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版权布局 (第2/2页)
简单来说,之前嘉盛名不见经传,知名度不高,虽然在打击盗版的态度上很得唱片公司的好感,但唱片公司的态度并没多重视。
最近通过盛大的投资案,嘉盛着实露了一把脸,加上之前业务方面的积累,大家总算不再把嘉盛当做盛大背后的一个“小弟”,而是一个拥有很强实力并且有前景的互联网公司。
并且真金白银拿到的几亿美金也让带来了“财大气粗”的印象,唱片公司知道你兜里有钱的时候态度总是更好的。
“嗯……不仅要和几家大的版权公司谈,咱们还得自己种田,成为版权的提供方,不能仅仅作为渠道方。”
陆道升边点头边点评道。
别以为作为版权方的大小公司都是孱弱的羔羊在互联网技术浪潮的冲击下艰难求生瑟瑟发抖,很有必要未雨绸缪提前防一手。
前世过了几年苦日子后,随着监管趋严正版化趋势无可逆转,各大音乐平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版权大战,为了独家音乐版权打得烽烟四起头破血流,最后监管部门不得不多次出手干预降温。
而版权方的公司们则是在音乐平台的厮杀过程中成为了最终的受益者,手里版权的价钱一天一个样,说躺着赚钱都嫌不够。
前世2011年,百度和全球三大唱片公司(环球音乐、华纳唱片、索尼音乐,可谓地球上最大的版权方)签署版权合作时,加起来掏了3000万。
2015年,虾米音乐购买台湾华研唱片这一家区域性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时,出价就高达2000千万。
到了2018年和虾米的合同到期,网易参与竞价,同样是这家公司的版权授权,原本2000万的版权费被炒到了5亿元,3年25倍,这资本收益率简直骇人听闻。
据统计,各大音乐平台的版权成本,自2013年到2019年,总体飙升了50多倍。
随着音乐平台之间的版权大战白热化,加上国内版权结构较国外更为分散,一度还会出现大量专门薅音乐平台公司羊毛的版权公司。
(注:国内版权集中在头部公司的比例仅为50%~60%,海外则是头部唱片公司掌握了接近90%以上的版权,国内的版权分散情况给了一些公司在特定情况下的套利空间)
在音乐平台大战烽烟四起战局未定之时,各大音乐平台为了争夺版权扩充军备,给出了保底加分成的支付模式来进行版权购买。
由于有保底的存在,一些版权公司开始以几千到几万块不等的价格四处收购音乐版权。
星散的音乐版权资源绝大多数都不是什么“能火”的抢手资源,留在音乐创作者手中根本没有变现的可能,绝大多数人在面对版权公司收购时也乐于出售(至少还能变现一点)。
也因此,这些四处出击的版权公司能以低廉的成本快速扩充自身曲库规模,然后转手卖给“冤大头”音乐平台,一年拿到百万授权费轻松,远超成本投入。
最终这些不走大道的“薅羊毛”版权公司过上几年好日子后也逐渐衰微,但陆道升可没有纵容他们薅嘉盛羊毛的“善心”。
既然零散版权会造成较高的成本支出,而且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流量,除了堆高曲库规模的数字看着好看点,那么避免做冤大头的同时,嘉盛也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在版权供给端布局,自己来做版权供给商。
一方面提前部署大量收购零散的版权,一方面自建造血能力,让自身成为具备优质版权生产能力的上游。
实际上,前世反应过来的各大音乐平台早晚都会进行自身造血的尝试,只不过起步较晚,陆道升重生之前起色不算太大罢了。
想到造血,陆道升又问了一句:“晓雯姐,你韩国那边JYP的事情推进的怎么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