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回 王太傅谋划革新 小皇帝洞察野心 (第2/2页)
陛下想想,朝中文武大臣,有谁敢对权高位重的安汉公,有一点异议呢?”
小黄门肉墩,带着一些指教的话语,警告小皇帝刘衎说。
“肉墩亲亲说的极是!朕年轻不懂事,还要处处仰仗安汉公大人的教诲。朕明白怎么做了!”
小皇帝刘衎,虽然对王莽的做法,越来越不以为然,也只得满含愠怒地立即下旨,批准实施。
侍从小黄门肉墩,带着一丝难以捉摸的同情神色,匆匆忙忙地出宫,去向王莽传达,皇帝的旨意。
太傅府里,王莽又开始默默沉思了。
右将军甄邯、御史大夫甄丰、太保王舜、太中大夫侍中王邑,羲和(大司农)刘歆(刘秀),太中大夫严尤等王莽最亲近的大臣,侍候在王莽的身边。
这些王莽最亲近的大臣,都十分了解,大司马王莽的个性,知道太傅一沉思,就必然有大事发生。
羲和刘歆抓住机会,与右将军甄邯,御史大夫甄丰,太中大夫王邑等大臣,小声议论道:
“诸君:
属下十分欣赏仰慕太傅大人的高尚品德,对太傅的贡献,了解得十分清楚。
太傅一直十分欣赏,有仇必报的君子,痛恨与仇敌打得火热的小人。
我们一定要认清这一点,与太傅大人,保持步调一致,共同对付奸人。”
右将军甄邯,也急忙附和刘歆的话语道:
“羲和大人说得很对。既然我们已经十分了解,太傅大人的优秀品德,因此我们就应该每时每刻,都要十分注意,我们自己的言行,力求与太傅大人,保持高度的一致。”
御史大夫甄丰,也不甘落后,急忙表态道:
“两位大人言之有理。
太傅大人正是我们效仿的榜样。我们一定要痛下决心,坚决与小人们,划清界线,不与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大臣,同流合污,沆瀣一气,以免受到尊贵的太傅大人的唾弃。”
太保王舜,太中大夫王邑等,也齐声赞同。
看见甄邯,甄丰,羲和刘歆(刘秀),太保王舜,太中大夫王邑等人,如此忠心耿耿的表态,太中大夫严尤,眼里浮现出一种无法言说的神色。
太中大夫严尤,不置可否,没有说话,冷眼旁观他们发言,看着王莽沉思。
“往事不堪回首,总是令人难以忘记。
诸君,你们可还记得,哀帝之时,吾辈坚守正义真理的忠诚烈士,仁人志士,所受的种种屈辱和不公正待遇吗?”
王莽似乎没有顾及,亲信们表达忠心的话语,终于从沉思中,醒了过来,突然问大家道。
右将军甄邯,御史大夫甄丰,羲和刘歆(刘秀)等大臣,当然都非常清楚,当初哀帝在位时,他们这些,与王莽亲近的大臣,与哀帝的外戚傅氏家族、丁氏家族以及佞臣董贤家族,结下的深仇大恨。
他们也十分清楚,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实际上如今,还一直萦绕在太傅的心里,久久也难以释怀,无法抹去。
“太傅大人: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怎么能够忘记呢?
太傅大人一心为国为民,坚持礼制礼法原则,却受到那些奸佞小人的忌恨。
老天有眼,这些奸佞小人,最终都被上天收走了。如今正是我们,扬眉吐气的日子!”
右将军甄邯,首先表态说道。
“右将军所言甚是!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如今轮到我们,当家做主,怎么能够不一雪怨仇呢”
御史大夫甄丰,附和右将军甄邯的话道。
“两位大人说得极是!”羲和刘歆(刘秀),也不愿意放过向王莽表示忠心的机会,“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依法惩罚他们,伸张迟到的正义呢?”
太傅王莽,脸色沉静,默默地听着大家的议论和发言,一直没有做声。
右将军甄邯,羲和刘歆(刘秀),最了解王莽的心思。右将军甄邯暗自思忖道:
“太傅大人沉默不语,必定是心有顾忌。太傅大人大权在握,唯恐处事不公,让天下官吏百姓非议。
太傅大人心里忌惮,别人非议他公报私仇,肯定不愿意直接提出,复仇计划,我们何不助太傅大人一臂之力呢?”
右将军甄邯,打定主意,于是决定,首先提出意见,获得王莽的欣赏和赞誉。
右将军甄邯,站出来,以一副义正词严的神态,直截了当地向王莽建议说道:
“太傅大人:
甄邯以为,羲和大人说得很有道理,我们绝不能够让小人恶贼,逍遥法外。
甄某以为,我们不如联名上书,太皇太后陛下,请求太皇太后的懿旨。”
“诸君说得很对!对恶人们的宽恕,就是对良善者的犯罪!吾人将请求,太皇太后做出圣裁!”
