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壮心不已暮年至 后继无人夕阳西 (第2/2页)
“太子殿下:
死去的家父留下遗言:‘孩子们,对师友们的馈赠,不可接受,以免伤害父亲清白的名声。’
而今,皇太子自称是家父的朋友,所以我们不能够接受殿下的赏赐馈赠。”
京师常安的士大夫,都竭力称道此事。
王莽又派出安车,去迎接薛方,薛方也不愿接受新王朝的聘请。
于是,薛方通过使者向王莽上书,推辞聘请说道:
“陛下:
唐尧、虞舜,英明睿智,高高在上,还准许民间有巢父和许由的存在。
而今,圣明的主上,正在尊崇唐尧、虞舜的美德,小臣我愿像许由隐居箕山一样,不再入世。”
使者把薛方的奏章,报告朝廷,王莽被薛方这番得体悦耳的话打动了,不再勉强薛方入仕。
当世以廉洁正直闻名的贤才士大夫,还有曾任南郡太守的麋人郭钦,曾任兖州刺史的杜陵人蒋诩等人。
王莽暂居摄政,处理政务时,知道郭钦,蒋诩二人不是他的同志,都曾经以年老多病的理由,免去郭钦,蒋诩二人的官职。
最后,郭钦,蒋诩二人两人回到自己的故乡,闭门不出,在家去世。
当时,天下著名的贤士,还有沛郡人陈咸。
哀帝、平帝在位期间时,沛郡人陈咸以通晓律令,熟悉宫廷制度,在汉朝廷担任尚书一职。
王莽辅政以后,大量更改汉王朝的制度,陈咸很不满意,从心里反对王莽的主张。
等到何武、鲍宣被王莽无辜诛杀,陈咸深感威胁,知道朝廷中没有了他们这些贤士们的立足之地。
于是,陈咸叹息着对友人说道:
“《易经》上说:‘看破时机的变化,果断地采取行动,不要整天迟疑等待,犹豫不决。’
如今,何武、鲍宣等贤良被朝廷无辜诛杀,我也可以走了。”
陈咸便急流勇退,上书朝廷,请求退休去职。汉平帝下旨批准。
等到王莽篡夺帝位以后,急需收买人心,笼络人才。王莽实际上,也很欣赏陈咸的才干和品行,就下旨征召陈咸回朝,当掌寇大夫。
陈咸声称自己有病,不肯接受王莽的邀请。
陈咸的三个儿子陈参、陈钦、陈丰,那时都还在新王朝当官。
陈咸叫儿子们全都从新王朝辞职回家,闭门不出,不跟外界来往,以示对汉朝廷的忠诚。
每年祭路神和年终祭众神时,陈咸仍用汉王朝规定的日子和仪式。
人们不解,问陈咸这样做的缘故。
陈咸解释说道:
“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我的祖先都是汉王朝人,他们怎么知道新王朝祭祀祖先的日子和规矩呢?”
陈咸叮嘱儿孙们,把家中所有有关法令的书籍,都收集起来,藏到墙壁之中,以备将来所需。
那时,被王莽欣赏,想收为己用的士大夫,还有齐郡人栗融,北海郡人禽庆、苏章,山阳人曹竟等人,他们也都是儒家学派的知名士大夫。
但他们最后,也都先后辞去了他们自己在新王朝的官位。
最终,这些贤明士大夫,都以坚持自己的志节,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在王莽的新王朝任职,而受到人们的尊敬。
受王莽欣赏的当世儒家学派大儒,知名士大夫,大都不接受,新王朝的召见,到新王朝任职,王莽恼怒交加。
王莽心里愤懑,总想用朝廷的威力,去威胁他们,迫使他们接受任命。
然而,一想到这些当世儒家学派大儒,知名士大夫的巨大人气和影响力,避免落下迫害大儒的名声,打乱朝廷召请贤才的计划,王莽又有些投鼠忌器起来。
最终,王莽没有用暴力,去胁迫当世这些儒家学派大儒,知名士大夫。
王莽只好在心中自我安慰道:
“天下熙熙攘攘,皆是利来利往。普天之下,满是逐利之辈,沽名钓誉之徒。朕又何惧,朝中无人呢?”
