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免费小说x95mf.com

字:
关灯 护眼
九五免费小说 > 李鸿章传:守困与突围 >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李鸿章传:守困与突围!

★日本议和后入阁办事★巡察河工

★两广总督

自同治元年(1**2)以迄光绪二十七年(1901),凡四十年间,李鸿章无一日不在要津。其可称为闲散时代者,则乙未三月至丙申三月间凡一年,戊戌八月至庚子八月间凡两年而已。戊己庚之间,鸿章奉命治河,旋授商务大臣总督两广,在他人则为最优之差,面按之李鸿章一生历史,不得不谓为投闲也。其闲之又闲者,为乙丙之间入阁办事,及戊戌八月至十一月退出总理衙门,无可论述。至其治河治粤,固亦有异于常人者焉,附论及之,亦作史者之责任也。

中国黄河,号称难治。数千年政论家,皆以之为一大问题,使非以西人治勿士失必河(今译密西西比河)之法治之,则决不可以断其害而收其利。当戊戌八月以后,李鸿章方无可位置,于是政府以此役任之。此亦可为河防史上添一段小小公案也。今录其奏议所用比国工程师卢法尔勘河情形原稿如下。

一、雒口至盐窝沿河情形

河身 黄河自河南龙门口改道以来,水性趋下,由北而东,奔流山东,入大清河,遂取道入海。其始东奔西突,人力难施,至两年以后,河流已定,方筑堤岸。河流曲折,其堤岸亦因之而曲折。迨河流变迁,堤岸不能俱随之变迁,临水远近不等,然堤岸全无保护,任水漂刷。现在小水河面,约宽九十丈至一百五十丈,河底则深浅不一,有河面宽处,水深仅四五尺,不便行船者,有河面忽窄,水深至三丈者。河流朝夕改道,旋左旋右,临流之岸,即为冲刷,带至流缓之处,又淤为滩。官民则任水所为,向无善策,惟于险处救急,决处补苴。而沿河常见岸土,于四五足高处,塌陷入水,际此隆冬,水小流缓,尚且如此,化冻之后,大汛之时,水大流急,更当如何?下游低岸如此,上游土山一带,不问可知。无怪黄河泥沙之多,为五大洲群流之最也。大汛时堤内沙滩,全为漫淹,因河底浅深不一,河身亦俯仰不一,故流水速率,处处不同。且下游之地极平,每里高低,不逾五寸,河流甚缓。容水之地,日益以隘,淤垫日高,年复一年,险上加险。职此之故,堤外之地,较堤内之滩,有低一尺者,有低至七八尺者。监工路过杨史道口时,曾将河面测量,计水面宽百三十八丈,河底最深二丈三尺,流水速率一秒钟约四尺。按此推算,每秒钟过水之数,约五万七千四百五十六立方尺,容水面积约一万三千六百八十方尺。又在盐窝上游测量,计此处水面仅宽一百零

二丈,河底最深一丈二尺,容水面积约九千一百八十方尺。斯时杨史道口尚未合笼,太溜半归决口,不走盐窝,理合声明。至盛涨时,过水数目,言人人殊。按照两处地方文武官员所指示水志,计杨史道口容水面积应系三万六千一百八十方尺,盐窝容水面积应在二万四千四百八十方尺。因大水速率,无从探询,致过水之数,不能复计。然不知进水之数,断难定河面宽窄堤岸远近之数也。计自雒口至盐窝约三百七十里。

