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免费小说x95mf.com

字:
关灯 护眼
九五免费小说 > 东汉之布衣天子 > 第七十四回 刘秀心塞说国事 二叔言重诲子侄

第七十四回 刘秀心塞说国事 二叔言重诲子侄 (第2/2页)

利益纷争,处事不公,阶层固化,正是造成朝廷颓败,百姓怨恨的深层原因。

孩子们啊,难道你们一点,也没有察觉,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利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吗?

孩子们啊,你们应该清醒地明白,现在大汉朝廷内部、外部的局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朝廷如今,有很多的弊端,难以根治,可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啊!

二叔认为,朝廷局势的发展趋势,对我们刘氏宗族来说,已经是越来越不利了啊!

二叔认为,对于我们刘氏宗族的成员,和天下百姓而言,分配不公,贫富不均,是造成如今天下思乱,人心怨恨不平的根本原因所在啊!

二叔担心,恐怕不久的日子,就会因为利益纷争,贫富不均的情况,越发严重,而让天下的冲突加剧,最终导致,百姓不宁,社会动荡不安啊!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刘氏宗族的权益受损,地位声望下降,甚至毁灭,已经是或早或晚,在所难免的事情了。

这就是二叔我,常常在心里,忧虑担心的原因啊!

天下很多的事情,在最终发生之前,其实都是有很多很多的征兆的,并不是说来就来了。

我大汉朝廷的衰落颓败,也是同样的道理,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造成的。

这些事情,你们还是先听二叔我,从头到尾,给你们简单地梳理梳理一下吧!

当初,我皇哀帝驾崩那一年,他仅仅只有二十五岁年纪。

自从那一年,哀帝驾崩了之后,太皇太后和大司马王莽,就重新掌握了我们大汉朝廷的大权。

不久,大司马大人,就率领群臣,拥立了刚刚九岁的皇帝(刘箕子)即位。

这些事情,你们几兄弟,虽然年纪不大,应该也都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从这侍候开始,大司马王莽,实际上就已经将大汉朝廷的大权,牢牢地握在了自己,及其家族的手里,政出其身了。

孩子们,你们也许会说,我们大汉王朝的传统,历来就是皇族与外戚,共同治理朝廷政务啊!

大司马掌管朝廷大权,与皇帝陛下掌握朝廷大权,并没有什么两样啊?为什么我们,要忧虑不安呢?

要说清楚这些问题的实质,和其中的利弊,还是应该从大司马王莽,掌权后的所作所为说起。

当初,为了收买人心,大司马大人一直低调行事,十分谦让,给人一种一秉大公,一心为国的印象,的的确确也做了很多革新弊政,利国利民的好事。

比如,大司马大人,曾经多次拒绝,太皇太后和皇帝给予他的各种赏赐、俸禄、封地等。

大司马还让被剥夺了爵位的刘氏宗族的后人,都恢复了原来的爵位;大司马常常请求太皇太后和皇帝,发布了很多照顾黎民百姓,抚恤鳏寡孤独的圣旨。

总之那时,只要是对人民有益的,大司马都无不实施。

就连我们的舂陵侯家族,也蒙受安汉公和大汉朝廷的恩赐,被赐予了更多的封户。

那个时候,天下官吏百姓,对安汉公,对朝廷,是感恩戴德,天下一片,歌功颂德之声。

那时的大司马王莽,也的确表现得十分谦逊退让。那时,大司马甚至坚决不肯接受,朝廷增加的新野封地等等。

官吏平民,被大司马的高尚品格感动,因而上书朝廷请愿的,前后的总数达到了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

由此可见,大司马受官吏百姓敬仰的程度。

诸侯、王公、列侯、宗室等,只要有机会,见到太皇太后,他们都常常会不约而同地向太后叩头进言,希望能够,立即加赏安汉公,以彰显安汉公的崇高行为。

大司马见此情形,总是谦逊地地推辞。大司马上书太皇太后,推辞朝廷的赏赐时,总爱说的一些话就是:

‘陛下:

臣以外戚的身份,超越次序,获得圣上的重用,常常忧虑自己,不能称职。

臣诚惶诚恐,所以俯伏思念圣德纯茂,仰承天意,上追古人,希望能够制作好礼仪,以治理人民,作成音乐,以改变风俗。

如今,稍有成效。不想,四海之内就奔走流传臣的功劳;蛮夷之邦也纷纷仰慕朝廷的恩典而来,辞去的时候,他们也无不对朝廷流涕感化,令臣更加振奋。

臣的心中,只有对陛下和朝廷的一片真诚,如今又受命得以担当大司马的职守,怎么敢玩忽职守,不兢兢业业完成陛下交给的使命呢?

