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人族百姓的智慧 (第2/2页)
有的是蛊在兽死,有的是蛊死兽在。
看样子这东西只能给人族使用,估计是某种特殊的共生关系。
花费不少时间后,他终于将所有内容全部看了一遍。
除了上面的“诗词音律”与“外丹术”以外,还有些不错的半成品。
像是“外骨骼装甲”、“摧城连弩”、“百炼铁”等等,都让他眼前一亮。
关键不在于这些想法最终能否成型,而是这些人既然已经研究出了部分成果,有了半成品,说明投稿者都是有天赋的。
哪怕此次不能成功,以后加入工部也会有所成就。
所以无论最后结果如何,秦昭都不会感到失望。
而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人上交了一种异术——“敛息术”。
这个功法自然是有用的,但让他在意的是投稿者的名字——秦无忧。
此人正是“凌烟阁”的阁主,也就是过去紫所在的那个刺客组织。
其实对秦无忧这个人,秦昭并没什么憎恶之情。毕竟除了给他送来一个鬼谷出身的人才以外,也没做其他的事。
现在对方既然主动递交了这份异术功法,明显是有投诚的意思,日后一并处理了便可。
全部搞定以后,秦昭叫来侍卫,将标注好的名单交给她,让其直接送到户部去。
总共有二十三个特批的创意,接下来剩余名额等着最后统计投票就可以了。
至于“问道榜”那边,他没有过问。诸子百家各有优劣,也都有自己的门生学徒,他自己没想过去做裁判。
若是想干预,甚至一言而决,那么一开始就没必要设立这个所谓的“问道榜”了。
除了两榜之事以外,其他方面的改革政策也还在继续推进。
农业方面,低配版仙粟现在也已经有了成果,开始向市场中投放。
不过因为大多数农民比较谨慎,秦昭这边又没有进行强迫种植的原因,初期推广效果不是特别好。
对于普通自耕农的慎重态度,他其实完全可以理解。粟种需要花钱买,而且价格不便宜。
农民们自身也没有相关种植经验——这些粟种一看就不同凡响,不宜种植,万一最后收成不好,赔了怎么办?
这些下中农们,全家都指着一块田地生存,谁敢轻易去赌。
秦昭对此也不着急,他直接安排皇商负责这件事。
只要能成功种植出来,后续收益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需要先有人去尝试。
不过除了皇商以外,最积极的反而是一些土地较多的地主们。
他们生活无忧,能承担部分风险。觉得这东西既然是工部研究出来的,那必然不会差,试一下也无妨。
还能向官府卖个面子,何乐而不为?
但无论如何,仙粟的推广,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期间需要人族子民们慢慢去习惯,并发现其中好处。
在此之前,是个漫长的试错期。
事实上,这只不过是治国的一个缩影。一切的政策展开,都需要时间,一旦急躁了,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正因如此,秦昭并未使用威逼或者利诱的手段去盲目推行,而是给子民们充裕的接受时间。
等到了以后,随着生产力提升,粮食产量跨越式提升以后,可以开始以打工代替种植。
这其实也是将来小农经济的一种转型方向。
不过现在想这些还为时尚早,需要一步步来。
相比低配版仙粟,报刊的发行倒是非常顺利。老百姓也很快接受了这种新兴事物。
这个时代,人们并没有太多娱乐活动。
逛青楼,那得是达官显贵才有机会。
勾栏听曲,或者茶馆看戏,也得是有些积蓄的小富之家才能去体验。
而占据人口总数最多的自耕农们,自己日子都过的紧巴巴的,自然没钱也没时间去做这些事。
平日里的娱乐活动,也就是邻居坐在一起闲聊两句,或者打打石牌,其他就没有了。
报刊的出现,相当于给这些普通人贫瘠的精神荒漠中降下一场甘霖,瞬间便风靡开来。
即便以前不认字的,有了和字典一样的《识字》一书,他们也能通过查询了解报刊上的所有文字信息。
可以说,报刊所带来的影响力远超秦昭想象。
“农事”与“工事”以外,商业上他也并未放下。
不过这方面的改革,却只与少数人有关了,甚至许多人都没有察觉到此事的发生。
那便是组建“商盟”。
以皇商为首,聚拢了大量民间商人,互通有无,增加物资的流动性。
同时,一定程度上支持民间商人自主创业。以“商盟”取代大商人集团化的经营方式,来防止垄断出现。
而商盟的核心竞争力便是“地脉轨道车”。当然,非商盟成员也可以使用轨道车,但是费用会更高一些。
其实,有了轨道车之后,秦昭就等于拿捏住了主动权。
都不需要使用政治或军事手段,就已经让皇商拥有了绝对的竞争力,并且轻易取得核心领导权。
另外,各地的公立学堂,也开始像他一开始承诺的那样,在各个州县建立起来。
这些学堂名为“县学”,以后能通过选拔进来读书的人便可称之为“童生”了。
建造学堂的过程远比很多人想象中容易得多。
钱财,大夏不缺。工匠,同样不缺。
而最难的师资,对如今的大夏来说,同样不算什么难事。
在以前,有才能的人要么一门心思想当官,当不上官就觉得是自己才学不够,继续在家钻研之事。
连自己读书的时间都嫌不够,自然没心思再去教书育人。
除了个别那些确实无心当官,又极富智慧的大学者以外,除非实在缺钱到日子难以为继,否则很少有读书人会选择去当老师的。
但现在情况却又有不同。
首先,这些学府是公立学堂,并非私塾。在这里面当老师,那是受到官方认可的,不是那种野狐禅。
其次,当老师是一种养望的途径。尤其是自从曾经东海郡韩归人一系的法家弟子陆续进入朝堂之后,很多读书人都发现了另一条路。
有了知识,有了人望。桃李满天下,弟子们有许多都功成名就了。你再去为官,皇帝会不要你吗?
还是以韩归人为例。以他当时的名望,即便没有什么真才实学,若是想要做官,出将为相那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当老师,对于文人“立道”绝对大有帮助!
经过这些时日里在“天下学宫”中求学,基本所有文人都理解了秦昭曾经说的那些话的含义。
所谓“立道”,绝非一门心思死读书便能成就。想要突破前人窠臼,自成一道,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才有机会。
这个实践过程,可以是为官,可以是游学,可以是自悟,也可以选择教书。方法并不局限,单纯看个人的选择与天赋高低。
不过以秦昭自己的感觉,对普通文人来说,最佳途径是为官,其次便是当老师。没错,他认为当老师的效果胜过游学,也胜过去寻找大学者求教。
向高人请教,自然有帮助。但问题是人家的道路未必能与你相合,若是你自己资质不足,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甚至很可能被误导。
而当老师则不同,初学者的很多言论也许并不高深,但却有不少是具有启发性的。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也能从中获益。
不要以为很多人没有智慧,他们只是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学习罢了。
也正因如此,未经局限的思维,反而更容易突破前人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