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免费小说x95mf.com

字:
关灯 护眼
九五免费小说 > 东汉之布衣天子 > 第六十六回 安汉公加尊九锡 汉群臣推崇功绩

第六十六回 安汉公加尊九锡 汉群臣推崇功绩 (第2/2页)

“少傅大人,真是吾之知音。建立感化东夷,北狄,南蛮,西戎这盖世奇功,也有少傅大人的襄助之功。”

王莽一声令下,大臣平宪等使节,立即奉命,前往西羌,说服羌人首领酋长,归顺大汉朝廷,向皇帝进贡。

在大汉朝廷使节,平宪等大臣的威胁利诱之下,羌人首领、酋长良愿等,不得不率领羌人屈服,上书大汉皇帝,表示心甘情愿地归顺大汉朝廷,服从汉帝领导。

得到羌人首领良愿归顺大汉的喜讯,平宪大喜,急忙派人,奏报太皇太后陛下说道:

“陛下:

臣等调查发现,以酋长良愿等人为首的羌人部落,人口约有一万二千人。

这些羌人部落首领民众,羡慕大汉朝廷的恩德、信誉久也。如今,酋长良愿等,心甘情愿地臣服大汉,成为汉王朝治下的臣民。

为了表达,效忠汉朝廷的耿耿忠心,酋长良愿等,自愿献出,祖祖辈辈居住的鲜水海和允谷、盐池等地。

臣等发现,鲜水海和允谷、盐池等地,地平草茂,非常适宜耕种、放牧。

酋长良愿等羌人,自愿申请,把自己的土地,交给汉朝的百姓,使用,自己心甘情愿,住到险阻之处,作为汉王朝的屏障,这实在是一件,非常有利于大汉帝国稳定的好事。

起初,臣等担心,良愿是受到汉朝廷地方官员的胁迫,所以曾经亲自召来良愿等羌人酋长,认真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真实想法道:

‘诸位大人,你们为什么,要心甘情愿地放弃,大片丰茂的土地,归顺我大汉朝廷呢?’

良愿感激涕零,坦诚真挚地回答臣道:

‘诸位大人:

良愿等,是仰慕大汉朝廷的威望,感恩太皇太后陛下和安汉公大人的恩情,才做出归顺大汉朝廷的啊!

良愿等听说,太皇太后陛下,圣明和蔼,安汉公大人,仁慈睿智,大汉王朝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四海宁静,不禁心生羡慕之意。

良愿等听说,大汉王朝的田地里,有的禾苗,竟然长到了一丈多长;有的一粒谷子,就包含有三粒米;有的庄稼不须种植,就能够自己生长;有的茧不要蚕吐丝,就可以自织而成。

良愿等还听说,甘露从天上降下,甘泉从地下涌出,凤凰前来朝贺,神雀飞临聚集。

这种种迹象,都是圣人降临尘世,贤臣治理国家,大汉繁荣昌盛的征兆啊!

四年以来,我们羌人,从来也没有遭遇过,天灾人祸,这都是大汉朝廷保护,圣朝教化护佑的结果啊!

所以良愿等,迫切希望,能够尽快地归属,圣明的大汉朝廷直接管理,成为太皇太后陛下和安汉公大人亲自治理下的良民百姓。’

臣等认为,良愿等羌人的请求,发自肺腑,不可以拒绝,以免伤害他们的归顺良善之心。

我大汉朝廷,应及时设置属国,去统辖和保护羌人官吏百姓为宜。

设置西羌属国以后,就可以很好地安排,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让羌人安居乐业,共同享受,在太皇太后陛下和安汉公大人英明治理下的太平盛世。”

太皇太后,闻听平宪所奏,眉开眼笑,对着胡宝宝等,大声地赞扬平宪道:

“平宪大人,真是有功于国啊!回去告诉平宪大人,你们办事有功,朝廷不会埋没你们的功绩的。

宝宝啊,请你立即将平宪大人提出的设置西羌属国,安置羌民这件大事情的方案和措施,交给宰衡大人,去全权处理。”

胡宝宝得到旨意,蹦蹦跳跳地前往宰衡府,向王莽传达太皇太后陛下的懿旨。

得到太皇太后的旨意,宰衡王莽十分满意,很快就回奏太皇太后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

现在,我们大汉朝廷,已有东海郡、南海郡、北海郡了,如果接受良愿等羌人部落,献出土地的要求,再设置一个西海郡,那就尽善尽美,十分完美了。

臣以为,如果这样做,把全国分为十二州,就已经完全符合,古代的典章制度,可以与先贤周公的治理,媲美了。

设置西海郡,分全国为十二州,这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光耀史册的大事,请求太皇太后陛下,立即批准!”

