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第二反王 :闯王李自成 (第2/2页)
皇帝的工作量太大了。
劳模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四百多件事。洪武17年,他曾经在8天时间里处理了上奏的3291件奏章。
老朱是个称职的皇帝,但老朱忘了一件事儿,他可以如此勤勉,他的子孙还能如此勤勉吗?
如果他的子孙不愿意如此勤勉,又没有宰相可以处理政务,这些奏章最终要交给谁来处理呢?
答案只有一个,宦官!
不要说明朝中后期的那些奇葩皇帝了,就连大名鼎鼎的明成祖朱棣,在晚年就开始使用宦官了。
宦官们识字读书,处理政务,由朱棣始!】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老朱确实埋下了三颗地雷,但真正让这三颗地雷真正发挥出威力的,正是明成祖朱棣。
因为自己得位不正,所以要把各地藩王当猪养。
因为自己晚年懒于处理政事,就给了宦官们批红之权。
明成祖朱棣一生功业堪称伟烈,但他制定的一些政策与老朱的海禁之策一样,因为变成了所谓“不可更改”的祖制,导致大明朝在面临亡国危机时,少了很多闪转腾挪的空间。】
文字刚刚盘点到这里,乾清宫里的老朱就已经无法忍受了。
“朱棣!你篡位咱家不怪你,但你敢把诸位兄弟子侄当猪养,就怪不得咱家的鞭子了。”
大发雷霆的老朱把一脸懵逼的朱棣喊到后花园,不由分说,就用鞭子猛抽起来。
直接把朱棣抽得卧床了一个多月。
而在永乐位面,朱棣看着光影投幕上对自己的指责,同样也是面色铁青。
“咱家把藩王当猪养,分明是顾惜兄弟之情。怎么这个通天博士反而指责起我来了?难道我非要把各地藩王杀光,才是正确的做法吗?”
大学士解缙在旁边小心翼翼地说,
“陛下,通天博士此言的重点不在这里。重点在于百万天家子孙啊。按照陛下制定的藩王俸禄等级来看,一年需要多少银两才能喂饱他们呢?”
朱棣重重地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我也不能再顾惜兄弟子侄之情了。
传朕旨意!
召各地藩王进京议事。重启“推恩令”。并限制各地藩王无限圈地。”
李昊之所以在点评开头先指责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个明朝最牛逼的帝王,并不是在鸡蛋里挑骨头,而是因为中国历代王朝都有一个臭毛病,就是所谓的“祖制不可改,祖制不可违。”
你若违抗祖制,就是不忠不孝。
这种大帽子一旦扣过来,贵为皇帝也抗不住。
有宋一朝,重文轻武之所以成为不可更改的国策,就是因为那是赵匡胤制定的。
有明一朝,除了朱棣时期短暂地开放了海禁,其他皇帝一直在严格执行这条脑残的政策。虽然在明朝后期,海禁之策名存实亡。但至少在名义上,它还是一条不可更改的祖制。
纵观历代王朝,开国皇帝制定的一些政策,往往能一直延续到亡国时期。
诡异的地方也在这里,开国皇帝制定新政策,往往是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十分有效,并也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新政策反而成了新王朝的枷锁,甚至变成了祸国之因。
纵有一些头脑清醒的帝王想更改祖制,往往也在“不忠不孝不敬祖宗的”大骂中偃旗息鼓。
李昊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在讲到李自成之前,先批朱元璋和朱棣,正是为了让他们两个人在晚年不要走火入魔,给后代子孙埋下这些忠孝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