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长平之战,一切的开始 (第2/2页)
“没有为何不为何,寡人一定要灭了赵国。”
即便是一国之王,但是这话出自年纪十三岁的一个少年之口,王绾听了,还是异常惊讶。
也亏得是王绾,若是其他人,对于这么一件事,听了也就算过去了,不会多想。
可王绾对此事伤了心,再后来王绾隐隐约约从太后那里听到了一些事情,而后王绾才得出了结论。
原来大王在赵国邯郸饱受欺凌。
一开始,王绾也觉得很奇怪,瘦死的骆驼都比马大,何况当年还是他们秦国太子的孩子。
普天之下,最为强大的,莫过于秦。
大王既然是秦国公子,赵国人礼遇还来不及,如何会欺辱公子呢。
何况,当年先王回秦,也说,赵人对他甚是恭敬啊。
赵国应该对当时身为秦国太子之子的大王异常恭敬才是。
但是算算时间,王绾很快就想明白了缘由。
长平之战,是一切的开始。
时至今日,坐在马车上的王绾,还是把一切都归溯到长平之战。
如果没有长平之战,赵国不会投降,也不会和秦国有那一次议和。如果不议和两国也不会互相派遣质子。而不派质子,那么先王就不会被派去赵国。
若先王不去赵国,那么先王就不会遇到吕不韦,更不会有后来华阳夫人收先王为义子,而后被安国君立为世子的一系列事情。
显然,一切的开始,都是长平之战。
而且,当年先王若是没有去赵国,如今他对着的秦王,或许也就不是如今的这个大王。
而天下的局势,也另当别论。
长平之战,说到底,那是一场中国之地上从未有过的战争。
赵国四十万军队被坑杀,赵国有生力量几乎被全数消灭。因为那场战争,赵国一时间只剩下老弱妇孺。
赵人自然怨恨秦国。
王绾可以想象,邯郸城中,应该多数都是那些被坑杀将士们遗留下的孩子。
而大王,是秦国公子的后代,又因为先王提前溜回了秦国,独留大王和先王后母子在邯郸,也算得上是孤儿寡母了。
所以王绾不难理解,大王在邯郸居然会受人欺辱。
王绾理解了前因后果,深知劝说这个少年放下怨恨只会适得其反,决意反其道而行之,就用此事去激励大王,让大王专心听课。
王绾清了清嗓子,一脸认真的对着嬴政讲。
“大王若想要灭掉赵国,就得先好好读书习字骑马射箭,一样都不能马虎。”
嬴政听了,点点头。
再后来,王绾又给嬴政说起天下的形势。
嬴政听来听去,很是厌烦。
“昨天楚国打齐国,今天魏国打韩国,明天赵国打齐国。在寡人看来,乱世之所以为乱,就是因为中国之地有太多国家。如果天下只有一个国家。那么,乱世就会结束。天下也不会再有战争。”
王绾听了,自然大喜。
事实上,王绾想要实现的抱负,正是要辅佐有为之君,实现天下一统的格局。
相国吕不韦广召门生撰书,要将天下百家各种经国治事的思想编汇成书。
王绾从前就在这些门生之中,如今虽然是大王的师傅,但也还是参与那本书的撰写。
吕不韦和王绾都有个共识,那就是天下应该一统。
只不过,吕不韦想的是天下一统,这样便于他经商。
但是王绾想的是,结束乱世,实现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
而且吕不韦是相国不错,但是他忙着经商,写书,处理政务。只是很明显,吕不韦究其本质,就是个商人。
他对于发动战争没有兴趣。
虽然王绾是个读书人,但是他也知道,这要统一,就得通过战争来完成,不能单单靠集士人在后院内写一本书啊。
王绾听了这话,自然眼前一亮,他的抱负终于有了着落。
王绾当即赞许了嬴政的说辞。
(求波月票打赏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