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免费小说x95mf.com

字:
关灯 护眼
九五免费小说 > 东汉之布衣天子 > 第五十七回 大司马取悦士民 王太后称赞功绩

第五十七回 大司马取悦士民 王太后称赞功绩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东汉之布衣天子!

于是,大汉朝廷根据大司马王莽的建议,大肆封赐皇家宗室外戚,以及有功之臣。

当初,哀帝刘欣制造冤案,陷害东平殇王刘云夫妻致死,天下人十分同情。

东平王刘云,是东平思王刘宇的嫡长子。

如今,朝廷拨乱反正,平反冤案,重新下旨,立东平王刘云的嫡长子刘开明,为东平王,天下百姓欢愉。

刘开明是刘云的第二个儿子,东平王刘云的王后刘揭所生的嫡子。

朝廷又立已故东平思王刘宇的孙子刘成都,为中山王,作为中山孝王刘兴的后嗣;

接着,朝廷又封汉宣帝的曾孙刘信等三十六人,都为列侯;刘信是东平殇王刘云的庶长子,被封为严乡侯;东平殇王刘云的第三子刘璜,被封为武平侯。

朝廷又赐太仆王恽等二十五位大臣爵位,均被封为关内侯;

朝廷又命诸侯王公、列侯、关内侯,凡无儿子,但有孙子或同母兄弟的儿子的,都可作为王侯的继承人;

皇族宗室近亲支系的后裔,因犯罪而被开除宗室谱籍的,一律恢复原来的皇家宗室身份;

全国官秩为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年老退休的,以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退休金,直到死亡。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鳏夫寡妇,王莽都使用恩惠照顾政策,无所不施。

汉朝廷的圣旨颁布以后,全国黎民百姓,一片欢跃,天下归心。

此时,太皇太后王政君,已经有七十二岁高龄。太皇太后虽然保养得很好,但实际上年老体衰,精力不济,常常心力憔悴,越来越厌倦政事。

而此年,王莽也已经四十六岁,岁月不饶人。

然而,无论朝廷的大事、小事,王莽必先到长乐宫,去请示太皇太后的意见以后,才能够吧颁布实施。

大司马王莽,也不得不经常在司马府、未央宫白虎殿与长乐宫来回奔波,常常是疲惫不堪,难以应对,深以为烦。

久而久之,太皇太后王政君和大司马王莽,也都厌倦不已,渴望改变。

此时,太中大夫刘歆,担任宫廷右曹一职,深知王莽的心思。

太中大夫刘歆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深为王莽的处境同情,暗暗思忖道:

“如今,大司马大人,已经取悦了天下官吏百姓,赢得了天下民心。

大司马大人欲独断专行,以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却不能跳过太皇太后陛下的掣肘,必定烦恼不已。

如果我能够帮助大司马大人,劝说太皇太后陛下,放弃操劳国事,让大司马大人畅心如意去放手大干一场,岂不是大功一件吗?”

右曹太中大夫刘歆,想到这里,大喜,急忙与王舜、甄丰、甄邯、严尤等公卿大臣商议。

王舜,甄丰,甄邯,严尤等公卿大臣,都十分赞赏刘歆的想法。

右曹太中大夫刘歆,遂上奏太皇太后建议道:

“太皇太后陛下:

微臣发现,以往朝廷任命官员,往往根据官吏的功绩和资历,按一定的顺序逐阶提升到二千石职务。这几乎成为了朝廷的一种惯例。

臣以为,这样选拔任命官吏,其实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

有利的是,官员的升迁晋级,根据官吏的功绩和资历去提升,有一定的规矩可以遵循。

不利的是,这样论资排辈去做,有可能选拔不出真正锐意进取的优秀人才。

尤其是近些年来,论资排辈,看重关系门第,任人唯亲的弊病尤甚。

由于哀帝亲信奸佞,任人唯亲,不按照规则办事,朝廷选拔任命官吏,产生了很大很多的弊病。

各州部刺史,任人唯亲,看重关系门第,所举荐的茂材、异能等人才,往往是从豪族大姓,官宦子弟中去选拔,完全违背了任人唯贤的原则。

这些人被委任为朝廷各级官吏以后,大多数人的表现都很不称职,严重违背了量才录用,任人唯贤的公正公平原则,让人非议怨恨。

臣私下认为,之所以有那么多人不称职,就是因为朝廷的把关不严,没有做面对面的面试选拔所造成的。

微臣认为,为了人尽其才,知人善任,杜绝看重关系门第,任人唯亲的流弊,应该让这些接受选拔的人才,都先去谒见安汉公大人,接受安汉公大人的考核面审。

等到安汉公大人认为考核面审合格以后,朝廷再发布正式的任命证书。

安汉公大人一秉大公,公正无私,一心为国,严明法纪,大家都是有目共睹。

臣等相信,安汉公大人一定严格把关,为国家尽职尽责地选拔任用优秀人才。

如此操作,则能够杜绝看重关系门第,任人唯亲的流弊,为朝廷公正无私地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太皇太后陛下是帝国的希望,英明领袖,维系着帝国的安危。

