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端平入洛副本开启 (第2/2页)
李昊倒吸了一口冷气。
所谓的“端平入洛”,就是宋蒙联合灭金之后,中原出现了权力真空,宋理宗派六万精兵收复三京,
但在蒙古大将速不台和塔察儿的反击之下,六万精兵损失过半的一次战役。
“端平入洛”在后世很受非议。
主要就是这次战役失败了,并且还和蒙古大军撕破了脸,导致了窝阔台全面侵宋。如果不是孟珙余玠两名大帅力挽狂澜,宋朝绝对会被窝阔台一波带走。
但这典型的是从结果倒推原因。
若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看,“端平入洛”绝不是一步臭棋,相反,还是一步必走之棋。
一旦全取了三京,宋朝不仅扩大了战略纵深,还能让经济发达的长江沿岸不受蒙军劫掠。宋朝的财赋重地就不会被蒙军持续破坏,从而大大提高与蒙古军长期对峙的能力。
如果按照保守派的理论,不去攻打中原地区,全力经营两淮和四川襄樊防线。
蒙古军一旦大举侵宋,采用放血战术,不用十几年,就能把南宋沿江城市破坏得干干净净。
最后的结果,肯定还是元兴宋灭,不会有任何区别。
至于还有一些人指责南宋背弃盟约,导致蒙军灭宋的言论完全就是别有用心,纯纯的傻逼言论。
他们压根不知道,并不是宋蒙必有一战,而是当时的宋蒙已经开战好几年了!
公元1231年,屠夫拖雷率数万蒙古军借道四川时,就攻下了四川十几座州府,杀人上百万。
孟珙与蒙古人在蔡州联手灭金时,四川的宋军正与蒙古人打得血肉横飞,压根儿都没有停战。
至于宋军不北上,蒙古人就不会南下灭宋的猜测,更是把蒙古人当成了遵守诺言的君子。
真实的历史上记载得很清楚,
蒙古人攻下汴梁后(这时宋军可没有搞什么端平入洛),耶律楚材就向窝阔台呈报《平南之策》。
谋士李实"劝其先谋犯蜀、顺流而下窥江南"。
宋军发起端平入洛的同一个月,蒙古汗国召开了规模巨大的诸王大会。
在大会上,窝阔台公然挑明了侵宋意图。
“今中原,西夏,高丽,回鹘诸国尽以臣附,惟东南一隅,尚阻声教。朕欲躬行天讨,卿等以为何如?”
大将塔察儿回答道
“臣虽驽钝,愿仗天威,扫清浙淮,何劳大驾亲临不测之地哉!”
看到没有,作为一个侵略成性的游牧民族,扩张掠夺是他们的本性,根本不需要什么败不败盟,毁不毁约,侵宋的计划早在蒙古人的计划之中。
再说了,端平入洛算不上败盟,因为宋蒙两方根本没有在中原地区划分边界。
可惜的是,端平入洛的战略很正确,但在战役层次却遭遇了完败。
并不是宋军在野战上不及蒙古骑兵,事实上在“端平入洛”中,宋军与蒙古的万人队在洛阳东部展开了一场正面对决。
精锐的淮西步兵与蒙古人血战四天,蒙古骑兵没占到半点便宜。
可惜淮西兵没粮食了,才在后撤的过程中被蒙古骑兵追杀殆尽。
“端平入洛”之所以惨败而归,就是因为输在了战役层面:
后勤补给与诸军配合。
灭金的前一年冬天,京湖战区能给围攻蔡州的蒙古军运去30万石军粮(这是超级脑残的一步棋!),端平入洛时却没给北伐军送去一石粮食。
以致北伐军的粮食,只能从两淮千里迢迢的转运过去。
可见淮西军补给不足,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南宋没有粮食,而是宋理宗没有协调好自己内部矛盾的结果。
那么,如果换了一个皇帝,一个开了天眼的皇帝,端平入洛能成功吗?
南宋挡得住横扫世界的蒙古铁骑吗?
这就是这个副本的意义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