳玄汉守军,与更始帝朝廷各地军事力量的联系。
在河内郡的大战中,左大司马朱鲔统领的玄汉守军,又遭到一场惨败。东都洛阳,现在早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处在了刘秀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洛阳玄汉武装的军事力量,已经大为削弱了,东都洛阳,似乎已经唾手可得了。也难怪刘秀,是越发的迫不及待了。
于是,刘秀与强华等智囊,研究图谶符命,推五运,认为汉为火德,周(指洛阳)苍汉赤,水生木,木生火,赤代苍,所以君臣一致认为,应该把首都,建在洛阳,方能保证百年国运。
强华等智囊,对图谶符命的分析和推演,更加坚定了刘秀,夺下洛阳,作为新兴的汉帝国首都的决心。
与群臣计议已定,刘秀越发心急火燎,想要尽快收复洛阳,把洛阳置于汉庭的直接控制之下。
然而,不如意事常八九。几月以来,汉军数次强攻洛阳,总是不能够见效,对洛阳志在必得的刘秀,更加忧心如焚。
久碰南墙,数次挫折之下,刘秀决心改弦易辙,另觅良机。
于是,刘秀下旨,紧急召见三公大司空王梁,大司马吴汉以及孟津将军冯异,廷尉岑彭等智囊将领,再次商议,攻夺洛阳之策。
会议开始,刘秀就神情落寞,脸色肃穆,忧心忡忡地率先开言,对诸将说道:
“诸位爱卿:
洛阳久攻不下,朕心里十分忧虑。朕担心久攻坚城不下,恐怕必将酿成祸端。
诸君有何建议,能够化解眼前这一危机。请诸君畅所欲言,不要有任何顾忌。”
廷尉岑彭,成竹在胸,见刘秀忧心如焚,心里也非常焦虑,急忙率先发言,提出自己的建议道:
“陛下:
兵法云,上兵伐谋,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战而能屈人之兵,方为上策。
臣私下以为,洛阳城池,十分坚固,兵精粮足,贮备丰富。如果我军继续一味强攻,势必玉石俱焚,军民遭殃,生灵涂炭,我军也会遭受严重损失,恐怕最终得不偿失。
臣反复思量之下,还是觉得,强攻坚城,不是办法,应该尽量采取,和平攻势,力争以招降安抚的方式,来妥善地解决洛阳的问题,才是上上之策。
可是,洛阳玄汉守军的主将,玄汉左大司马朱鲔,却是陛下的杀兄仇人。
既然玄汉守军主将左大司马朱鲔,是玄汉贼人的主犯,陛下至少有上百个合理恰当的理由,必须屠灭朱鲔,要置朱鲔于死地,以为大司徒大人,报仇雪恨。
臣私下猜测,玄汉左大司马朱鲔,明知他自己的难堪处境,知道他当初犯下的严重过失,他当然只有,以死相拼,坚贞不屈地抵抗汉军,来苟延残喘,维持自己以及部众的生命。
陛下英明睿智,常常教诲微臣,对于敌人,最上等的策略,不是屠杀肉体,用暴力征服,而是不战而能屈人之兵,攻心为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