如今,太皇太后陛下的年事已高,实在不适宜操劳过度,以免有伤太皇太后陛下的凤体。

微臣请求太皇太后陛下,把选拔俊才,面试官吏这些小事,统统全权交给安汉公大人去办理。

相信安汉公大人,一定能够秉公办理,任人唯贤,不会辜负太皇太后陛下的信任。”

听了右曹太中大夫刘歆等大臣的建议以后,太皇太后十分感动,赞叹道:

“大司马不仅勤政爱民,处事公正无私,而且孝顺体贴,深得朕的宠信。右曹大人的建议很好,朕很是欣赏。”

于是,太皇太后向文武百官下诏说道:

“诸君:

哀家听了右曹大人等大臣的建议以后,深受感动,觉得他们的意见可行。

安汉公大人勤政爱民,孝顺体恤,是百官典范,实堪赞誉,深得朕的信任。

从今以后,只有朝廷的封爵分封,祭祖敬神这一类的国家大事,才禀告哀家知道。

其他事项,请务必统统交由安汉公大人等四辅三公诸位大人,去全权负责,裁决处理,不用禀告哀家知道。

今后,朝廷新任命的州牧、二千石官员,以及茂材、异能出身的官吏,要奏报他们各自负责公务的情况,都请直接到安汉公大人的官署里去,当面回答安汉公大人所提的问题,接受安汉公大人的咨询核查,不用再到长乐宫来向哀家汇报请示。

除了考核官吏过去的治绩以后,麻烦安汉公大人询问一下官吏到任后的打算和设想,以及如何施政的措施等等,以了解他们是否能称职。

有劳安汉公和四辅三公大人多多努力,一切都仰仗你们,让你们费心了。此诏。”

接到太皇太后颁布的旨意,王莽暗喜。王莽急忙用诚惶诚恐的神态,接受了太皇太后委以的重任,上书感谢太皇太后道:

“感谢太皇太后陛下对臣的信任和宠爱。

臣代表四辅三公,向太皇太后陛下保证,一定尽忠职守,公正无私地为国选拔人才,人尽其才,不辜负太皇太后陛下的宠爱信任。”

回到大司马府里,想起身上肩负的重担,王莽亦喜亦忧,对刘歆的建议十分感激。

王莽对太中大夫刘歆越来越欣赏,两人的关系越发亲近。刘歆也对王莽的欣赏感激涕零,竭尽自己的努力,贡献自己的才智。

王莽很快就行动了起来,对那些即将任命的官员,一一接见询问,进行甄别。

对亲近自己,支持拥护朝廷决策的官员,王莽都关怀备至,示以恩意,给以重用,甚至赠送厚重的礼品,给予赏赐。

对那些桀骜不驯,若即若离,谈吐不如意的人,王莽就奏报太皇太后,公开地予以免职撤职。

到了此时,大司马王莽的权力更大了。

实际上,作为大司马的王莽,已经临驾于汉朝廷所有的文武官员之上,成为了大汉朝廷事实上的摄政王了。

就在王莽称心如意,顺风顺水,踌躇满志,欲大展拳脚之时,元始元年(公元1年)五月初一,京师长安上空,再次出现了一次日食。

大汉君臣百姓,小皇帝刘箕子(刘衎),太皇太后王政君,安汉公王莽等三公四辅以及朝廷文武百官,庶民百姓,看见日食出现,都十分恐惧不安。

大司马王莽心内忧虑,对着亲近大臣,反省自己的施政道:

“诸君:

日食不断出现,百姓惶恐,上天震怒,岂不是昭示朝廷的治理,还有缺失吗?吾一定要着力改变。”

亲近大臣点头赞许。

安汉公王莽,于是上书皇帝和太皇太后陛下,提出建议说道:

“皇帝陛下、太皇太后陛下:

今日,天空再次出现日食,臣和文武大臣都战战兢兢,忧虑不安。

出现日食,虽然意味着上天的不满和震怒,但也表明,上天还没有完全遗弃大汉。

天地神灵,是借日食,在提醒警示我们。

臣以为,天意民心,本为一体。天神震怒,表明朝廷的治理还深有欠缺。只要百姓和乐,天地神灵必然喜悦。

当今之际,宜举荐贤才,匡救朝廷的缺失,宜大赦天下,宽减赋税,让利于民,疏解百姓的怨怒。

如此,定能平息上天的愤怒,疏解百姓的怨恨,恢复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

太皇太后王政君、小皇帝刘箕子深以为然,同意王莽的意见。

太皇太后颁旨道:

