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言听计从 (第1/1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隋唐风云!
思前想后,他决定试一次。失败了,大不了人头落地,比现在也坏不到哪儿去。 宇文招是宇文家族中最具有文化色彩的一员,著有自己的《宇文招文集》,也酷爱史书,当然知道项羽曾经给刘邦摆过一个“鸿门宴”,每次看到项羽犹豫不决,不听范增的话,最后放走刘邦,都纂紧拳头,恨铁不成钢。 当他又一次阅读《史记》,看到“鸿门宴”的时候,他突然站了起来,两眼放光。他反复看了好几遍“鸿门宴”,“啪”地一声合上书。 他决定给杨坚摆一道“鸿门宴”。 对于赵王的邀请,杨坚没有理由不去,他不能示弱,也不能破坏了彼此间不存在的友好关系,而且,他的外戚,宇文招是皇亲,所以,他们还是拐弯亲戚。 于是,杨坚决定到赵王府欢宴。 杨坚还真客气,到赵王府的时候,他不麻烦赵王府准备饭菜,而是自己带着的——完全无视赵王府“鲜卑族习俗,外菜莫入”的优良传统。 宇文招看到杨坚自带酒菜,心里很不爽,心想:“还自带酒菜,怕我给你下毒啊?” 凭心而论,说饭菜里有毒,还真冤枉了宇文招,他还真没打算在酒菜里放毒以毒死杨坚——这涉嫌严重侮辱宇文抬作为马上亲王的道德水准。 宇文招把杨坚请到卧室,令自己的两个儿子给杨坚把盏,这两位小王爷,身穿软铠,腰佩利刃,一左一右,将杨坚夹在中间。 卧室的周围,层层布置好了武士,手执长短武器,只等主人一声令下,就冲向座席,将杨坚剁为肉泥! 杨坚想起了单刀赴会的关云长,面对东吴的暗藏的刀斧手,关羽睥睨一切,傲然陈辞,令东吴挟持计划化为泡影。 今天的杨坚,形势比起当年的关羽,更加危急。 自己的身边除了远亲、开府仪同大将军杨弘和大将军元胄外,没有任何帮手。他有点后悔自己的托大,不应该只身闯入这龙潭虎穴。 事实证明,杨坚的后悔是有道理的,他不是不可以来,但要来得有准备,如果不是宇文招瞻前顾后,他杨坚十条命也都得交待到这里。 酒到半酣,宇文招用刀插着瓜,递给杨坚吃——这已经十分象鸿门宴了,只不过项庄换成了宇文招,舞剑变成了更加赤裸裸地用刀递瓜。 正当宇文招打算进一步,将刀连瓜和杨坚来个骨肉相连的时候,跟着杨坚来的元胄闯了进来,对着杨坚大声喝到:“丞相府有事,不可停留太久。” 关于元胄,我们不必多说他的家世,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魏国的王爷,但那已经是过去时。元胄仿佛就是为当保镖而生,他和长相只有一个词形容即可:威风凛凛。 看到元胄的相貌,宇文招吃了一惊,他大声喝道:“我和丞相在此说话,你多什么嘴?”喝命元胄退下。 元胄不理宇文招,手按佩剑,冲到杨坚身边,不肯离开。 宇文招笑道:“好一个樊哙!你不就是当年在我五哥帐前的元胄吗?”命人给元胄倒酒,元胄不肯喝。宇文招强笑道:“难道堂堂赵王爷对你有什么歹意吗?你竟这般猜疑!” 宇文招的五哥,是指被宣帝宇文赟害死的齐王宇文宪。元胄曾是宇文宪看重的部下。 元胄不为所动,宇文招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假装喝多了呕吐,要到后面休息,元胄紧紧拉住他的手,不让他动,两人僵持再三,终因元胄力气更大一些,宇文招被按在座位上动弹不得。 宇文招又说口渴,命元胄到后面取水给他喝,元胄不理他。正在此时,滕王宇文逌来访,杨坚和宇文招先后出迎。 元胄趁机附在杨坚耳边轻声说道:“此地非久留之地,丞相快走!” 杨坚说:“他们手中没有人马,能干得了什么?” 元胄差点没晕过去,心想您是不是喝多了,您手中的兵马不都是从人家哪里抢过来的吗?您能保证这些兵马出了事都听您的?您是真傻还是装傻? 等杨坚再度入席的时候,元胄听到后堂有铠甲的声音,立即前趋报告:“丞相府有事,您怎么还在这里?”说着用力挟持杨坚离开座位,抢出门去。 宇文招立即起身追赶,元胄把屋门倚住,不让他出去,估计杨坚已经走了赵王府的大门,元胄才赶上来。 宇文招后悔得直掐手指,直到把手指都掐出血都不觉得。