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获得念力与基因锁再度开启 (第2/2页)
在练习的最后阶段,苏星云用超感仔细观察真气的运行。然而,当真气运行到脑部时,超感突然变得模糊起来。这种感觉就像是人可以确定自己的意识在头部,可以确认自己意识的前方和后方,但是在意识的前方、后方、左边、右边、上面、下面之间的那个意识所在的那个空间位置,自己是无法具体感应到的。换句话说,眼睛可以看到一定距离外的物体,但无法看见眼睛晶状体内的东西。苏星云的真气运行到脑部时,超感就失去了对真气的准确感知。
就在这时,真气突然出现了些许震荡,不慎震破了脑中的一根血管。苏星云心想,这下可好,人造脑溢血都出来了,这大概算是练功走火入魔了吧。他试图用太阳之力进行修复,但在修复过程中却不小心触碰到了其他血管。这大脑实在是精密得可怕
。苏星云的意识开始变得模糊,这种情况让他感到十分荒谬。难道自己就这样因为走火入魔而挂掉了吗?随着脑部血液的不断增多,苏星云一直在与眩晕感作斗争。他真的不想在刚刚明确道心,又燃起更大欲望的时候死去,死亡实在是太过残酷。
就在这时,张无忌已经完成了修炼,带着刚刚将好感度提升到九十的妹子,推开了石门离开。隔壁的苏星云已经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过了半个小时,明教光明顶上传来了一阵阵明教的经文:“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这是明教信徒在为自己超度。
然而,这股临死前的祷告却引发了变故。一股强大的信仰之力冲入了圣火令中,原本被压制的圣火令中的火焰力量在得到这股信仰之力后开始反扑。同时,六股精神力量从六枚圣火令中释放出来,反噬苏星云。原本苏星云已经奄奄一息,但在这股意图反噬灵魂的力量作用下,他进入了一个奇妙的精神世界。
苏星云感觉到自己被六团烈火焚烧,这些烈火一边焚烧一边用魔音劝说他信仰明教。一个大慈大悲的神像出现在苏星云的意识面前,“罪人,信我,才能过苦海。”但来自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理智青年苏星云,又怎会被这种鬼话所迷惑呢?
这股变化成神像的力量似乎被彻底激怒了,一股更为强大的力量向苏星云席卷而来。苏星云的意识体开始出现裂痕,一种濒临消失的感觉笼罩了他。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苏星云怀揣着巨大的恐惧,却奇迹般地冷静了下来。他告诉自己,既然面临消失的命运,那么无论如何也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逻辑。
就在苏星云准备迎接这致命一击时,他的脑海中突然涌现出一段记忆:“愚昧和虚伪的黑暗,依然笼罩着这个世界!我发誓,从今天开始,我将为真理而斗争!我将不信教、不妄想、不迷茫,我将戳破一切剥削者的虚伪面具,尽忠职守,至死方休!我是文明和科学的播种机,我是民主与进步的宣讲员。我是驱逐迷信的火炬,我是铲除愚昧的镰刀,我是砸碎枷锁的铁锤。”
这段话虽然充满了激情,但并非全然错误。苏星云突然领悟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原本汹涌而来的虔诚信仰之力虽然强大,但在他破碎的意识中却显得漏洞百出。在强烈的求生意志驱动下,苏星云破碎的意识再次凝聚成一个坚实的符文,顽强地抵抗着这股精神力量的冲击。
就在这时,苏星云的意识仿佛穿越了一个巨大的空间,他重新感受到了冷热以及身体与四周环境的触感。他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立刻调动意识范围内可以调集的太阳之力,向识海空间内的圣火令涌去。
在苏星云意识组成的符文以及暗能量和太阳之力明能量的双重打击下,圣火令中的火焰能量瞬间崩溃,仿佛被熄灭一般,彻底消散无踪。明亮金黄的太阳之力迅速充满圣火令,此时明教信徒们心头似乎突然失去了某种依托,感到一阵空虚,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隐约觉得也许明教的末日即将来临,这种想法在他们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
苏星云成功解决了圣火令的问题后,将注意力重新转回了自己的身体。然而,他很快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劲。他的意识竟然处于腹部的位置。原来,在苏星云的灵魂与圣火令中的精神力量激烈争斗时,意外激活了腹部大量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通常负责储存动作记忆和提高反应能力。在这场精神较量中,苏星云的灵魂竟从淤血的头部转移到了腹部。
在这次濒临死亡的挣扎中,苏星云意外地解开了一小部分基因。他发现,腹部的神经元集合体竟然可以成为他除大脑之外的另一个灵魂容器。这次意外使得苏星云的识海空间扩大到了一个边长为55米的立方体,而他的超感范围也扩展到了惊人的600米。
接下来,意识在腹部的苏星云因为消除了意识盲区,对大脑的状况有了更为清晰的掌握。在超感的帮助下,他利用精细的太阳之力操作,迅速修复了大脑这个精细的灵魂容器,并将淤血快速排出。随后,苏星云将意识移回了大脑。虽然刚刚淤血的大脑还有些晕眩,但已经没有大碍。
然而,苏星云很快发现了一些异常。他发现在乾坤大挪移最后心法中的一个穴道竟然被打通了。一种奇妙的感觉随即出现在他的脑部。苏星云试着转动意识,发现十米外的一团灰尘竟然轻飘飘地按照他的想法悬浮起来,左飘飘右飘飘。这时,“念力”这个词突然浮现在苏星云的心头。他自言自语道:“这下可真是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