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战争武器的进步 (第2/2页)
“子弹消耗太大,得想办法。”苏星云对研发负责人说。
负责人挠头:“是啊,领主,机枪猛但子弹贵。您看,咱们能不能优化下设计,省点子弹?”
苏星云点头:“当然得优化,但不能影响性能。你们得琢磨琢磨,找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领地里的加特林在他们的努力下不断改进,虽然还没达到后世哒哒哒冒蓝火的水平,但在这个时代已经足够强大。
相对机枪的心痛研发,火炮的研发则是半无奈半欣喜的场面。
他一直梦寐以求的大杀器就是迫击炮配上开花弹,为了搞懂这个技术,他下足了功夫。其实,步兵迫击炮说白了就是一种前膛炮。把炮弹从调好角度的炮管口塞进去,炮弹一落下去撞到炮管底部,就会触发撞针点燃尾部的火药,把弹头推出去。等弹头落地的时候,和惯性配重物连在一起的撞针因为惯性突然停住,原本和弹体相连的部分就在惯性作用下从弹体里脱落,然后继续往下撞,引爆雷汞,接着炸药就炸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当其冲的就是炮钢问题。在原来的时空,薄壁步兵迫击炮的炮管采用的是顶级炮钢。21世纪的迫击炮射程能达到7500米。然而,苏星云现在根本无法生产这种级别的炮钢。铬的提炼量极少,更不用说加入其他几种元素进行金属加工了。苏星云虽然将大规模炼钢技术提前到了十九世纪末的水平,但材料科学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他和他的几个实验室在短短几年内是无法赶上的。
为了提升炮管的精度,钢厂工人采用了被套技术,即用一个红热的金属管套在炮管外,待外部金属管冷却后,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紧密箍住内层炮管,从而施加预应力。
尽管描述简单,但此过程要求极高精度,确保两金属管紧密结合。目前,仅有一号钢铁厂具备执行此操作的能力。当然,作为替代方案,也可采用钢条缠绕紧箍炮管。
总体而言,最终的迫击炮产品并非轻便之物,需借助马车进行机动。其射程勉强达到1200米。尽管如此,苏星云对此结果仍表示满意,毕竟已成功获得了开花弹。
尽管当前射程的迫击炮已足以压制这个世界的任何军队,但苏星云仍未放弃对直击火炮的研究。
他清楚自己的一式火炮与原时空一战时期的火炮存在几大差异:首先是开花弹,这一点他完全达不到技术水平,放弃了;其次是后膛设计,有了后膛枪的参考,这个技术实现了。这款样品的炮闸结构与原时空历史上的阿姆斯特朗后膛炮颇为相似,但苏星云并未抄袭,完全是军工厂技术人员自主创新的成果。然而,该后膛炮存在卡壳问题,且重量惊人,尽管口径一再减小,但炮闸重量仍无法降低,若再减小口径,加工将成难题。这款后膛炮重达3吨,更适合用作舰炮,但目前海上尚无值得动用后膛炮对付的敌人,火箭弹已足够应对。
因此,目前的陆军火炮基本保持原样,但由于采用了钢铁铸造,无需像过去那样每发射三炮就得暂停一会儿。使用钢铁铸造的一式火炮可以实现每五分钟发射一发的射速,并在连续射击过程中利用水进行冷却,直至膛线磨平。
随着钢炮的出现,以往的火炮瞬间沦为劣质产品。不仅如此,火炮弹药也开始发生变革,榴霰弹应运而生。这种弹药结合了实心弹的射程优势与霰弹对软目标的高杀伤力,在这个尚未出现战壕和铁丝网的时代,其威力甚至超过了机枪。
榴霰弹是一种特殊的弹药,其结构是在一个筒状容器底部装填少量炸药,其余空间则填满铁制弹丸。当火炮发射这个铁筒时,延时引信会在半空中点燃筒底的炸药。爆炸产生的力量将筒内的铁弹丸喷射出去,在目标区域形成一阵密集的金属雨。由于筒状容器相对于普通霰弹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小,因此在延时引信点燃之前,筒内的铁弹丸能够保持较高的初速度,从而增强了霰弹的投射能力和射程。
苏星云过去一直依赖炮口喷焰来点燃延时引线,但这种方法并不可靠,导致许多弹药以实心弹的形式坠地,因此霰弹并未装备。然而,在研究迫击炮触地引线时,苏星云灵光一闪。他意识到可以将惯性撞针倒装,使得火炮发射时惯性撞针能点燃筒内的延时引线,从而摒弃了炮焰点火的不确定性。同时,军工技师们提出了一种新技术,即使用弹簧撑开惯性撞针作为保险机制。
苏星云和军事主官们正在观察炮兵对新式弹种的实验。在三公里外,一片片木靶子被铁弹击穿,众人对这种超远程步兵杀手的效果表示满意。朱自筹认为,有了这种榴霰弹,实心弹就可以被淘汰了,因为仅凭榴霰弹就能对敌人造成以往十倍的打击效果。苏星云不禁感慨,炮兵真的是战争之神。
这时,何峰认为只有班组散兵线战法才能克制这种火炮的轰击,并与之配合。因为在这种火炮的火力下,敌方无法保持严密密集的队形,而以往的排枪战术也因此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何峰的话引发了关于榴霰弹出现所带来的战术变革的一系列激烈讨论和争辩。
苏星云意识到,在当前的战争环境下,机枪和迫击炮的优势尚未显现,它们在堑壕战中的作用最为显着。然而,面对没有工业化国家的领地对手,堑壕战难以展开。在这种情况下,迫击炮和机枪的杀伤力和射程都远不及他所称的“战争之神”——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