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部属 (第2/2页)
李世民就是这样的天之骄子。他出生于开皇十八年(598年),此年份有争议,不过可以断定他是个90后(公元6世纪的)。名字取于‘济世安民’之意,关于他的起名故事内容有点狗血暂且忽略,不过这名字起得很不错,他的一生确实做到了名字中所包含的那个境界。
从小李世民就聪明伶俐,性格比较早熟,还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在雁门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独特的领导天分,可以让上级对他言听计从,这种才能对当时仅仅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李渊也非常喜欢自己这个二儿子非凡的才能,他认为这是个可以办大事的孩子。所以在李渊去太原赴任时,几个嫡子中只带了李世民在身边。
到了太原之后,李世民很快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一面,他结交了几位朋友,分别是长孙顺德、刘弘基和窦琮。之所以说与众不同,除了这三位年龄都比李世民大将近一倍外,他们的身份也不一般,长孙顺德是前右勋卫,刘弘基是前右勋侍、窦琮是前左亲卫,都是府兵系统里的,之所以挂个‘前’字,是因为他们都是躲避兵役而逃亡的将领。
整日跟有案底的前军方混在一起,可不光是天天吃喝玩乐这么简单。李世民内心深处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已看出隋朝灭亡的必然结果,结交长孙顺德三人正是看出他们都对时局很不满,并且都是很有才华的人才,可以结纳为自己起事的班底。
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三人能力确实都不错,在后来唐朝立国时,他们都被封为了异姓封爵最高位的国公。不过他们都是武将,智谋值相对比较低,李世民想要成事,还要找位可以跟他共谋大事的‘白纸扇’。李世民挑中了晋阳令刘文静。
刘文静是隋朝的烈士子女,能做到晋阳令是蒙受父荫给的指标待遇,不过脑袋非常灵活,没有愚忠隋朝的思想觉悟,浑身上下充满了造反细胞。可惜还没等刘文静将造反付诸行动,他就被抓起来了,原因是他亲家有个亲戚,叫李密。有这层姻亲关系,刘文静被关进了大牢接受审查,从晋阳的父母官变成了无人问津的囚犯。
偏巧李二公子的个人爱好,就是找这样的囚犯聊天。李世民跑到牢房找刘文静唠嗑,两人有着共同的兴趣和追求所以相谈甚欢。李世民向刘文静表达了自己想要向商汤、周武等造反派老前辈们学习的热烈愿望,刘文静也向李世民诉说了自己对目前局势下起事的看法。由于他的好亲家李密的贡献,隋朝自顾不暇,而太原又有大量的难民涌入,如果能把这些人聚集起来加以煽动,再加上太原驻扎的几万军队,就可以形成一支强大的力量。李世民对刘文静的观点给予了高度评价,不过他也表达出自己的忧虑,那就是他们计划中可以将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的关键人物,他的老爹李渊不同意怎么办?
刘文静思虑片刻,说那就要再拉裴寂下水即可。裴寂是晋阳宫宫监,也是刘文静的好友,而他跟李渊的关系更是不错,经常在一起喝酒喝通宵,深得李渊信赖,是个当传声筒的理想人选,更理想的是裴寂还很贪财。
对付裴寂这种人,李世民也是轻车熟路,找人跟他打几把麻将斗几圈地主,刻意输点钱过去,分分钟就搞定了。
所有李世民自己可以完成的条件都已完成,他只差一个恰当的时机跟他的老爹李渊做最后的摊牌。
这几年所有人的生活节奏都很快,李世民想要的机会并不难找。太原是隋朝防御突厥人的重要前线,雁门之围后大隋和突厥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李渊当太原留守除了对付辖地内的军,抵御不安分的突厥人也是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李渊的工作业绩还是不错的,突厥来了几次都没有讨到什么便宜,然后李渊就放松了警惕,然后就吃了一次亏。
以杨广的性格有功不见得会赏,有错一定会罚,所以李渊很紧张。李世民赶紧安慰老爹,你死定了,不如咱们造反吧(这叫什么安慰…)。李渊更紧张了,小毛孩子懂什么?乱说小心我先弄死你,现在罚你回屋反省。
第一次劝说,失败。
李世民回去洗了把脸,睡了一觉正了正精神,第二天又找李渊又说,经过我仔细思考爹地你还是死定了,要么咱们还是造反吧。李渊长叹一声,你说的有点道理,不过这种事情要么飞黄腾达要么全家死光,必须慎重考虑。
第二次劝说,依然失败,但李渊有所松动。李世民不准备再亲自出马,养了半天裴寂这个说客,是时候派上用场了。
裴寂找李渊喝酒,闲谈中聊到了李世民,“你这个二儿子天天想造反,这事儿要是捅出去咱们可能都要完蛋,不过大家都很支持他,你怎么看?”
