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把曼妮开到万国建筑群! (第2/2页)
此时的商业,既没有电商和网商的冲击,也没有面对国外零售商的高强度冲击。
此时做生意,只要能把工厂做起来,基本上就是躺着赚钱。
消费者在这个时间点,即便拿着钞票,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东西可以选择。
要知道,96年的魔都,除了陈庆宇之外,连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大型商超都没有,其他城市的状况还用奢望吗?
只要有超市开业,无论模式多么老套,都能瞬间火爆。
也正因此,沃尔码和家乐辐的固定体系,开一个城市,火爆一个城市,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
没有人看透这个本质,只以为是外资光环在发光发热,所以只要是和外资竞争,所有人都会下意识感到害怕,甚至不敢面对。
而等到国内商业成熟,民众终于反应过来的时候,家乐辐和沃尔码已经躺在这个体系上,赚了20年的钱。
就算他们最终狼狈离去,但赚了这20年的钱怎么算?
零售行业没有技术壁垒,也没有什么科技工业。
在工业或者科技领域被人赚钱,心里总能找到一些理由安慰,但是在零售行业被人赚了钱,还不尊重,陈庆宇怎么想都怎么憋屈!
而且,家乐辐和沃尔码的败退,也并没有营销号说的那么狼狈。
要知道,只要是外资的就是好的,这个观念经过一代人的深入,甚至已经在某些群体心理形成了固定思维。
哪怕这两个品牌已经无利可图,但只要拿到这个招牌的代理,依旧有人愿意花大价钱购买。
最终的结果……沃尔码和家乐辐虽然退役出国内,但直到临走前还在赚钱。
家乐辐和沃尔码会扩张,他就不会扩张门店吗?
想打击这两家品牌,就必须在他们发展之初,就狠狠的打碎他们身上的外资光环。
陈庆宇想让民众们看清一个事实,外资光环根本没有什么魔力,不过就是先发优势,攻击落后市场罢了。
只要搞懂他们的商业模型逻辑,打压他们简直易如反掌。
这个目标太过远大,陈庆宇不打算一步到位,也没能力一步到位。
先从自己的团队开始,先从身边的徐兴华和魏成峰开始。
“老板,万国建筑城那边,大部分都是历史建筑,只允许派给银行或者一些国营特殊企业使用,但我之前就问过街道处,他们并没有把话说死。
万国建筑群毕竟除了历史作用外,还是一些商业建筑,不能只当做名片来使用,他们也想树立一批魔都的品牌典型,既维持了建筑的活性,也能证明魔都的商业活力。”
徐兴华听到此处,声音忽然小了些。
“老板,之前那个老会长来参观时,我偷听到一个消息。”
“万国建筑城那边,的确有几个地方想对外招租,面积肯定没这边大,但如果能成片拿下,至少也有七八千平。
咱们预留下一半的资金,其余的资金可以都投入进去,万国建筑群再贵,也不可能比步行街贵十倍吧?”
徐兴华越说,越是神才飞扬。
他回国内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嘲讽他,说国内没什么好发展的,但实际状况却是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