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偶遇 (第2/2页)
杨清道:“子敕先生那边清已谢过,夫人和诸葛娘子未曾得见就向诸葛丞相推荐于我,清怎敢不铭记于心呢?”
“丞相准备见你,你可知晓?”
“子敕先生已给清说过了。”
黄月英喝了口茶,觉察出这茶水与平常的大不相同,微感吃惊,心有猜测,不过此时不是关心这事的时候:“丞相他近几日事情很多,一时抽不开身,杨郎君莫要见怪。”
杨清表示理解:“丞相身负国家重担,清怎敢言怪?”
“我今日本来除了想正式结识杨郎君之外,就是想当面考校考校你。”黄月英道:“不过现在看来却是不必了。”
杨清对她们前来考校自己的意思已有猜测,对此他心中其实并无任何芥蒂,虽然他一直营造自己高人子弟的人设,但是他自家知道自家的事,可不能沉溺于高人人设出不来反而养就一副眼高于顶的脾气。只是诸葛夫人却说现在不用考校了,这倒令他颇为好奇:“这是为何?”
“杨郎君之才已不必多言。”这时诸葛果说道:“适才郎君处置那奸诈商人和南人兄妹争执一事,并无因商人是汉人就有所偏袒,而是据事实以待之,可见君之格局。”
“我家大人曾说过,蛮夷们虽是些不知王化之辈,但论其本身却是与我等汉人并无二致,只是圣人的教化尚未及于他们罢了。对那些残忍嗜杀的蛮夷自然要以雷霆手段对待,而对那些心慕王化的蛮夷却可平等待之,如此才能抚和蛮夷矣。”
杨清素知诸葛亮高明的民族政策,此时再从其至亲之人口中听得,还是不禁赞道:“诸葛丞相果然有包含宇宙、吞吐天地的胸怀,真乃国家之大幸也。况且南中之地虽然地处偏僻、蛮夷众多,但是地方广大、物产丰富,倘若他日丞相平定叛乱,能收服夷人之真心,则我大汉就能真正掌握这块地方充实国力以待后举。”
听得杨清此论,黄月英和诸葛果不禁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地想道此人倒是与自家夫君、自家大人谈论的平南之策几乎一致,果真眼界长远、谋略过人。
黄月英道:“君倒是与丞相想到一处去了。”
杨清心中偷偷笑了笑,那是当然,这就是你家夫君后来平定南中所采用的策略,能不一样?
诸葛亮历史上平定南中从结果来说可以称得上成功,虽然他撤军回成都之后南中还是偶尔有叛乱,但后面叛乱的规模和造成的后果跟这次相比却是远远不如。当然杨清从后世看来,诸葛亮在平叛战争之后采取的治理策略不能说尽善尽美,但是囿于时代和生产水平的局限,诸葛亮已经做得很好了,倒也不必苛求与他。不过杨清既然来到蜀汉,此次定要帮助诸葛亮更好地治理南中,充分挖掘南中的资源,实现南中和蜀中经济互通共补,更加发挥出国以富饶、以补军用的作用。
杨清收回这些思绪继续和黄月英、诸葛果交谈着,三人俱是才识过人之辈,交谈起来倒也有来有往。尤其待后来说到强军之道上,杨清提出欲强兵、必强器的主张更是赢得黄月英的赞同。诸葛亮夫妇本就擅长制作机物巧件,诸葛亮长于制作巧件是他天资聪颖,又兼认为这些物件有助于国事和兵事,因此十分支持。而诸葛夫人不仅在这上面天分极高,而且她还发自内心喜爱制作这些机巧物件,所以待杨清说到那些后世的制作思路时,她大受启发,高兴非常,谈兴更浓。
黄月英本不打算在杨清家吃饭,可是三人不知不觉已聊了两个时辰,杨清见到了饭时,热情地邀请他们在家用餐。他是一个人住哪备有这么多人的吃食,本欲让他们在家等待片刻,自己出去将吃食买回来。黄月英见状哪会在意这些,最后还是黄兴出去将饭食买回,惹得杨清一阵惭愧,连道失礼恕罪,并直言日后定要再找机会宴请二人。
吃完饭,黄月英还是问了问杨清所奉之茶为何与众不同,杨清一阵解释后,她也深表赞同,直言回去之后也要在家中效仿杨清的制茶、泡茶之法,让诸葛亮品尝品尝。
“那就一言为定,我们可就等着杨郎君的筵席了。”
院门外,杨清躬身行礼送别黄月英母女。马车启动后,他弗一起身,车上就传来诸葛果的玩笑话。
“诸葛娘子放心,清绝不食言。”杨清笑着回道,他本以为诸葛果是个清冷的性子,没想到这位小娘子临走时竟还露出了俏皮的一面,倒是有趣。
杨清摇头笑了笑,回到家中才小憩一会,就听得一阵敲门声,打开院门一看原来是木兰,问过之后才知道是夏侯月相邀。他抬头向天空看了看,见此时天色尚早,也不推辞跟着木兰往旁边主宅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