“大司马大人言之有理。

哀帝当政,倒行逆施,祸国殃民,搜刮民财,供养奸佞,耗费国家资材,赏赐佞幸,致使朝政腐朽,贪腐盛行,国家空虚,百姓怨恨。

当今之际,唯有减免赋税,减少供应,以休养生息,安抚万民。

着即实施大司马大人减免赋税的建议,令公卿及以下官员,举荐‘敦厚’和‘直言’各一名,到朝廷任职,直言进谏,查漏补缺,以弥补朝廷缺失,根治朝廷的宿疾。”

皇帝和太皇太后的旨意颁布,万民欢腾。

如今,当每天的朝会开始以前,大司马王莽都会早早地前往大司马府,按照惯例,召集亲信大臣,先行协商朝廷近期的大事,商讨法律法令等急迫问题,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统一大家的立场意见。

今天,刘歆、甄丰、甄邯、王舜、严尤等亲信大臣按照惯例,迅速来齐,大家就开始了简短的会商。

近些日子,太中大夫刘歆等,为王莽出谋划策,表现踊跃积极,王莽非常赞赏,常常夸赞不已。

唯有严尤,常常沉默不语,像有什么心事。王莽心里有些疑虑不解,但一直忙于公事,没有时间过问。

今天,右曹太中大夫刘歆依然情绪高昂,他率先发言,对王莽建议道:

“大司马大人:

当年,哀帝宠信奸佞,背信弃义,背弃大宗原则,不讲朝廷规矩,弄得朝政日非。

子俊与大司马大人,同诸君一样,都吃够了哀帝、丁、傅外戚和董贤等佞幸的苦,想必大家对这些往事,都依然记忆犹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如今,如果皇帝陛下的外戚舅家卫氏,仿效哀帝丁、傅外戚当初的做法,恐怕就会横生祸端,扰乱朝政。

子俊请大司马大人特别留意,预先进行防备,不要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危害国家大局。”

王莽认为刘歆所言很有道理,称赞刘歆的发言道:

“太中大夫深谋远虑,说得得对。

外戚专权,奸佞误国,必将威胁皇权,危害社稷,莽一定预先设防,防止皇帝的外戚干预朝政,毁掉朝廷规矩,乱了朝廷大局。”

终于,等大家汇报完毕之后,太中大夫严尤,也开始发言。他接着刘歆的话语,态度诚恳地对王莽建议说道:

“大司马大人:

太中大夫的意见很对。外戚干政,尾大不掉,必将危害社稷,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最近以来,严尤还发现了一些不好的征兆,不敢不对大司马大人告知。

希望大司马大人,保持警惕,不要被媚语谗言迷昏了头脑,失去理智。

严尤发现,朝中文武大臣,天下官吏百姓,对大司马大人的迷信太甚,歌颂太过,恐怕会误导大司马大人,有伤大司马的英明睿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搞个人崇拜,兴起造神运动,歌功颂德,阿谀奉迎,把大司马大人推到一个至高无上、神圣庄严的位置上,就会让大司马大人的雄心膨胀,唯我独尊,脱离臣民。

最终,会让大司马大人与臣民产生隔阂,有了距离,听不见百姓真实的心声,了解不到百姓真实的情形,为政处事,就会失去爱民恤民的准则,这未必是一件好事。

如今,大司马大人可谓德高望重、权倾天下。

从人性人心而言,天下官吏百姓,齐声赞誉,竭力歌颂大司马的功劳美德,大都或者是敬畏大司马的权威,或者抱有自己的私欲目的,不过是想借讨好上峰权臣,借机捞点好处,谋些私利而已。

大司马大人英明睿智,一定深刻明白这些道理。

有大智慧的智者,常常乐于接受他人的诤言,浅陋鄙夷的无知小人,常常喜欢倾听他人的阿谀奉迎之语。

严尤一直希望,做大人的诤友、智友而不是损友、媚友,所以敢于大着胆子,向大司马大人进言。

如今,大司马大人已经为朝廷建立了很大的功勋,正是需要大司马大人保持冷静,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的时候,希望大人继续保持谦逊低调的本质,实事求是,淡泊名利,让部属的称颂,适可而止。

像吴王夫差,西楚霸王那样,取得了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妄自尊大的人,最终的结局,都是悲剧,甚至国灭身死。

尤其对待歌颂吹嘘,或者冷嘲热讽的不同意见,大司马大人更要时刻保持冷静,有自己的度量胸怀,不要被阿谀逢迎,冲昏了头脑,被逆耳忠言激怒,失去了理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无所不能,能够左右和摆平一切。”

王莽听了严尤耿直无忌的话,有些愠怒,但仍保持笑脸,对刘歆、严尤说道:

“两位大人所言,都是为了大汉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千秋万代保持繁荣昌盛。莽怎么能够不接受呢?