民埝 滨河之堤,谓之民埝,系民所修,官所守,为现时东水最要之堤也。民埝距水,远近不等,有即在水滨者,有离水至三四里者,当时修造,任意为之,并无定理,甚至其弯曲有令人不可解者。其高低厚薄,亦各处互异,有高于现时水面九尺者,有高至一丈五尺者,高逾沙滩五尺至八尺不等,高逾堤外之地亦九尺至一丈五尺不等,其堤顶有宽二丈四尺者,有宽三丈六尺者,新筑之埝则较厚。忽高忽低,忽厚忽薄,其收坡亦斜直不同,良可异也。看守民埝,朱甚周密,为水挖刷之处颇多,并无随时修理,积年累月,不至于决陷者几希。民埝皆以极松淤土为之,并无焦泥,入地不深。即有焦泥,不难挑取。埝顶可行大车、坐车、手车,轨道甚深,过路处或堤坡而上下,或截堤而低之。堤上筑盖民居,并不加宽培厚,凡此皆最易损堤者。查泰西各国堤工坡上种青草,不惮讲求,不惜钜费,盖草根最能护堤也。此处之堤,都不种草,一二处偶尔有草,为民芟除净尽,甚至连根拔起。据云系取以烧锅,或喂牲口。殊不知无草则堤难保,堤难保则水患不旋踵矣。愚民不思,其属可嗤。耙草之器,最能损堤,应悬厉禁,不准行用,此亦保堤之一道。盖草既拔去,堤复耙松,大风一起,堤土飞扬,堤顶遂逐渐而低,堤身亦逐渐而薄,此器为害,不亦大哉?沿河之堤,有种柳已成荫者,有初栽仅盈尺者。柳根最能固堤,应于沿河堤岸一律遍栽,设法保护,不准攀折。并行种藤,更为坚实,柳条藤条,俱可编埽,筑堤较秸料坚固远甚,且可随处就近取材,毋须更出资采买,一举两得,莫妙于此,何惮而不

为之耶?

大堤 大堤系公家所修,距民埝甚远,而远近处处不周,且多弯曲,殊不可解。现在此

堤虽有如无,大不可恃。堤上居民鳞次栉比,全成村落,即取堤土以筑其居,致堤残缺不全。且过路之处,切与地平,竟成大口。堤上坡上,亦多种麦,颇能损堤。盛涨时民埝尚决,大堤未有不溃者也。该堤宽处,其顶尚有三丈六尺,高一丈二尺至一丈六尺不等,然完整者绝少。闻杨史道口水决民埝竟能走溜入小清河,淹溺村落,贻害居民者,良以大堤旧口未修,使水有隙可乘耳。询诸河官,何以大堤之口不堵?据答百姓不愿,今若修大堤,则千余村之居民,必环起而攻等语。可见修大堤非特无益,且不洽舆情也。大堤之外,居民甚多,有数百十户成村者,有四五家自立门户者,或筑围堤自护,或建高阜而居,大抵皆预作防水之计。村外周围之地,颇属膏腴,居民即以之耕耘,以供饮啄。此外尚有斜堤拦坝,皆以保此村田者也,然残废亦与大堤同。若民埝出险,不足恃也。

险工 沿河一带,险工最多。凡顶冲之处,或已决之处,皆有工程。其工程磨盘埽居,多以秸料覆土,层垒为之,形如磨盘,或紧贴于岸,或接连于堤,其形势纷歧不一,即高低厚薄,亦每埽不同,每埽错落参差,绝不相连,中仍走水,以使三面受敌,不知何意。鄙见数埽应一气呵成,不存罅隙,既省料工,更形坚固。且料埽入水,削如壁立,不作斜坡,适足以当冲,不能使水滑过,似非得法。至秸料亦非经久之物,因其中有心,质如灯草,最能吸水,使料易于腐烂,料烂则与沙土同,毫无劲力矣。监工曾见旧埽数处,虽形势相连,而根基已坏,一经盛涨,必即漂流,民埝定为所累。或云秸料为本地土产,用广价廉,舍此别无他料。诚能如监工前篇所言,多种藤柳,数年之后,便可足用,更毋须以巨万金钱造此不经久之事。或又云料埽原以挑水,一两年后,水已收道,料埽虽烂,亦复何虑。监工殊不谓然。若不改弦更张,恐抢险不过

养疽耳。为今之计,虽无他料可用,其埽工应先行改式。傍岸者使之连成一片,作斜坡入水,以导其流,并须多用木椿,牵连于岸,以坚固麻绳系之。其护埽所抛之石,亦宜加粗加多,位置得法,方可御冲刷之力。监工曾见有以石块排于埽上者,镇压秸料,不使为风吹去,抑何可笑。此外尚有石堤,如北镇一带,尚称稳固,亦盐窝石堤,则已根底全虚,所未即坍圮者,赖尚有石灰粘凑,然亦不能久矣。