烦心的事情,接踵而至,王莽慢慢地忘记了网罗天下大儒、士大夫不顺利的那些不快。
当初,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春季,濒临黄河的各郡,再次发生了严重的蝗虫灾害。
紧接着,到了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夏季,洪水肆虐,黄河又在魏郡决口,在清河以东数郡,泛滥成灾。
最初,王莽因为害怕黄河决口,会淹没位于元城(河北省大名县)的王姓皇族祖宗的坟墓。
因此,王莽遂下令,召集全国各地的水利专家,贤明士大夫,决定治理黄河的方案。
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夏季,黄河再次决口,向东泛滥。王姓皇族祖宗的坟墓所在地元城,却并没有遭遇,黄河水患的威胁。
所以,王莽眼见朝廷财政窘困,最终决定,不再堵塞黄河溃口,也不再谈论,修复河堤、治理黄河的问题。
王莽恐怕至死也没有想到,他放弃治理黄河的这一举措,会成为后来,导致他的新王朝覆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朝廷不再治理黄河,清河郡以东数郡的黎民百姓,都深受黄河溃堤其害,被逼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难民、流民、盗贼。
最终,这些无家可归的难民、流民,纷纷成为盗贼土匪,成为了构成河北流民军,赤眉军等反叛势力的重要成员。
清河郡以东数郡,泛滥区的受灾百姓,对新王朝不治理黄河,不安抚百姓,不体恤民情的行为,怨声载道,反叛自救的情绪,也日渐强烈。
10
烦心的天灾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边塞的人祸问题,又日趋严重,摆在了王莽的面前。王莽忧虑成疾,无计可施,大病一场,一连休养了很长时间。
到了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二月,到了仲春使节,王莽病体痊愈,心情稍好,决心用大赦的手段,去安抚百姓,缓解人们,对新王朝的不满怨恨情绪。
于是,王莽下旨,宣布大赦天下。
然而,新王朝的大赦举动,并没有能够缓和矛盾,解决民生疾苦等现实疑难问题。
新的难题,很快又摆在了王莽的面前。
11
就在这时,驻扎北方边塞的厌难将军陈钦、震狄将军王巡等将领,上书王莽,报告边疆军情说道:
“陛下:
臣等在边塞地界,捕得匈奴汗国的斥候,进行详细审问。
匈奴汗国斥候供称,匈奴汗国大军,屡次侵犯边塞,都是孝单于栾提咸的儿子栾提角等人,所指使的。”
王莽闻听厌难将军陈钦、震狄将军王巡等驻边将领的奏报,勃然大怒。
王莽被匈奴汗国单于栾提知的反间计,冲昏了头脑,根本就没有派人,去进行认真详细的调查研究。
王莽也不问青红皂白,就公开下旨,召集所有蛮夷各族驻在京师的使节,在长安的街市上,把栾提咸的儿子“顺单于”栾提登,和栾提登的侍卫匈奴武士,统统斩首示众。
后来,逃到匈奴汗国的前孝单于栾提咸,得知自己的儿子栾提登,无辜被王莽杀害的噩耗以后,对新王朝也是十分怨恨,发誓为自己的儿子栾提登,报仇雪恨。
自此以后,匈奴汗国两大首领,大单于栾提知和前孝单于栾提咸,都与新王朝,结下了滔天仇恨。
12
面对国内、边塞的诸多严峻的问题,王莽焦虑忧郁了一段时间,就开始不十分在意了。
只因为此时,新王朝分封功臣宿将的大事,已经完全占据了王莽的心思。
眼见面对国事日颓的处境,王莽并没有用心,去深刻反省和剖析其中的根本原因,寻找破解之计。
王莽依然念念不忘的,就是如何通过,分封诸侯,去实现、恢复和建立,尧舜黄帝王朝的理想。
新王朝的有识之士严尤、大司空议曹史范升、国师公刘歆等,无不忧心如焚,担忧不止。
王莽依然一意孤行地,实施着分封诸侯,恢复井田等措施,实施着他自己心中,自认为必将光耀后世的改制伟大战略。
13
那一天,大病初愈的王莽,精神奕奕地驾临明堂(皇家大会堂),布告天下,分封诸侯,并向受封的诸侯授予茅土。
王莽下旨,颁布诏令说道:
“布告天下:
朕本无德行,只因继承了圣祖轩辕黄帝的遗德,得以成为万国之主,君临天下。
朕考虑到,要安定民心,在于分封诸侯,庇护朝廷。划分各州地界,分清区域,安排称职官员,治理地方,使之风俗淳美。
朕追溯并取法,古代圣贤先哲的传统,作为分封的依据原则和实施方法。
《尧典》中记载,中华有十二州,帝王领地以外,有五等地区;
《诗经》中列出十五国,遍布九州;
《殷颂》中有‘包括九州’的话;
《禹贡》中的九州,不包括并州、幽州;《周礼司马》中的九州,不包括徐州、梁州。
帝王对九州的名称,辖地各有更改,说法不一。或张大其事业,或突出其根本。
意思十分明显,他们的共同宗旨,都是相同的。
过去,周朝文王、武王这两王,接受天命,因而有了东都、西都这两都之分。
朕接受天命,治理天下,大致也是遵循,如此的原则。
为了顺应,先祖轩辕黄帝的神圣意愿,朕决定,把洛阳定为新室的东都,常安定为新室的西都。
大新帝国的疆域国土,无论是京师还是地方,都是联合一体,不可分割。
男女贵族,都应该各有,他们自己的封地,以拱卫朝廷。
为了遵从圣贤典籍,按照《禹贡》的记载,朕决定,把全国划分为九州。
依照周王朝的圣王制度,朕决定把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全国共设立一千八百个封国,附城的数量,也是大致如此,用来安置,有功之人。
凡是公爵,一律平等,封一万户人家的百姓,土地纵横一百里。其他爵位,由此等差而下。
侯爵、伯爵每一封国,受封五千户人家的百姓,土地纵横各七十里。子爵、男爵每一封国,受封二千五百户人家的百姓,土地纵横各五十里。
最大的附城,封地为九成,有百姓九百户人家,土地纵横各三十里。
九成以下的附城,每降低一个爵位等级,封地减少两成,直至领有一成土地百姓。
五个等级的附城,其封地总计,相当于一个则的面积。
根据朕的统计和核算,新朝廷已经受封,并已接受新室茅土的功臣有:
公爵十四人,侯爵九十三人,伯爵二十一人,子爵一百七十一人,男爵四百九十七人,总共有七百九十六人;附城则一共有,一千五百五十一人。
至于前朝汉王朝的女性后代,中山国的承礼君、遵德君、修义君等,一律改封为任。
此外,还有十一公、九卿、十二大夫、二十四元士等等勋旧功臣,也应当适当,予以封赏。
为了确定,各封国的封地所在,朕已经指派了侍中、讲礼大夫孔秉等大臣,会同各州部和各郡,通晓地理与户籍的人士,共同在寿成室的朱鸟堂,商议解决封土问题。
朕多次和诸公、祭酒、上卿一起,亲自检查,并听取他们的禀告,都已通晓他们研究的结果。
朕深知,表扬德行和奖励功勋,是为了光大贤仁;九族亲属和睦,是为了嘉奖亲情。
朕长期不懈地思考,希望考查前人的所作所为,使褒贬分明,好坏明断,百姓得到安定。
只因户籍和地簿等问题,朕安排的有关人员,还没有彻底地调查和测量完毕,无法立即对受封功臣们,授予实际的封地,希望得到,诸君的谅解和理解。
朕特别下旨规定,暂且让你们这些朝廷的功臣,向属于大司农的都内,专领薪俸,每月钱数千,以供你们的不时之需。”
“感谢陛下皇恩浩荡!臣等领旨!”受封的新王朝功臣们,喜笑颜开、兴高采烈而去。
14
然而当时,新王朝粮食歉收,物价飞涨,粮食等物品的价格,涨势惊人,十分昂贵。
受封的新王朝贵族侯王们,每月领取的数千钱,当然远远不能够满足,他们日常生活的开销。
新王朝上至公爵、侯爵,下到伯爵、男爵、子爵等,遵纪守法的诸侯贵族,大都生活十分窘迫贫困。
有的诸侯贵族,甚至跑到富裕人家的家里,去当仆人婢女,受雇为人做工。
且不说那些,已经被新王朝下旨,剥夺了封爵和采邑的前朝刘氏皇族宗室、诸侯贵族了。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无人不对王莽,充满不满和怨恨。
就是那些,已经被王莽下旨,授予了新王朝封爵的贵族,却长时间也得不到,新王朝授予的封地,也只是画饼充饥。
新贵们从最初的喜悦,充满希望,逐渐发展到,对王莽产生失望,最终灰心绝望。
新贵们从死心塌地的衷心拥戴,转而开始怨恨,王莽的刻薄寡恩和吝啬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