对宇文招来说,这又有什么用呢?早干什么去了?但凡他刚才坚决一点,杨坚现在已经是一个死人了。这次鸿门宴无比精确地说明,宇文招先生,只适合当一个文人,而不是一个治家或一个阴谋家。 就这样,赵王宇文招策划的最后一次挽救北周王朝的计划,在元胄的破坏和宇文招的犹豫的完美合作之下,终于顺利地流产了。 从此,北周亲王再无机会和能力动摇杨坚的篡位行为,他们所能做的,只有引颈就戮了。 果然,在几天后就到来了。 赵王宇文招和越王宇文盛被诬谋反,连同他们的儿子们,一同被处极刑。 谋反,是历代朝廷清洗大臣的最有效罪名,所以也是使用率最高的罪名之一,从大一统的功臣李斯开始,直到1971年林庄公折戟沉沙,从未变过。 而身在漠北的千金公主,得了一个浑身腥臊的老公,但少了一个文武全才的老爸。一个如花少女,被这些臭男人合伙遗弃在了瀚海沙漠,这些臭男人中,有前太上皇宇文赟、丞相杨坚、突厥佗钵可汗,也包括她的父亲宇文招。 杨坚赏罚分明,处死赵王宇文招和滕王宇文逌之后,立即赏赐给元胄不计其数的金银珠宝,元胄从此跟杨坚跟得更紧。 杨坚成功肃反,暂时稳定住了内部,他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尉迟迥。 而这段时间,尉迟迥也没有闲着,不仅司马消难、王谦、尉迟勤成为了反叛大军的一员,南陈也趁火打劫,任命司马消难为总司令,准备分一杯羹。尉迟迥还把魔掌伸向了另一个国家。 目前的中国大地上,一共是三个国家,但谈不上鼎立,北方是北周统一了黄河流域,南方是陈朝偏安江左,在湖北江陵一带,还夹着一个小小的国家:后梁。 后梁是侯景之乱的副产品,是梁朝留给后代的一个小尾巴。梁武帝的孙子萧詧,在西魏八柱国之一的于谨以及宇文护和杨忠等庇护下,杀死梁元帝萧绎,建立后梁,但梁朝的主体,已经被陈霸先建立的陈朝取代了。 后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弹丸之地,只有江陵附近三百里土地,土地纵深决定了国家的安全,因此,冷兵器时代的小国不可能有安全感,翻翻世界历史,就知道曾经很安全的国家绝对都是超级大国,除了中国,还有罗马帝国、马其顿帝国、阿拉伯帝国、土耳其帝国等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后梁的皇帝也是名副其实的儿皇帝,面对于谨等人,萧詧不敢说一个不字,更何况面对宇文泰以及后来的北周皇帝们。 萧詧聪明,他知道局势如此,他无力改变,而且西魏(以及后来的北周)大军以保护的名义就驻屯在后梁,因此萧詧乖乖地当他的儿皇帝,一共当了八年,直到公元562年,萧詧终于不用再忍气吞声地受这窝囊气,因为他死了。 萧詧死后,儿子萧岿即位,成为后梁“皇帝”。 尉迟迥在成功策反了司马消难和王谦之后,也给萧岿来信了。 萧岿接到尉迟迥的来信,又喜又怕。喜的是,自己偏安一隅,从来没人把自己当根葱,如果以尉迟迥的身份、地位和实力,居然想拉拢自己,萧岿不由得脊梁就立起来了。 但喜完之后,他又开始怕,一个后梁,蕞尔小国,万一站错了队,那就不只是几千颗人头落地的问题了,连自己这个小小的后梁恐怕也保不住了。 思前想后,萧岿决定遵循多听少说的原则先看看。 他采取了两个措施,事实证明这两个措施都是必要的。 首先,他向大臣们们问计,大臣们的意见是一致的,都希望能够和尉迟迥结成一党,原因很简单,尉迟迥攻破长安,那是计日而待,时间早晚的问题。 之后,他派了中书舍人柳庄入周聘问。 柳庄在北周,受到了杨坚的热情接待,杨坚握着柳庄的手,深情地回忆起了自己之前在后梁期间的奋斗场景: 以前我任开府的时候,曾经在江陵工作过一段时间,受到过后梁皇帝的照顾和支持,印象非常深刻。如今,皇帝年龄小,时世艰难,我受先帝厚恩,辅佐幼主,愿与后梁皇帝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请您回去以后代为转达我的问候和心意。 柳庄回去复命,将杨坚的原话原原本本地讲了一遍,又说:“尉迟迥虽然久经战阵,但已经老迈无能,司马消难和王谦,才具庸劣,不足为虑。