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汉朝廷争权愈烈 王巨君急流勇退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东汉之布衣天子!
“新皇帝的举措,越来越咄咄逼人了。朕这个大汉帝国的太皇太后,难道就这样忍气吞声,让陛下得寸进尺,败坏祖宗礼法宗法规矩,祸害社稷吗?”
眼见刘欣剑拔弩张,咄咄逼人的气势,太皇太后王政君忧心忡忡,心生疑惧。
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心里,是越来越不舒畅,甚至对新君刘欣产生了一些不满、怨恨、恐惧的情绪。
“朕一时大意,小瞧了他们的力量。面对着新皇帝盛气凌人的架势,朕怎么能够坐以待毙,束手就擒呢?”
饱经风霜的太皇太后(王政君),不时静下心来,反复思考着这个十分严肃严峻的问题。
“朕心里最清楚,如今局势维艰,在朕的王氏子孙中,唯一可以依靠,可以信任,又最有能力和智慧的孩子,就只有大司马巨君贤侄了。
巨君这孩子,忠心耿耿,一心为国,足智多谋,又具有远见卓识,哪里是那些一心追求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能够比拟的呢?
如今,只有巨君这孩子还靠得住。无论大事小事,朕还是多多与他商议商议为好啊!”
想到侄儿王莽这个可靠的帮手,太皇太后王政君稍稍安心。
可是,不久,太皇太后王政君又焦虑起来:
“朕频繁地召见大司马进宫议事,皇帝陛下和傅佳慧那个老太婆,肯定会心怀猜忌。
然而如今,为了自保,朕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太皇太后王政君思忖道。
所以最终,太皇太后王政君还是决定,不顾新皇帝和傅太后可能产生的猜忌和怀疑,依然多次将大司马王莽,诏到太后宫里,商议对策,征求处理国事的意见。
自从新君刘欣登基以来,不仅是太皇太后,就连大司马王莽等三公大臣,也是越来越担心,越来越忧虑大汉帝国的未来了。
三公们见刘欣一意孤行,不听劝谏,自行其是,对新皇帝是否具有治理庞大的大汉帝国的能力和才干,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吾心里,为什么总有一种芒刺在背,如坐针毡的感觉呢?吾真有些后悔,当初与太皇太后陛下做出的决定了。
如今吾这个大司马,一心为国,却受到误解,猜忌,常常事事不顺,处处受制于人了。有谁能够理解,吾心里的憋闷和烦恼呢?
哎,退后一步自然宽啊!
如今至爱的姑姑,处于太皇太后的地位,都能够大公无私,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吾还是以江山社稷为重,以百姓利益为上,一心一意地辅佐陛下,不要去与陛下去斤斤计较那些小事吧!”
虽然对新皇帝刘欣的施政措施,任用官吏人才的做法,越来越不满和怨恨,但王莽也不想在朝廷事务上多生事端,与刘欣公开对立。
因此,王莽虽然愤懑不满,但也决定忍辱负重,同姑姑太皇太后一样,以祖宗大局为重,努力维持大汉朝政的稳定。
“吾心里非常清楚,如今大汉朝廷国势衰微,天象变异,天灾人祸不断,天下不宁。
如果君臣之间,出现更多更大的冲突,一定会使朝廷雪上加霜,更加窘困,危及大汉江山社稷。
可是,陛下和傅太后的气势,越发汹汹,令人难以忍受。吾的压力日趋沉重,吾心里也越来越难受,越来越忧虑。
吾该如何去妥善应对呢?
哎呀,退后一步自然宽。为了我们的大汉帝国,吾还是忍让为上,装聋作哑,低调做人,去成全陛下吧!
吾为了大汉帝国,选择处处忍让,委曲求全,不是最好的应对之策吗?
吾这样做,既可以避免与陛下在朝廷事务上公开冲突,危害社稷,也能够不让太皇太后,处于两难的境地啊!
把政务交给那些新贵,自己轻松一些,吾何乐而不为呢?何必要自讨苦吃呢?”
想通了这些问题,王莽豁然开朗,郁闷愤怒的心结,稍稍打开了一些。
今天一大早,例行的朝会,就匆匆结束了。
大司马王莽与三公九卿等文武大臣一道,朝拜完皇帝以后,就心情郁闷地回到了自己的大司马府里。
王莽心情烦躁,但依然尽力振作精神,准备立即着手,去处理大司马府里未完成的公事。
突然,太皇太后的侏儒弄臣胡宝宝,匆匆忙忙地走到司马府,向王莽传话说道:
“大司马大人,太皇太后懿旨,请大司马速速入宫觐见,有要事相商。”
王莽很熟悉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个性,他很容易就猜测到了:
“太皇太后陛下今天紧急召见我,一定又有什么朝廷的大事,要与我进行紧急磋商,征求我的意见。案桌上的这些公事,还是慢慢处理吧!”
