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皇权相权,宣传人才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明末风云之天启大帝!
中旨是皇帝按照自己的意愿,未经过朝廷文官系统正常程序流转签发,直接交付有关机构执行的非正式文件。朝廷文官系统不认可中旨的法律效力。
圣旨是朝廷正式下达的诏书,是经过皇帝与朝廷共同认可的,具备法律效力的文件。每一份圣旨,都必须经过朝廷的备案,并且有内阁的附署,才具备法律效力。
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有些圣旨还有另一个防伪绝招,圣旨的绢布上印满了祥云图案,而且所有的圣旨开头的第一个字,必须写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
明朝圣旨只用汉文书写,满清圣旨则用汉文和满文合璧书写。
圣旨上的汉文书法大多是端庄的小楷,字体气度雍容,圆润飘逸,布局奇正相参,跌宕有致,字迹笔画突兀,犹如浮雕一般,历经沧桑而风采不减。
奉天成运皇帝,诏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运之道的皇帝下诏书说”。钦此就是皇家专用名词,就是到这里结束的意思。
真实的皇帝圣旨并没有奉天成运,皇帝诏曰和钦此的这些套话。这些是传达圣旨的人在宣读圣旨时增加的。
一般圣旨分两种,圣旨开头是昭曰,是由皇帝口述旁人代写的;而开头为制曰,则是由皇帝亲手所写的。
中旨代表皇权,圣旨代表相权。
中国古代政治的框架主要由皇权和代表官僚的相权两方面构成,二者相互依靠,相互牵制。皇权和相权的关系一直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
宰相的权力可以架空皇权,六部的上报、请奏必然要通过宰相,宰相要先于皇帝处理六部上报的大小事宜。时间一长,皇帝与六部之间不能直接沟通,皇权被架空,皇帝就可能成为宰相的傀儡。
明朝时期,朱元璋担心中央集权会被过度分散,废除存在了千年之久的宰相制度。并逐步形成了一个行使宰相职责的机构内阁。从宰相制度的被废到内阁的设立,从中便可窥见明朝的皇权与相权之争。
内阁的形成和发展对明朝政局影响很大,对明朝政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阁的主要作用是辅佐皇帝处理大量的政务,相当于秘书职责,设立内阁首辅相当于将首辅的地位提高。内阁首辅虽不是宰相之名,但行使的是宰相的职责。
内阁同皇权的关系紧密,但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但这种制约不是对等的或是在同一层面的,其主要地、更多地表现在皇权对内阁的制约上。内阁的发展不得不依赖于皇帝,受控于皇帝。
内阁是皇权的左膀右臂,是皇权施行政策的举牌人,是加强皇权集中专制的强硬政治工具。内阁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和产物,是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下,皇权胜利并巩固的结果。
明朝270多年的历史,凭借内阁制度的存在,保证朝廷政务系统正常运转;利用特务机构的运行,有效掌控朝局;发挥言官系统的监察作用,进行权力制衡。权力始终都在皇帝手里,没有大臣敢造反。
明代后期司礼监与内阁的制衡关系形成,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各项制度已臻于完善,即使皇帝不亲政,整个决策机构依然能够正常运作。
万历皇帝因此可以30年不上朝,权力没有被架空,朝政依然正常运转,还能够撑到崇祯时期。只不过基层政权已经被文官集团把持。
因夺情留用周永春,朝野吵得沸沸扬扬,朱由校在《中华时报》上面发表了《论丁忧》,建议修改丁忧制度,参考武官丁忧制度,不解除官职,给假100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