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全力 (第1/1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隋唐风云!
所以别看杨坚很小的时候就封到了县公、郡公,其实官不大权不高,精神奖励是远超过物质奖励的。 这种制度的后遗症就是现在这个局面。行政区域多了官就多了,官多了吃闲饭的就多了,吃闲饭的多了办事效率就越来越慢,同时为了养闲饭补贴却越来越高,这些都是必然结果。 官员冗余从来都是国家的毒瘤,杨坚拿着手术刀准备切切这块毒瘤。他下手的地方是第二级行政单位郡,把这东西一切就是二百多个州管一千一百多个县,上级跟下级的比例增加到一比五,相对合理的多。 对地方做了手术后,对中央杨坚也希望改一改。 北周使用的是六官制度,分别是冢宰、司空、司寇、司马、司徒、宗伯六官。其中冢宰管理官员任免和政令发布和执行、司空管建筑工程、司寇管刑法、司马管军事、司徒管土地和户籍、宗伯管皇家事务。 这六官制功能划分其实还算合理,但最大的缺点就是权力太过于集中,尤其是冢宰和司马。冢宰一手抓百官,司马一手抓军队,如果这俩人在一起勾勾搭搭准备办坏事上面的皇帝就麻烦了。 杨坚就是这种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在通过这种制度上台之后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别人也从这个上升通道来抢他的位置。所以他一定要改革这种官制分化手下的权力。 经手下崔仲方提议,杨坚着手建立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省六部制’。 所谓三省,既是尚书省、门下省和内史省;所谓六部就是吏部、礼部、工部、兵部、度支(民部)和都宫(刑部)。 六部的职能和六官制异曲同工,大家可以简单的对号入座即可。而这套制度最重要的核心是设置了‘三省’。 三省中内史省的职能是起草诏书一把手是内史令,门下省的职能是诏书的审核一把手是纳言,尚书省的职能是执行诏令一把手是尚书令。 这三个机构的设立是从国家最高权力‘诏令’层面入手一分为三,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系统。不过其中尚书省是管权力的具体执行工作权力最大,所有基本上一把手尚书令都是空缺,管事的都是二把手左、右仆射(音同夜)。 这套制度的建立是最大限度的分割了原本非常敏感的宰相权力。 说到宰相这个岗位可是历史悠久,而且非常重要。因为皇帝这个位置很多情况是世袭的,世袭就不能保证每一代君主都能力出众,酒囊饭袋出现的几率也是非常高的。为了保住地位,更好的治理国家,皇帝必然要招聘职业政务处理人做宰相帮自己一把。 事实证明很多人在这个岗位是做的很不错,比如说李斯、比如说萧何、比如说诸葛亮。但这个位置也存在很多缺陷,因为它把国家的治理方向完全寄托在了个人身上。 如果这个人干的不错没什么说的,但如果这个人在这个位子上动点坏心思就完蛋了,比如说王莽,比如说曹操,比如说杨坚。 现在杨坚把原本属于宰相个人的权力分割成了三个机构,所有政令都在一堆人的眼皮子底下制定和执行,不但大大的消除了隐患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这在官僚制度层面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这套制度的生命力甚至超越了这个朝代和后世的所有封建王朝一样长。以后的历朝历代不论官制怎么改都会发现,还是这三省六部制最方便最好用。能建立起如此优秀的制度也证明了杨坚卓越的眼光和智慧。 在这里如此繁琐的介绍三省六部制不光是要歌颂杨坚本人的个人能力,最主要的是我们故事的后几位重要配角即将在这些岗位上一一登场了。 杨坚已经搭好了大隋这个戏台子,现在轮到他找配角登台唱戏了。 而他走的第一步还不是选人是排除。最早支持他掌权的得力助手是刘昉和郑译二人,这叫‘定策之功’,立了这么大的功劳本来是该给他们在新朝廷里安排一个不错的位置,也算给下面有个交代。但这两人在杨坚对抗尉迟迥那段艰难的日子里,表现实在太让杨坚失望了,他也看清楚了这两人不堪大用。 而另一边在剿灭尉迟迥的战斗中表现非常抢眼的高熲进入到了杨坚的视野。此人不但非常有能力,还很忠诚。在独孤家族遭难的时候高熲没有明哲保身还一如既往的跟独孤家的人保持联系,在杨坚最煎熬的那段日子高熲挺身而出为其排忧解难,并奋战在最危险战场的第一线。 对于皇帝来手下的各项指标中,忠诚很大程度上是高于能力。有这么一个好基友不多重用,杨坚自己都会觉得对不起人家。 所以在建立三省六部制后,高熲就被任命为尚书省左仆射并兼任门下省纳言,在这个帝国中高熲的身份仅次于杨坚,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二把手。 同样在支持杨坚上位并在讨灭尉迟迥中表现可圈可点的李德林也被杨坚委以重任,李德林被任命为内史省内史令,重新干他最熟悉的老本行。 内史令主管诏书起草责任重大,李德林也跻身于这个帝国的第四把手。而这个国家的第三把手是内史省的内史监虞庆则。 从职务上来说虞庆则应该是李德林的副手,但他的名次比李德林还要高是因为他有另一个兼职,吏部尚书。 六部中吏部主管官员的人事任命和升迁考核,这个部门的权力紧紧的握住了中下层官员的升迁通道,是六部中最牛的部门。因为这个部门实在太重要了,在唐代曾被一个任性的皇帝一度改为‘天官’。这两项一相加,手握两个重要岗位的虞庆则就把独杆司令李德林给比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