北周文武大臣,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已经都归顺了杨坚,以我看来,尉迟迥终将覆灭,将来的天下,必是杨坚的。不如我们保境安民,静观其变为是。” 柳庄的话说中了萧岿的心事,他当即决定,按柳庄的建议办,不发一兵一卒给尉迟迥,静观事态的发展。 尉迟迥没能争取到后梁的支持,但他并不在乎,小小后梁,不足挂齿,等我平定天下之后,再收拾你这个不识抬举的小附庸。 前线作战司令官中,好几个接受了尉迟迥的贿赂,现在军中情况十分紧张,士气低落,这些受贿的人包括:梁士彦、宇文忻和崔弘度。 杨坚听了差点晕过去,这些人全都是久经战阵的大将,一旦反叛,我杨坚真的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他立即找来老朋友郑译、李德林等商量对策,必要的时候,准备换人。 李德林不同意,说:“这些将领,全都世代簪缨,全出身于名门世族,彼此之间互不服气,之所以能够暂时聚拢到一起听你调遣,全是因为你代表皇帝发号施令。如果再派一批人去替他们,你能保证这些人比前一批人可靠?” 杨坚听了,哑口无言。 李德林接着说:“尉迟迥贿赂事情,查无实据,如果我们贸然派人接替,他们一定心里迟疑,说不定会有人因此逃走;就算不逃走,回来以后把他们投入大牢,严刑拷打,那在前线的韦孝宽他们肯定无法安心打仗:就不定哪天就轮到我了。” “临阵易将是兵家大忌,战国时田单恢复齐国就是利用了燕国临时将乐毅换下,而赵国长平之战更是因为糊涂的赵王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下了老将廉颇。” “以我之见,倒不如派一个能靠得住的、谋略过人的亲信到前方去,既能深入了解情况,也对那些有异志的人敲敲警钟。” 杨坚以手加额,叹道:“如果不是你的一番话,险些坏了大事。” 杨坚脑子里象过电影一样,闪现出好几个人选。 他先选定了崔仲方,崔仲方说:“我去是可以,但我老爹目前人在山东,是尉迟迥的势力范围,我怕我一去,尉迟迥会拿我爹出气,那就危险了。” 杨坚听明白了崔仲方的意思,决定让他继续以他的方式尽他的孝道。他把眼光投向了郑译。 郑译说:“我去是可以,但老娘尚在,我这一去,老娘便无人奉养。” 杨坚也听明白了,于是仍让郑译好好待在长安伺候他的老母,同时心里也问候了郑译的老母好几遍。 看到杨坚把目光转到他这里,刘昉赶紧说:“我去是可以,但从来没有上过阵,怕耽误了国家大事,那就不好了。” 杨坚也听明白了,就留刘昉仍在长安,继续他没上过阵的职业生涯。 没人愿意去,杨坚发愁了,我只是让你到阵前代表我去压住阵脚啊,又不是送你上西天。刚才他问的都是自己的心腹,心腹尚且如此,我还能指望谁呢? 这时,高颎站了出来,自告奋勇,要求派到前线。 杨坚大喜,心想,关键时刻,我的人都不顶用,看来,还是我老丈人有眼光啊!高颎是独孤信在时一手提拔起来的。 高颎接受命令,立即启程,连家都不回,只是派人回家和老娘说了一起——看看高颎,再看看郑译,人家高颎也有老娘啊!怪不得人家以后当宰相,你被晾到一边呢! 这次事件让杨坚深刻地认识了两个人,一个是高颎,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另一个是李德林,此人有谋略,无怪乎周武帝宇文邕一破邺城就派人看望他呢。 从此以后,李德林成为杨坚的智囊,对他言听计从。 每天前线送来的军事文件数百件,都由李德林亲自处理,李德林根据轻重缓急分层次处理,口述给不同的秘书,再由这些秘书写成书面文件,他签发后实施。李德林条理清晰,思路敏捷,处理复杂公务驾轻就熟,好似信手拈来,颇有庞士元诔阳县一日处理完三个月积压公务之风。 高颎到达前线军营,和韦孝宽一起巡视各营,激励士气,之后率军在沁水较宽、水流较缓处搭建浮桥,准备渡河。 尉迟惇并未着急进攻,只是从上游派下无数火船,用以烧毁浮桥。这一招说明尉迟惇不是一个酒囊饭袋,他的军事工程学学得不错,也懂得玩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