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古文解析: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深度解析皇帝内经!
一、《皇帝内经》原古文
素问第28章 通评虚实论
古文: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歧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帝曰:虚实何如。歧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馀藏皆如此。帝曰:何谓重实。歧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歧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馀,何如。歧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馀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帝曰:经虚络满何如。歧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帝曰:治此者奈何。歧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帝曰:何谓重虚。歧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帝曰:何以治之。歧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歧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歧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帝曰:其形尽满何如。歧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歧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帝曰:肠澼便血何如。歧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歧伯曰:脉沈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歧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歧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藏期之。帝曰:癫疾何如。歧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歧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帝曰:消瘅(dān)虚实何如。歧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府,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痈筋緛,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跖跛,寒风湿之病也。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二、 对古文通评虚实论深度解析
用周易哲学深度解析《黄帝内经·素问第 28 章通评虚实论》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素问第 28 章通评虚实论蕴含着深刻的医学智慧。而以周易哲学的视角来深度解析这一章节,更能揭示其中的玄妙之处。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基本的概念,它体现了宇宙万物的对立与统一。在通评虚实论中,邪气盛与精气夺的对立,正如同阴阳的对立关系。邪气盛则实,代表着阳的过盛;精气夺则虚,象征着阴的不足。这种虚实的对立,反映了人体健康与疾病状态的动态变化,也体现了宇宙间阴阳消长的规律。
“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这里体现了周易哲学中的对应关系。肺在五行中属金,与气相关联;而足在人体中处于下方,与阴相对应。气的不足导致肺虚,气的逆乱则引起足寒,这反映了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也符合周易中事物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原理。
“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重实的状态就如同周易中的“亢龙有悔”。当热邪过盛,气热脉满时,人体处于一种极端的状态,失去了平衡。这种状态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调整和纠正,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经络俱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经络的虚实与脉象的变化相互呼应,体现了周易哲学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俱实或俱虚都会影响到脉象的表现。而寸脉和尺脉的变化,又反映了人体上、下部的气血状态,体现了整体的平衡与协调。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经虚络满”等情况,也可以用周易哲学中的变化和转化来理解。络气与经气的不平衡,如同阴阳的失衡,需要通过适当的治疗来恢复平衡。这种平衡的恢复,既是对人体健康的维护,也是对宇宙间阴阳和谐的追求。
“重虚”的状态,如“脉气上虚尺虚”,则如同周易中“否极泰来”的时刻。此时人体处于极度虚弱的状态,但也蕴含着转机。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就有可能使人体逐渐恢复健康,实现从虚到实的转化。
“寒气暴上,脉满而实”“脉实满,手足寒,头热”等情况,体现了周易哲学中变化的不确定性。寒气暴上时,脉象可能出现实的表现,但这种实的状态并不一定稳定,可能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手足寒与头热的对比,也反映了人体内部阴阳的不平衡和变化的复杂性。
对于“其形尽满”“乳子而病热”“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等情况的描述,同样可以从周易哲学中找到相应的解释。人体的形态、症状以及脉象的变化,都是相互关联的,反映了人体内部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而这种平衡的维持或打破,决定了病情的发展和预后。
“肠澼便血”“肠澼下白沫”“肠澼下脓血”等病症的表现,以及脉象的相应变化,也体现了周易哲学中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不同的病症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和脉象特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治疗。
“癫疾”“消瘅”等疾病的虚实变化,也反映了周易哲学中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虚与实的转化,病情的好转或恶化,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准确把握疾病的本质和变化规律,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形度骨度脉度筋度”的认知,也是基于周易哲学中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通过对人体形态、骨骼、脉象和筋脉等方面的测量和分析,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人体的状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