王莽终于表态答应道。
王莽很以为然,迅速行动起来。王莽立即草拟奏章,上奏太皇太后说道:
“陛下:
臣认为,有些罪恶,即使已经过去,但正义公理,也应该得到及时的伸张。
臣最近研读,以前大臣的上书,发现当初有些人,附和掌权权贵的心意,不坚持公正正义的立场,致使定陶共王的母亲傅太后、哀帝的母亲丁姬等人,都没有遵守,一个藩臣姬妾应有的规矩。
傅太后、丁姬等,犯下的恶行和错误,应该得到及时纠正和严厉惩处。
傅太后和丁姬,不仅僭妄称尊,而且死后的坟墓,竟然跟元帝的山陵一般高大。
这些做法,严重地违背了大汉朝廷礼制礼法的规定,必须立即予以纠正。
不仅仅如此,傅太后死后,竟然还身挟着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的印玺绶带,一起进行埋葬。
这些举措,都严重违背了祖宗立下的礼制礼法规矩,和朝廷的法令法规,实属大逆不道的行为。
臣建议,立即发掘,定陶共王母亲傅太后和妻子丁姬的坟墓,取回埋葬在其中的印玺和绶带,以合符朝廷礼制规矩的规定,重新商定,维护正义的原则。
然后,把定陶共王母亲傅太后和定陶共王妻子丁姬的遗体,运回到定陶国,以适合傅太后和共王妻子丁姬,藩国妃嫔身份的礼仪,将她们安葬,在定陶共王(刘康)的墓园里,以及时纠正,先前发生的错误行为。”
听了王莽的建议,太皇太后王政君,一时踌躇未决。
时至今日,太皇太后王政君,只要一想起定陶傅太后,当初干涉朝政,扰乱礼制礼法的所作所为,心里就十分气愤怨恨。
太皇太后心里,一直耿耿于怀,对傅太后死后,与自己的夫君元帝合葬一事,十分痛恨,一直不能够释怀
“哀家怎么能够,没有一点度量,让天下臣民,议论哀家,挟私报复一个死人呢?
从朝廷大局出发,哀家对太傅大人提议的,挖掘傅太后和丁姬坟墓的行动,还是不要允许为宜!”
太皇太后,终于打定了主意。
为了安慰王莽,太皇太后特地让胡宝宝前去,将王莽等三公四辅,通通诏进长乐宫宫里,劝解他们。
太皇太后,以宽容慈祥的态度,当着三公四辅之面,亲切地对王莽说道:
“太傅的奏疏,哀家已经仔细审阅。
安汉公啊,你奏章里所说的那些事情,都是已经过去的事情了,就不必再提了吧!
要说恩怨情仇,还有谁,能够有哀家,与她们傅家、丁家的那么深呢?
治理国家,应该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不能够拘泥于,锱铢必较的仇怨。
诸位公卿大臣,你们就不要再讨论,发掘她们坟墓的事情了吧,不要让她们,在地下不得安宁。”
王莽见姑姑太皇太后不同意,心里更加愤怒难平。王莽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以一种义正辞严,大义凛然的神气,对姑姑太皇太后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
请原谅臣不奉旨。
臣坚持认为,这并不是臣,与她们的私人恩怨,而是事关朝廷最为看重的礼制礼法的原则问题。
如果不立即改正,过去的错误,维护礼制礼法的原则,臣怎么能够,向后代子孙,交代圣朝的礼制礼法规矩,必须认真遵守呢?
请求太皇太后,批准臣等提出的建议,马上将傅太后和丁姬的坟墓,进行改葬迁移。”
三公大臣,也满腔义愤地附和王莽的建议道:
“太皇太后陛下:
太傅大人说得很对!礼制礼法规矩,不容许破坏。不惩罚罪恶,就是对正义的亵渎。
名不正,则言不顺。治理国家,不能够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有丝毫的妥协。”
见安汉公王莽,以及三公四辅大臣,都不同意自己的决定,太皇太后,也有些犹豫起来,对大臣们说道:
“请诸君下去,让哀家好好地再考虑考虑,迁坟这件事情!”
王莽等三公大臣,见太皇太后有些回心转意,就都领命,退了下去,没有再提m。
过了一些日子,太皇太后的心思,终于有了一些转变,就派弄臣胡宝宝,去晓喻王莽说:
“宰衡大人:
哀家思之再三,也觉得太傅所说有理,无法再驳斥诸君的建议了。就依太傅的意见,去办理吧!
按照礼制礼法原则,用符合傅太后、丁姬原来藩国妃嫔身份的棺木,将她俩,重新进行改葬,不得亵渎。”
10
王莽得势不让人。
第一天,王莽又把三公四辅等大臣,召集到一起,一起到长乐宫上书,奏报太皇太后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
臣以为,处理天下大事,应该秉承一秉大公,坚守礼制礼法大义,奖善罚恶、除恶务尽的原则。
臣发现,定陶共王母亲傅太后和丁姬的棺材,都是用最名贵的上等梓木制成的。
而且,她们的尸体上,还穿着不合符她们,藩臣姬妾身份,用珠子串缀的外套和金镂玉衣等贵重衣物。
臣认为,这些装束打扮,都不是藩臣的姬妾,应该享有的东西,是严重违背朝廷的礼制礼法规矩的。
臣坚决请求,应该用普通木棺,代替梓木棺椁,安葬她们,还应剥去她们身上,穿戴的金缕玉衣,将她们埋葬在嫔妃坟墓间的位置,以符合她们,原来的藩臣姬妾的身份。”
王莽的建议,有理有据,义正辞严,太皇太后,不能够反驳,只好批准道:
“此事不要再议,一切按太傅的意见实施。”
三公四辅等朝廷文武官员,觉得讨好太傅王莽,表现忠心的大好机会又到了。
大臣们大都迎合王莽的意旨,自愿捐出钱币、丝织品,出资去挖掉,傅太后和丁姬的坟墓。
为了表白自己,与邪恶势力的代表傅氏家族、丁氏家族不共戴天,势不两立,公卿大臣们还纷纷表示,愿意亲自派遣,自家的嫡系子弟,去参与平坟。
太皇太后,下旨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