太皇太后立即下旨,将宰衡王莽提出的建议,交给小皇帝刘箕子去处理执行。

小皇帝刘箕子,不敢怠慢,立即下旨施行。

元始四年(公元4年)的冬季,大汉朝廷开始设置西海郡,管理西部的羌民。

实际上,西海郡地处高寒山地,地广人稀,人口非常稀少,是西部羌民的游牧之地,并不适合大汉朝廷的直接管理。

为了固边,充实西海郡的人口,王莽又建议朝廷,增订法律五十条,将那些为非作歹、违法乱纪者,统统流放到西海郡,去进行安置,充实西海郡人口。

此时,随着王莽的执政,越来越稳定,大汉朝廷制定的法律,也越发繁多、严苛起来,触犯汉朝廷法律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

流放西海郡安置的中原各地郡国的人员数量,最终达到了数十万人之多。

而西海郡地处高原地带,冬季冰天雪地,天气十分寒冷,物产奇缺,条件十分艰苦,中原内地人,在那里生产和生活,并不适宜。

在此以后,天下官吏百姓,逐渐看清了,宰衡王莽外表慈祥和善,公正严明,实则内心苛刻,冷酷无情的真相。

汉朝廷文武大臣,各郡国官吏百姓,对安汉公王莽和他主持制定的政策法令,逐渐产生了不满和怀疑。

设立了西海郡,王莽的心里,还不满足,又加紧实施各种改制措施,以与圣贤经典相符。

很快,宰衡王莽又下令,分割长安京兆尹的辖地,设置为前辉光郡、后丞烈郡,一切机构的设置,都要以符合儒家经典上面的有关规定说法为准。

不久,王莽又下令,更改公卿、大夫、八十一元士的官名、等级,也力求要符合,儒家典籍上面的说法。

王莽还下令,改变十二州的州名。

王莽把各郡、各封国的管辖区域、分界线,也进行了改变,或取消,或新设,或变更,以符合儒家经典,为最高准则。

然而,王莽的这些改制措施,对汉朝廷的兴利除弊,于事无补,不仅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而且还阻碍了正常的施政,妨碍了朝廷和官府的正常运转。

10

见到王莽死守古训,一系列走马观花、无关痛痒、庸人自扰的改制措施,太中大夫严尤,十分不解,忧心忡忡。

一天,太中大夫严尤,见到知心的朋友右曹刘歆,就忍不住抱怨了起来,严尤忧心忡忡地对刘歆说道:

“子俊大人:

难道你没有发现,宰衡大人最近的所作所为,改革官名、地名,有些无事生非,庸人自扰吗?

伯石担心,恐怕今后,朝廷恣扰官吏百姓的这一类事情,会逐步增多,令人十分忧虑啊!”

太中大夫刘歆,也深有同感,心事重重地回答严尤道:

“伯石大人担心的很对。

宰衡大人改变官名、地名的这些改制措施,实际上十分随意,毫无实际意义,反而十分有害。

天下的官吏百姓,对朝廷随意变更地名、官名的事件,已经厌烦至极。

而那些官名、地名的变更,是非常繁多杂乱,记不胜记,经常出现错误,让人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是好。

把主要的精力,脑力,都放在记忆这些地名、官名上,不仅对治理国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而妨碍了国家正常事务的实施。这不是无事生非,庸人自扰,是什么呢?”

“是啊,是啊!如今宰衡大人,越来越一意孤行,不听我们的谏言了。

宰衡大人只是一心一意,以儒家典籍来指导,照本宣科,施行改制。

而大汉朝廷,政令法令,也是朝令夕改,逐渐使政事,陷于一种无绪和混乱之境中。

唉,这些毫无意义的改制措施,阻碍了朝廷正常事务的开展,是多么令人焦心忧心啊!”

太中大夫严尤忧虑地叹息道。

“伯石大人也不用揪心。凭着子俊、伯石,与宰衡大人的密切关系,我们还是抓住机会,多多进言吧!

看在我们忠心耿耿进谏的情分上,宰衡大人,想必会听从我们的意见和建议,有所改变吧!”

太中大夫刘歆,底气不足地对严尤说道。

“也只有如此了。但愿安汉公大人,不要自以为是,执迷不悟才好。”

太中大夫严尤和刘歆两人,都非常沮丧、忧虑不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