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平叛 (第2/2页)
尤其江南的百姓,前些年,经历了不少乱子,自对此有很深的感悟。
将心比心,北方遭受反贼作乱,或是被逼无奈,走上作乱者,只要从动机上了解他们的行为,即可由内部进行瓦解。
父皇的命令,是我部在九月初的时候,必须往北进军,开始对北方一些地区的平叛。
在这一段时间,大家都还有充分的准备时间。
而孤想在这段时间内,于江南考试院,进行一场关于平叛之事的讨论,以充分倾听江南百姓,包括士子、黔首、官吏等各方面的建议意见,以对接下来的平叛,有足够的顾忌。
克明和玄龄,汝二人的工作重点,自即日起,也转到这里。
务必要在大军出征前,对此做好总结与规划!”
平叛与作战,不都是官府和将领进行商议决定吗?
太子殿下于今日,这是玩的哪一出?
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感觉有些奇怪,但想到太子这两年在江南,为百姓们做的一切,恍惚间,又觉得能够理解。
思考到,太子这些年,每每做事,看似秉持了当今天子的“荒唐”,但在荒唐背后,是超前的思维,更有利于数年后的布局。房玄龄和杜如晦,即捏着鼻子认了下来,开始进行布置。
接下来几日内。
尤其在江都太守的配合下,江都之于本地,开始对太子即将平叛,进行了热火朝天的讨论。
更多人的表现了不舍。
皇太子杨昭在江南这些年,做的好事非常的多,如果不是他在这里镇场子,只怕江南这等鱼米之乡,又会闯进来不少的贪官污吏,来剥削普通的黔首百姓。
某种方面讲,太子就是江南普通人的福星。很多人甚至担心,皇太子一走,相关的政令会不会发生改变。
就在八月二十二,江南考试院当众展开对平叛之事的讨论。
还别说,因是第一次见到这等事情,前来围观的人还不少。
今次主持者,正是数月前,夏试排名第二的王商。
王商拒绝了在郡府为椽吏,而是主动加入到了杨昭的幕僚团队,这段时间一直跟着杜如晦做事。
其人胆大心细,很有能耐,今次这不,正好被杜如晦派来,单独处理此事。
王商也没弄明白太子殿下这么做的目的,究竟为何,但并不妨碍,他一心一意的努力的做好此事。
为了让前来围观的百姓,都能倾听或是表达对太子殿下接下来的平叛之事的叙述。
王商特意让官吏清理了很大的地盘,便是连学生的课业也给暂停了一日。
等到早饭结束,平叛之事的聚众商议即将开始之际,王商忽然发现一个熟悉的人影出现在了一侧。
太子!
太子殿下亲自来了!
跟随于太子殿下一畔的,可有不少太子殿下的幕僚。
王商心里一紧,正待过去见礼。他看到上司杜如晦的手势,即知太子今日,也是想低调的旁听,顿时停下了脚步。
清了清嗓子,他即宣布第一场辩论开始。
第一场辩论的主题,即是太子若是平叛,该用多少兵力最为合适。
这次辩论的双方,乃是自行组队的。因在江南府院的学生,每月都会有这般的活动,所以也是轻车熟路。
看着这些年轻的脸庞,许多人都认真倾听起来。
但看一个长着马脸的士子率先站起,阐述起了他的想法。
“太子兴大义之师,诛杀叛军,在我看来,三万人足矣!”
“此言差也,太子身边猛将谋士众多,两万人足够!”
这等议题,都是江南府院的士子们自行退出的,便是如王商也只是做个见证。
杨昭于一侧,却是听得津津有味。
双方将兵力,约定为二万到三万,其实都猜错了。在他给部下的兵力安排中,只需要拿出一万的精锐之师。
一万人,方便调动。且只是平定内部之乱,又不是与人战场上的大作战,不需要兵力太多,更多的在于能打败叛军,人数并非重点。何况他还有程咬金这个后手,瓦岗寨这两年发展的快,胆子也越来越大。若是再大下去,那就是彻底的要被剿灭。
现在趁着对方攻击东郡郡府,尚未将危机进一步扩大,至少没有直面大隋中央朝廷,处于可拯救的范围内。今次北上,正好边打边接盘。尤其程咬金密信中的一些名字,有不少让杨昭眼熟,其中多是未来的名将范畴。
而四周的百姓们,在听到太子又要兴数万之兵后,无不议论纷纷。这么整下去,在江南之地,不知道会征集多少民夫。
反正每次打仗,都少不了普通人出钱出力。
普通人的想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安定的过日子。
若是连安定的日子都没了,那还有什么奢望?
杨昭两侧,杜如晦和房玄龄等人,见状,尤其听到旁侧百姓的议论,若有所思,他们隐约明白,太子殿下,为何在大庭广众之下,堂而皇之的让人商讨起平叛之事。
这简直是一箭多雕!
首日的当做辩论,完全以兵员人数为主,随即讨论了民夫,粮草,等诸多方面。即是让普通百姓,也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到了第二日,就是讨论当下叛军有多少处。
好家伙,江都的百姓一听才知道。
江南之地,岁月静好,就是各家各户的汉子,被北伐征集了不少,许多人永远的留在了北漠。但大隋的其他地方,远远不如江南,叛乱频发,百姓过的更苦更累。
人们无不再感叹一声,还是江南好,还是有太子在才好!
随即,双方对太子应该平叛的先后顺序做了辩论,各持观点,细数叛军之恶,直接听得百姓们,憎恶不已。
与此同时,江都的市井之地,不少与各处叛军有交集的游侠儿,也迅速将江南府院辩论之内容,送到了北地多伙叛军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