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羊毛制衣 (第2/2页)
在这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能拥有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简直是太过奢侈的事!刘松深知百姓的不易,现银结算,绝不拖欠。再加上刘松在整个大同向来有着极好的口碑,很多城里的人,甚至卫所的那些农民兵,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渴望,偷偷地跑来做毛衣。
消息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很多来自陕西、河南和河北的无地贫苦农民,听闻这个消息,犹如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纷纷不顾一切地赶到大同。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眼中满是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一路上风餐露宿,只为能抓住这难得的机遇。
很多府衙也是乐得其成。毕竟流民走了,当地没人闹事,他们的日子也能过得安稳些。沿途的官府也算是纷纷亮起绿灯,对这些流民的迁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时间,河北、河南、山西的农民暴动都突然少了很多。官府的人很默契地都不提这些人都去了大同,仿佛那些苦难的流民从未存在过一般。整个朝廷上下顿时一片歌舞升平,仿佛流寇就此消失了,真是天大的讽刺。那些官员们在朝堂上粉饰太平,对民间的疾苦视而不见,只沉醉在虚假的繁荣之中,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而那些真正挣扎在生死边缘的百姓,却只能在这乱世中寻求一丝生存的希望。
大量的流民如潮水般涌入大同,这对于当地的治安和粮食等方面无疑产生了不小的压力。街头巷尾人头攒动,喧闹声此起彼伏,治安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同时,粮食的储备急剧减少,供应问题日益凸显。
不过,幸好有了范家等其他商贾的慷慨相助。他们利用自己广泛的商业网络,从湖广调来了大量的粮食。然而,由于运输力量的不足,粮食的运输一度陷入困境。经过刘松的深思熟虑和果断同意,甚至将第二、三、四营都派遣出去,协助商户进行粮食的运输工作。
在解决粮食危机的同时,刘松还积极与范家和其他几家商户展开合作,偷偷在新平堡和蒙古人进行羊毛的交易。为了确保交易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刘松安排了一千精锐的队伍驻守新平堡。
他还大力推动新平堡的扩建工程,不仅加高了城墙的厚度与高度,使其更加坚固巍峨,而且还精心安排了大量的火炮和充足的粮食等物资。如今的新平堡固若金汤,哪怕是面对几万鞑子的来犯,都很难被轻易攻破。
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范家居然接到了蒙古人多达一万件的毛衣订单!这一消息传来,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众人心中激起了千层浪。蒙古人居然愿意用珍贵的战马来换取毛衣!
刘松得知此事后,先是微微一愣,随后也是会心一笑。他心中暗自思忖:这不是妥妥的经济殖民吗!自己仅仅进行了一番加工,就能赚到近乎五倍的利润。如此巨大的利润空间,简直超乎想象。
想到这里,刘松的眼神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他在心中谋划着:看来,有机会一定要找蒙古人好好谈谈了。或许可以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获取更多的利益。同时,也能借此机会,加强与蒙古人的联系,利用蒙古人牵制后金,减少后金野猪皮对大明百姓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