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广告公司 (第2/2页)
梁希自然熟读过这本名著,歪着脑袋想了几秒钟,问:“不会是那个叫布依松的裁缝吧?”
傅松冲她竖了个大拇指:“就是他。布依松在现实世界里给巴尔扎克做过很多衣服,却从不收钱。巴尔扎克为了感谢他,就把他的真实姓名、住址写进小说里。许多读者读了《人间喜剧》后,慕名来到布依松的裁缝店,店里生意因此十分红火。”
“还有,凡尔纳在《环游地球80天》里,把主人公乘坐的交通工具有意安排成某真实海运公司的轮船,凡尔纳因此拿到了一笔广告费,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性植入广告。看过大力水手吗?没看过?这是一部卡通片,是由一家生产罐头菠菜的公司赞助拍摄的……。”
梁希兴趣盎然道:“你这些到底是从哪听来的?我一个中文系的都不知道。”
傅松当然不会告诉她这是上辈子在网上看到的,只好岔开话题道:“咋了?你对这玩意儿感兴趣?”
梁希点点头道:“新事物嘛,想多了解一下。我虽然是文学专业的,但我们跟新闻专业的都在一起上课,感觉你说的这些跟传播学挺接近的。”
傅松上下打量着她,突然笑道:“你要是真有兴趣,不如开家广告公司,以后咱家的广告都交给你来做,咋样?”
成立广告公司是傅松灵光一现的想法,但却不是头脑一热冲动下的产物。
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商业一直处于“厂商为王”的时代,市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
在商品匮乏的年代,市场的瓶颈不是销售,而是生产,通过整合资源打造一款可用可生产的产品,就算是成功了90%。
也就是说,在80年代,生产或者说工厂是一切商业活动的起点,其他的商业流程都是围绕这一关键节点而建设,商业的本质是“生产什么卖什么”,而不是顾客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这种情况下销售就变得极为简单,有什么就卖什么,而且还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90年代,尤其是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经济体制改
革进一步深化,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使得生产上的瓶颈基本解决,对生产商而言各种同质化竞争越来越多地涌现,“厂商为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因此,从90年代开始,中国的商业进入到了销售驱动的时代,拓展渠道和扩大需求成为扩大经营的主要手段,整个商业流程也是以销售为关键节点而围绕建设。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营销为王的年代,宣传和广告无疑是一大利器,最为典型的就是贯穿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央视标王之争,每一年都会造就一个销售神话,从而让无数的厂家对央视标王趋之若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