多谢两位大人的善意提醒。莽一定时刻保持警惕,保持谦逊的美德,冷静的作风,为大汉帝国奉献一生。”

“大司马英明善断,察纳雅言,周公也不过如此。我等钦佩不已。”

刘歆,甄丰,甄邯,王舜,严尤等,齐声恭维王莽道。

“如果没有诸君的努力,莽一个人,能够有什么作为呢?让我们精诚团结,共创伟业。”

王莽谦逊地嘉许大家道。

于是,等朝会结束以后,王莽专程赶往长乐宫,建议太皇太后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

从前哀帝即位,背叛恩义,背弃入籍大宗的原则,背弃祖宗规矩,自行使外戚丁、傅两家显贵,扰乱了国家法度,几乎危害社稷。

而今,皇帝年岁幼小,又奉大宗,成为了成帝陛下的后嗣。

臣以为,应该让皇帝明确一统的大义,以防备再出现从前的事情,作为后代效法的榜样。”

“安汉公所言极是。

当年,哀帝登基后,朕也受够了他们的忘恩负义的背叛,受尽了种种屈辱,虽不算耿耿于怀,但也记忆犹新。

既然皇帝如今已经入籍大宗,成为骜儿的嗣子,理所当然,就要维护入籍大宗的宗旨。”

太皇太后点头称是,赞同道,“安汉公大人忧虑得对。皇帝陛下年纪幼小,容易受到他人的煽动、蛊惑,必须防微杜渐,预先防备才是。

兹下诏,没有朕的旨意,皇帝所有戚属,都不得私自进入皇宫,看望皇帝。”

太皇太后下旨,隔离小皇帝刘箕子(刘衎)和他的外戚,以防外戚扰乱朝政。

元始元年(公元1年)六月,大汉朝廷派少傅甄丰,前往中山国里,传达朝廷的旨意。

少傅甄丰带着玺印、绶带,就在中山国里,封拜小皇帝刘衎的母亲卫姬,为中山孝王(刘兴)王后;赐小皇帝的舅父卫宝、以及卫宝的弟弟卫玄,为关内侯;赐小皇帝的三个妹妹尊号为君。

封赏之后,少傅甄丰,庚即传达太皇太后的旨意说道:

“奉太皇太后懿旨,皇帝陛下的亲属外戚,统统留居在中山封国里。

没有太皇太后陛下的懿旨,所有家属外戚,不许私自前往京师长安,去朝见皇帝,以免影响国家治理。”

太皇太后和安汉公王莽没有料到,朝廷防范小皇帝刘箕子(刘衎)的外戚干政的举动,会在朝中,引起文武大臣的强烈反弹和反对。

当时,由大司马王莽等三公四辅,代表太皇太后和皇帝陛下,主持朝廷策问。

扶风郡功曹申屠刚,当时以“直言”身份,被推荐上朝,与文武大臣一道,研讨国事。

申屠刚对朝廷隔绝皇帝外戚的举动,十分不解,于是在回答策问时,直言不讳地向王莽进谏说道:

“大司马大人:

臣听说当初周成王年幼之时,周公摄政。周公听取直言,礼贤下士,平均权力,广布恩宠,所作所为,均顺天地之心,举措施政,也没有失当之处。

然而,近处的召公,依然对周公的施政不满意。远处的四国,都传布周公即将篡位的流言。

如今,圣主刚离襁褓,年纪很小。即位以来,圣主就与至亲的骨肉分离,与外戚断绝来往,不能互通亲情。这实在有些不近情理,违背纲常礼制。

况且汉家历来的制度,虽然都是任用英杰贤才,辅弼朝政,但仍然要引进外戚,使亲疏交错,阻塞间隙,这实在是为了安定宗庙,以国家为重的至善原则。

所以臣建议大司马大人,应该立即派遗使者,征召中山太后到京师长安,安顿在另外的宫殿里,使其能够时常朝见皇帝。

应该再征召皇帝的外戚冯、卫两家的亲属到京供职,可以只安排他们担任闲散官职,使他们能亲执武器,充当宫廷宿卫,以抑止祸患的突然发生,拱卫皇帝和皇室的安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