所以朝廷每次归评功德时,臣王莽见到大家,都争先恐后要为臣王莽格外鼓吹,宣扬臣的功绩,岂不是更加令臣羞愧无地吗?

故而臣每次见到诸侯进言,陈述事情,赞扬臣的功劳时,臣都觉得汗流浃背,愧不敢当。

虽然臣天性愚昧鄙陋,但还有一片至诚至真,自知自明之心。

臣德行浅薄,而官位尊贵,才力微小,而责任重大,终日畏惧战栗,总怕污辱陛下的圣明。

现今天下太平,风俗统一,蛮夷都臣服,这都是陛下的圣德所亲自治理的结果,哪里是臣一个人的功劳呢?

这也是太师孔光、太保王舜等众臣,尽心尽力辅佐朝政,众位公卿大夫,无不尽忠职守的结果啊!

所以,朝廷才能以短短五年时间,拨乱反正,而达到如此成就啊!哪里是臣王莽一个人的奇异谋策的结果呢?

臣奉承太后的圣诏,宣令于下,所达成的功效不过十分之一;接受群贤的筹划,而报告给太后,所能表达完成的也不过一半。

臣有无益国政的罪过,一直心怀忧惧。臣之所以敢苟且保命,确实是上依陛下的余光照耀,下依群公的辅佐有力。

如今臣听说陛下不忍心拒绝众人的进言,要将奖励臣的奏章,交付公卿大夫商议。

臣王莽,内心十分不安。

臣本想建议太皇太后,立即停止接受这类奏议,但臣恐怕这样做,会伤害太皇太后和官吏百姓的心,最终并不能停止对臣赏赐。

现在祭祀大礼已举行完毕,参助祭祀的人,都已陈辞,因此臣再次建议太皇太后,恳切希望,愿所有奖励表彰臣的奏章,交付公卿商议的,都暂时搁置起来,不再上报,使臣王莽,得以尽心尽力地专心完成,朝廷制礼作乐的大事。

朝廷制礼作乐的大事完成后,再将臣所做的一切,传播宣示天下,使臣能够与海内百姓一道共享太平。

如臣有什么过失,则臣王莽,愿意承担贻误圣上朝廷的罪过;如没有其他的罪责,得以保全性命辞病还家,这就是臣私下最大的愿望了。

希望陛下哀怜裁断为幸!’

如果你们兄弟,只看大司马此时的表现,阅读大司马大人,那些感人至深的奏章,谁不认为,安汉公大人,是像周公一样的贤臣,绝世的忠良呢?

当时,右将军甄邯等人,读到大司马的奏章以后,也是如此感动。他立即马不停蹄地进宫报告了太后。

太后欣赏奏章以后,果然也非常感动,觉得大司马的建议出于一片赤诚之心,就下诏表彰说:

‘很好!安汉公的功德光耀天下,所以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诸生、吏民都不约而同,异口同声,接连守候在宫门和皇家广场等地,向哀家请愿。

盛情难却,因此哀家发下奏章,让公卿大夫讨论此事。

安汉公谦逊,坚决拒绝朝廷的赏赐。

诸侯、宗室辞去以后的那些日子里,安汉公又多次上前与哀家见面,恳切陈辞不要对他赏赐。虽经哀家数次晓谕劝遣,他仍不肯离去。

哀家为了抚慰安汉公,只得告诉他,对他的赏赐将会暂缓,孟夏时节,才将对安汉公实行封赏。官吏百姓听说哀家的决定以后,心里有了底,他们对安汉公越发敬仰,无不欢呼雀跃,高呼万岁而退去。

现在安汉公每次进见哀家,也常常流涕叩头,不愿借受朝廷的恩赏,就算受赏,他也不独自享用。他的谦逊美德,令哀家更加感动钦佩。

现在朝廷制礼作乐的盛事还未完成,事情尚须安汉公与三公进行决断,所以哀家暂且听从安汉公的意见,不对他进行封赏。

哀家下旨,待礼乐制作完成以后,群公均得立即上报,哀家再行追施前述奏议,对安汉公进行奖励。

请三公众卿,立即上奏有关九锡礼仪的实施意见,以便到时对安汉公进行赏赐。钦此!’

太皇太后的懿旨昭告天下以后,黎民百姓更加明了安汉公的赫赫功绩。

于是公卿大夫、博士、议郎、以及列侯张纯等九百零二人,就又再次上奏朝廷,希望立即奖励安汉公大人。

如此这般地看来,安汉公王莽,岂不是一个德高望重,万人仰望,摒弃自己的私心杂念,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忠良贤臣吗?

其实很多事情,远不是表面看来,那样简单啊!”刘良讲到这里,突然停了下来,歇了一口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