二、盐窝至海口尾闾情形

黄河尾闾 已由盐窝改道三次,首次向东北由铁门关入海,两次向东由韩家垣入海,三次庙东南由丝网口入海。今谨将三处情形次第言之,尚有新挑引河一条,亦并论及。

铁门关海口 此系大清河尾闾。黄河改道山东以来,由此入海,历三十余年,至韩家垣决口,舍东北而向正东。今铁门关一道,前半已淤垫甚高,河身成为平地,莫可辨识,左右两堤,尽成村落。铁门关以下,堤已尽矣,一派黄沙,地极瘠苦。约距铁门关下游八里,河形复见有水直通于海,河边之地,虽系沙滩,而沙下不深,便有混土。河中之木,平时深约二尺,大潮可涨至三四尺,可至萧神庙,若东北风大作,可增至五六尺不等。由三沟子起有船只可以出海,往来烟台。此次因河冻地潮,不能出海察勘,仅至三沟子以下十里,满地苇草,大潮所经,遂返辔不复前进。据土人言,往下八里,已见寻常潮汐,再往下十二里,便为海滨。海口有拦门沙,潮退时,仅深二尺。此沙共长宽若干,未曾复勘,揣度必不甚小。计自盐窝至铁门关,海口约一百一十里。

韩家垣海口 自韩家垣决口,黄河尾闾,取道于此,垂八九年,近复改道东南。韩家垣一带,已无黄河踪迹,惟自新萧神庙以下,距海约六十里之遥,复见河形,中亦有水,系最低之地,积水不消。闻距海约

十一里,此河分为两溜,状如燕尾,然亦不深。海口亦有拦门沙,潮退时,直塞口门,不容河水泻出。此拦门沙露出水面,宽约二里。查韩家垣一道,并未筑堤。计自盐窝至韩家垣海口,约一百里。

新挑引河 此河系于韩家垣决口之后,特于口门之下,挑挖一道,以便引水至萧神庙旧槽入海。然当时深仅四五尺,宽仅三丈,现在尚无此数。弯曲甚多,此河计长四十里,若取直共有二十五里,大约系循原有水道挑挖节省工费之故。河底以萧神庙韩家垣两处,挖深三尺,便有泥土,亦有泥土竟见于地面者。周围各村,均有井,深一丈一尺,即可见水,泥在水中,不甚深也。铁门关附近,有烧瓦器之窑,该处土质,概可想见。

丝网口海口 现在黄河之由此口入海,漫散地上,并无河道。小水时分为多,溜底均不深,中有沙滩,正溜水底,深仅三四尺,有一两处最深,亦不过一丈。将近海口,则只有一尺四五寸,此处水面甚宽,约有三

百丈之多。闻海口并无拦门沙,想系流缓溜浅,其沙已于地上停淤,无可再送入海也。查北岭子决口之时,尚有上游三处,同时开口,故丝网口水流不猛,北岭子门之树,至今犹竖水中,古庙一座,亦巍然独立,是其明验。若谓辛庄等处,房合漂流,则系土屋不坚之故,非水力汹涌有以致之也。北岸于北岭子以下,并未设堤,惟以铁门关南堤为北岸,以护村落而已。南岸则由盐窝起新行接筑,一堤距水约远二里,计自盐窝至丝网口海口约九十里。

三、酌量应办治河事宜

治河如治病,必须先察其原。欲察其原,必须先按脉理,方知其病原之所在,然后施药,不特厥疾可疗,而且永无后患。若但按疮敷药,不问其毒发于何处,非良医之所为也。黄河在山东为患,而病原不在于山东。若只就山东治黄河,何异于按疮敷药?虽可一时止痛,而不久旧疾复作矣,盖其毒未消,其病根未拔也。夫水性犹人,初本善也,若不导之、教之,性乃迁矣。天之生水,原以养人,何尝以害人?乃人不知其性,不防其迁,遂使肆为暴虐,生民昏垫,国帑虚糜,终无底止。推原其故,良因治水仅就一隅,不筹全局。今若一误再误,恐徒劳无功耳。欲求一劳永逸、宜先就委窃原。由山东视黄河,黄河只在山东。由中国视黄河,则黄河尚有不在山东者,安知山东黄河之患,非从他处黄河而来?故就中国治黄河,黄河可治。若就山东治黄河,黄河恐终难治。请详言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