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免费小说x95mf.com

字:
关灯 护眼
九五免费小说 > 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九十八章 废除科举

第九十八章 废除科举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重生之宋武大帝!

第九十八章 废除科举

战争时期属特别时期,大权在握,好多事情可以从权处理,再者战争能够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人们都去关注战争的输赢去了,只要打赢了,无论你做过什么,他们都会认可,都认为你是对的。

有一条关于改革的历史规律,那就是任何一位改革家要想推行改革,必须要和守旧势力进行一场殊死搏斗。人们都有一种习惯,那就是习惯于旧有的生活方式,很难一下子接受新的生活,无论你的改革主张是多么正确,可以说主张越正确,遇到的阻力越大,这是造成好多改革家总是为他同时人所不齿的原因,而历史却恰恰相反,认可他们的行为。

对于那些既得利益者来说,他们更是不能容忍改革,那会损害他们的利益,这点在历史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商鞅变法就连秦国的太子,后来的秦惠文王也来反对。当秦惠文王看到商鞅改革带来的巨大好处时,他又积极维护起来,并没有因为商鞅割了他老师的鼻子而废除“商君之法”。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李隽才决定趁这段时间对南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李隽相信等到战争不再吸引人的时候,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内政上来时,那时他们方才现一切都已经改变了,他们已经适应了改革,他们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就不会有对改革的抵触,只有对改革的认可。

现在,李隽不得不对改革阻力重新审视了,因为他遇到了空前的压力。到现在为止,李隽对南宋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进展也还顺利,阻力虽有却没有这么巨大。唯有他对教育的改革却遇到了出乎想象的阻力,这阻力不是来自于其他,而是来自于儒生们的反对。

儒家自从汉武帝独尊之后,一家独大,儒生们更是自以为是,以为读了点“圣贤之言”就了不起了,就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了,以为自己就才堪经国了,历来是不把其他学派、学说放在眼里。对于别的声音往往扣上一顶异端邪说,邪辟之言之类的大帽子,行打压之实。

李隽推行全民教育,触动了儒家的神经中枢,照这样下去,儒家不再统治人们的思想,不能再束缚人们的头脑,他们的好处也就没有了。李隽开办新学的圣旨一下,在儒生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名儒”立即给李隽上书,疾言“新学之害,害无穷也!此邪辟之说,虚妄之言,不能经国,不利民,不聚财,当禁而止之。”

李隽一天不知道要收到多少类似的上书,堆在他的案头上足足有三尺之厚。李隽估算了一下,要是他每本都读的话,没有十天半月的功夫根本就不可能做到,李隽现在是个国事缠身的大忙人,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哪里还有心思去理睬他们。

收到第一道上书时,李隽还有兴趣浏览了一下。到后来,上书越来越多,李隽理都懒得理,把上书往案头一放,道:“看他们有多少,等他们不说了用尺来量量,看有多厚。”以李隽想来,只要过一段时间,“时间会医治一切伤痛”这一真理就会生作用,他们就不会再闹了。历来算于遗策的李隽这次却失算了,儒生们闹得是越来越厉害了,原先只是上书疾言一通,也还罢了,可以当作愤激之言。现在倒好,居然叩阙,三百多儒生跪在皇宫外的广场上,要求面圣陈意,请求李隽废除新学,还儒家正统之位。

历朝历代对书生是没有办法,这些人是打不得,关不得,更杀不得。要是一个不好,给历史让上一笔,就会留下污点。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最好的例子,留下千载骂名,是以历代君王对儒生们是小心翼翼,能不得罪最好不要惹。

李隽深知其中的厉害,拍拍额头,嘀咕一句道:“真是吃了饭没事做,尽添乱。”重重一下拍在儒书们的上书上,一抹冷笑出现在嘴角,道:“我就去会会你们,要是给你们就把新学给废了,我就不叫李隽。”大步走出御书房。

广场上直挺挺地跪了三百多儒生,跪在最前面的儒生叫贺书仁,个头不小,足有七尺,要是用儒这自吹的笔调来描写他的长相的话,应该是“身长七尺,昂藏一丈夫,头戴儒冠,身着儒服,儒雅不凡”。

贺仁书手里托着一封联名上书,这联名上书号称万人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至少是一万儒生签过名的,可以想象得到上书李隽要求废除新学他们是何等的热心。

这些书生也真够厉害的,跪了三天三夜居然没有倒下,更难得的是他们还滴水未进,李隽派人送来的饭菜动都没有动,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是以绝食的办法来向李隽施压。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吃,而是吃多了的话,要上茅厕,就不一定再跪得下来。

都知道吃多了,喝多了,拉撒问题也就频率高了,会给他们的行动带来负面影响。那些自称绝食的人并不是绝欲,而是不得不为。

段干木带着几个侍卫走了过来,对儒生们道:“皇上有旨,着儒生们到集英殿相见。”话一说完,转身说走,理都不理他们。

李隽终于露面了,对于贺书仁他们来说,算得上是天大的喜事,忙站了起来,跟着段干木去了。不少儒生跪的时间太长了,腿脚麻木,站立不稳,摔倒不少,闹了不少笑话。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李隽对文天祥这些大臣是礼节周全,很是和气,对这些儒生却没有什么好感,坐在椅子上看着贺书仁他们,脸上没有一点表情,好象跪得脸有菜色的贺书仁他们根本就不存在似的。

贺书仁他们向李隽行礼,跪下道:“草民参见皇上,万万岁,万万岁。”按照他们的想法,李隽应该是要他们平身,赐座,好言安抚一通,再给点吃给点喝。儒生料事十算九不中,这次也不例外,根本就不知道李隽的打算,还一个劲往好的方面想,可能是得了妄想症的缘故。

李隽根本就没有要他们平身的意思,过了好半天才道:“把头抬起来。”

看来平身赐座这些事没有希望了,贺书仁心里咯噔一下,依言抬起头来,不安地看着李隽。李隽缓缓开口道:“你们疾言上书,痛陈新学之害,陈述儒学主张,也不是没有道理。儒学在华夏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华夏的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不少历史名臣都是儒家出身。朝庭现在处在战争时期,与蒙古人这仗打得是很艰苦,这种劳民伤财之事,谁也不愿意看到,朕决定接纳你们的主张,与蒙古人休战讲和。”

休战讲和一说是儒生们上书中提到过的事,他们认为只要废除新学,大兴儒学,仁义大施,纲纪得张,蛮夷不战而退,就可以休战讲和。李隽提到这事,他们真以为李隽采纳他们的建议了,无不是大喜,山呼万岁。

李隽不动声色,接着道:“要讲和嘛,总得要一个人去大都走一遭。你们都是饱读诗书的鸿儒,博学多才,淹贯古今,朕想过了,就从你们当中挑选一批人去大都走上一遭,成功了裂土封王,失败了就不要回来了。”

裂土封王,可是重赏中的重赏,儒生们因跪地时间过长而失去了光彩的眼睛一下子又亮起来了,跃跃欲试。可是,李隽接下来的话一下子把他们的积极性打消了,李隽说的是:“朕的要求是蒙古人退回长城以北去,把华夏的土地全部归还给朝庭,向朝庭称臣。朕的要求不过份吧?你们谁去?”

李隽一点不过份,长城本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现在处在蒙古人的控制中,气煞多少志士,拿回长征,是多少仁人志士的心愿,李隽这话是百分百在理,谁也无法反驳。

只要神经不是有问题,都想得到李隽提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谁也不敢接这差事。李隽看着贺书仁,道:“贺先生可有意去大都走一遭?先说清楚,朝庭没时间等,给你两个月时间,你能不能完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