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豆腐 (第2/2页)
妙灯道长将李侍卫给唤住了,对薛蘅说道:“上次贫道与乡君说的在三国中加入《素女经》和《黄帝内经》一事,乡君还记得吗?不若让这位侍卫一道通知回去。”
薛蘅挥挥手让李侍卫继续去送丹药,说道:“此事我已经通知回去了,不过还没遇见合适的情节呢!”
“最近三国演到哪儿了?”妙灯道长好奇的问到,她是个资深的三国迷,她写的剧评还得过最高赞呢!
“今日演的是周瑜打黄盖……”薛蘅将这一段剧情绘声绘色的说给了妙灯道长听。
妙灯道长听后感慨颇多,恨不得现在就写下了一篇剧评,“老将军挨打,真是太不容易了。”
薛蘅靠在的墙上,随意的与妙灯道长闲聊,“愿打的人更不易!扮演一个坏人需要更多的勇气。”
“说的不错,今晚也上演新戏吗?”妙灯道长继续戳着药丸。
“自然,逢五一整日便是新戏。道长想去看戏吗?”
“趁着最近几日空闲有时间,下山去逛逛。”
“你下山去了,谁让无上道道长给我传度?”
“心急喝不了热稀饭,你就在这道观待着,无上道道长还会赶你不成?”妙灯道长将捻好的药丸都装进了瓷瓶。
“她是不会赶我走,可我娘得催我回去呢!”薛蘅来了道观已经有几日了,江夏郡主迟早会催她回去。
妙灯道长虽然无儿无女,但平日见多了众生相,便给薛蘅出着主意。
“那你回去便是,郡主不愿意你出家还不是担心你出家之后没人管束,跑去四海八荒了。
你就穿着一身道袍好好待在家中,隔三差五来个道观三五天,先让郡主慢慢适应你的变化,你出家之事才会顺利许多。”
“此法能行?”薛蘅看着妙灯道长。
妙灯道长点点头,这不仅是让江夏郡主慢慢适应,也是希望薛蘅能想清楚出家之事,在妙灯道长眼中出家是很严肃的事情。
因为头脑发热冲动做出出家决定的人她也见过不少,这样的人在日后往往都会败坏女冠的名声。
……
薛蘅到了府里,并没有急着去给江夏郡主和薛丞相请安,而是穿着一身道袍去到厨房中,让厨娘泡了一大盆豆子。
待到做晚膳的时候,薛蘅再次来到厨房,让几个力气大的婆子将泡过的豆子磨成了生豆浆。
几个人婆子轮着磨效率很快,一大盆豆子没有用多长的时间便成浆了。
婆子们抹着额头上的汗珠:“乡君,已经将豆子全都磨成浆了,下一步需要做些什么?”
薛蘅拿着勺子检查了一下:“将豆渣滤出,然后将生豆浆放到灶上的锅里去。”
虽然不明白薛蘅这是在做什么,她也不是第一次来厨房折腾了,最后还做出了班戟之类的甜食,所以厨娘们对薛蘅的每一个吩咐都十分精心的完成,她们也想知道薛蘅又要做什么美食。
灶台上燃着大火,豆浆倒进了锅里,过了大概一炷香的时辰,锅里的豆浆便开始汹涌的翻滚,散发出了浓浓的豆香味。
薛蘅再次拿着勺子在锅里划了划,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将煮过的豆浆分成两份。”
其中一份微微的冷却了一会,薛蘅便让厨娘拿来了白醋,将白醋里兑入了冷水,然后亲自将白醋倒入豆浆里。
在进行这个过程中,璎珞拿着大铁勺一直在锅里搅拌,目的便是等着锅里的豆浆出现絮状沉淀物并且与水分离。
薛蘅瞧着差不多了,便吩咐厨娘将豆花分成两份,分别放在屉布里包裹,一起放进了可以漏水的小竹筐中,最后在上面压上重物。
在压制豆腐的时候,压制的时间越长豆腐就越老,吃起来豆腐的香味也就越重。
因着已经到了做晚膳的时辰,其中一竹筐在压制了不到半刻钟,薛蘅吩咐婆子揭开了纱布,这便是嫩豆腐。
薛蘅拿着牙箸夹了一块很嫩,切制的过程中若是力气大一点或是刀钝一点便会破碎。
“这是嫩豆腐,你们切制的过程中要细心一点,一半煮在今晚的鱼头汤中,剩下的就留给你们研究研究,看看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些吃法来。”
厨娘们纷纷欣喜,如今的物资稀少,能够上桌面的食物不多。
虽着薛家财大气粗,但毕竟薛家不是开酒楼的,不会出银子让他们研究新菜式,每日只能绞尽脑汁的换着口味做菜。
这次不仅能让他们研究新菜式,还给了他们新食材。
日后总算是能够在为数不多的菜肴里,增添心的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