王莽想了一下,立即应承道:
“胡公公请稍歇片刻!王莽立即前往。”
王莽简要地向自己的下属甄寻、刘歆等人吩咐了几句需要立即处理的公事,就跟着侏儒弄臣胡宝宝,步履匆匆地赶到了长乐宫里。
果然,王莽进了长乐宫,第一眼看见姑姑王政君,就觉得气氛有些异样。
太皇太后王政君脸色阴沉、严峻,愁眉不展,似乎有什么心事。
一见到侄儿王莽进来,太皇太后王政君并没有说什么客套话。
王政君只是用手,指了指床榻,示意王莽坐下。王莽顺从地紧挨着姑姑王政君,坐了下去。
不等王莽请安问询,太皇太后王政君就迫不及待地跟王莽谈了起来。
太皇太后王政君的神态有些恼怒,说话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巨君啊,你一向聪明体贴,机智过人。也许你已经猜到了,哀家今天,急急忙忙召见你的原因了吧?
我们姑侄不是外人,哀家就对你直话直说吧!
如今,朝内朝外的形势和舆论,对我们家族为首的皇亲国戚是越来越不利。
自古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哀家担心,我们王家与皇帝的外戚相争,恐怕会在朝中造成大的变乱,危害帝国安宁,损害社稷,哀家对此很是忧虑。
新皇年轻气盛,自以为是,喜欢听从傅太后的懿旨,而又对我们王家诸外戚,一向有些成见,不喜欢我们自作主张,与他不同心。
最近,新皇的小动作,越来越频繁,傅太后的颐指气使,也越来越嚣张,哀家十分忧心,担心长久下去,恐怕会在朝廷大臣之间造成分裂,扰乱汉庭正常运转,危害苍生社稷。
想到这些可能的危害,朕如坐针毡,所以急急忙忙地召见巨君,商讨如何处理。
哀家倒不是害怕刘欣这个白面小生,害怕傅老太婆这个狐媚子,而是以朝廷大局为重,以祖宗社稷为重,以天下百姓为重。
哀家想到,如果我们王家诸外戚,与皇帝傅家、丁家公开争权夺利,必然是两败俱伤之局。
朝廷百官,必定也会无所适从,最终必定会使社稷受损,百姓凋零。
这是哀家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啊!
巨君啊,你足智多谋,一向很有远见卓识。你对朝廷新近发生的大事,你对这件事情的处置,究竟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呢?不妨说来让姑姑听听。”
太皇太后恳切地请求王莽道。
“太皇太后陛下明见!皇帝年青轻率,常常做出咄咄逼人的架势,令人担心。
如今协商处理国家大事,陛下常常把臣和三公等大臣,撇在一边,不再与微臣和太皇太后商议了。
陛下听从祖母傅太后的意见,自作主张地行事,微臣也无可奈何,心里十分忧虑。
皇帝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究竟是对是错,天下自有公理。
微臣以为,皇帝陛下如此咄咄逼人,我们现在还是为了朝廷大局,尽量保持低调,忍让为上,以退为进吧!
说实话,微臣一向听从太皇太后陛下的教诲,以社稷大局为重,不愿意与陛下发生争执。
微臣现在担任大司马一职,有些吃力不讨好,皇帝陛下也是言不听,计不从,臣常常是殚精竭虑,心力交瘁,巴不得早些退休呢!
如果需要的话,臣甚至愿意率先垂范,做外戚的表率,让出大司马之位,归隐山林。
这样以来,陛下不会芒刺在背,也许就会让皇帝陛下放心安心一些。”王莽心情复杂,有些言不由衷地对太皇太后王政君说道。
“巨君啊,还是你这孩子深明大义。多年来,皇天不佑,我大汉帝国,天象变异,天灾人祸不断,国事衰颓,哀家一直忧心如焚,寝食难安。
当初,骜儿舍弃娘亲而去,抛下哀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苦伶仃一人在世。
哀家设想,定陶王欣儿这孩子,聪明孝顺,谨小慎微,可以依靠。
所以,哀家捐弃前嫌,一力主张,立欣儿为太子,做骜儿的嗣子,继承吾儿的皇位。
没有想到,哀家如今却养虎为患,引狼入室。
欣儿这孩子,忘恩负义,登基没有几天日子,就不能够坚持大宗的立场了,致使君臣隔阂,大臣倾轧,到了如此颓丧的地步。
而巨君你,一向对朝廷忠心耿耿,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并没有犯下任何的过错,却要去独立承担,朝政萎靡倾颓的责任,替皇帝担责。
想到这些,哀家就愧悔不已,忿忿不平。”
不知道是想到了早死的儿子刘骜,还是太皇太后王政君的确心中有愧,太皇太后王政君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就流下了哀伤的眼泪。
见姑母王政君如此伤感忧伤,王莽也陪着流下了不少眼泪。
两人感叹唏嘘,叹息流泪,聊了半天。
见太皇太后左右为难,哀伤无法抑制,王莽越发同情,最后索性向太皇太后建议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臣深深理解太皇太后陛下忧国忧民的苦衷。
臣一向淡泊名利,不慕富贵,只想一心一意为国家为百姓做点实事。
说实话,臣早就已经厌倦了朝廷上这些你争我斗,尔虞我诈的生活了。
臣早就想急流勇退,能够回到自己的新都封国,去好好地歇息歇息,颐养天年。
既然新皇陛下已经容不下微臣,微臣还是急流勇退,辞职去吧,以免让太皇太后陛下左右为难!
太皇太后陛下,以为这样做如何呢?”王莽诚恳地向太皇太后请求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