李渊无奈的说“我是管不了这儿子了,事已至此,看着办呗。”
此言依然模棱两可,不过已经很有转机,相信李世民再接再厉多劝几次就有戏了。可没等李世民有下一步动作,一件突发事件打乱了他的节奏。杨广的使者来到太原,约李渊到江都谈谈前段时间的工作问题。
李渊顿时就吓坏了,此行去很容易,能不能回来真不好说。李世民乐坏了,这回老爹不能再犹豫了吧,拉着大家伙又劝了最后一次。思考再三李渊觉得珍爱生命应该远离杨广,终于咬牙同意,并开始暗中部署。
就在李世民翘首以盼李渊准备登高一呼时,意外再次发生,杨广的另一个使者来了。这回的命令是特赦李渊,该干嘛还是干嘛去,江都不必来了。一看危机解除,李渊赶紧急刹车,通知大家谋反之事还需从长计议。
一个答案只有YES和NO的问题,居然搞出如此多的事故,想必李世民会纠结欲死,坦白的讲我也是。不过我纠结的地方不是事故多,而是这些事故中,很多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事先声明,关于上述记载完全是本人对史书原文的加工创作,不过在这段过程的描写比想象中药困难很多。在文中最活跃、最主动的人是李世民,他拉拢对隋朝存有不满的前,举行秘密结社运动,屡次出面劝李渊造反,我们应该承认以李世民的智慧与才干,他是有能力完成这些事情的,可史书中关于李渊的记载非常冷淡,反复的说李渊对李世民干的事情并不怎么知情,这不科学啊。
长孙顺德、刘弘基和窦琮三人以囚犯之身来到太原,是来投靠李渊的,而不是专门奔着当时还未年满二十周岁的李二公子来的。李世民在太原并无一官半职,住的宅子是李渊的花的银子也是李渊的,他在背后搞这么多大动作准备谋反,要说李渊还毫不知情,难度实在是太高了。不但要求李渊是个傻子,还得是个瞎子。这些特征显然不是有二十几年从中央到地方的从政经验,经历隋朝历史上几乎所有大事,并在杨广这等以看不顺眼为理由就会把人弄死的皇帝身边,以一个被看不顺眼之人的身份躲过数次劫难,还能越混越好的老油条李渊身上应该具备的。
更是考虑本文尚未描写,但是基本属于众所周知的常识故事,可以下一个结论,这段记载应该是被不太精心的打扮过的。更靠谱的历史应该是,李世民确实做了上述一些事情,不过李渊不会不知情,而且很可能是李渊将李世民作为自己的副手指示他去做的这些事儿,这样比李世民年长很多的长孙顺德、刘文静等人会信任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才算有比较让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历史的记载是否真实,其实有很多区分的方法。如果两人是在密谋说一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这件事被写在的史书里,就有很多创作和修改的空间,因为写书人只要确保另一个人别乱说话就可以了。而事情是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想要所有人都别乱说话相对就比较难,所以历史中人做的事情,比他说的话,稍微更可信那么一点点。
这段时期内,李渊都做了什么事情?他召回了还在外地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女婿柴绍等人。以杨广的名义发表了一封虚假敕书,要求太原、雁门、河西、马邑等地二十岁到五十岁的男子穿上军装到涿郡报告,再次攻打高句丽,制造恐慌气氛。然后又以防御突厥为名,再次进行募兵。
将家里人叫到身边是为了预防在宣布家庭会遇到的抱负性打击,伪造敕书是为了提高民众对隋朝的愤怒程度,又募兵对付突厥人除了可以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外,也能看到群众们对除了去高句丽以外战争的态度,募兵的成绩也不错,几天之内就募到了一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