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当下不乱 (第2/2页)
等收拾停当,按理来说,两人就该就此分手。但刘十二姐,看样子也并不着急,于是李芗泉便不解了:“十二姐,你怎的一人?不用回家吗?”
刘十二姐已渐渐的习惯了李芗泉的这一称呼,他这一问,触到了她的伤心处,表情复杂起来,也打开了话匣子,开始讲述她的经历:“官人听奴家细细道来,德佑四年,鞑子攻入泸州。。。。。。”
“鞑子”二字刘十二姐的话里蹦出来后,李芗泉紧盯了她的脸,当然,这张脸生得离“颇有几分姿色”还有段距离。皮肤略带菜色,显然是长期的营养不良造成的,又带点灰暗,也许是常年累积下的风霜,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淡淡的痕迹,一双眼睛更是让人唏嘘不己,满是经历悲痛后的沧桑和无奈,仿佛早已习惯了苦难,完全没有这个年龄的应有的灵性与活力。
就这张脸,属于那种丢在人群中冒个泡就不见了的容貌。
当然,李芗泉不是关心这个,而是她讲的“鞑子”,引起了他全部的注意力,他从脑海里反复回忆,宋朝人口中的鞑子是指什么人,记忆中让宋朝很为吃力民族的只有契丹、女真与蒙古人,什么安南之类,都不值得一提。
李芗泉似随意的问了一句:“鞑子是辽人、金人还是蒙古人?”
这倒要怪李芗泉对历史不甚了解,宋朝对外所称的鞑子,其实专指后来的蒙古人,称呼来源于融入蒙古的鞑靼人,而那时,大多数国家都将蒙古人称之为鞑靼人。
刘十二姐出生于乡里,对国家间的大事哪里知晓,也分不出来什么辽金蒙古,他的这个问题让刘十二姐十分费解:“回官人,鞑子就是鞑子!”
李芗泉未再追问,他似乎已经找到答案,如果这里是四川,那么能攻入四川的鞑子,非蒙古铁骑莫属,这点历史他还是知道的,尤其记得蒙哥大汗还毙命于钓鱼城下。
“哎呀,坏了!”李芗泉猛然想起,昨日清晨遇到了骑兵,莫非就是蒙古人?而且自己还射杀了他们中的一员,这岂不是结结实实的招惹上了?
十二姐见李芗泉如此模样,心生纳闷,便道:“大官人,可有要紧事?”
李芗泉悠悠回过神,假装找东西来掩饰:“忘记带东西了,不碍事不碍事。你继续说说,关于大宋与鞑子的事。”
。。。。。。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地处全国最富庶的华夏南方,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战事,政治上也相对稳定,再加上不堪金国压榨的北方百姓南迁,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技术,从而使南宋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个朝代无论国家还是民众都非常富裕,经济、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据说国家到处开办官学而不收取费用,就是朝廷为了让臣民的子弟在读书时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也正因为人民生活的富足,因此农民起义的事件相比其它朝代还是比较少的。
可以说,南宋的经济已经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而恰恰是这样的一个年代,人民对朝廷的认可感也非常之高,蒙古人南犯,无数手无寸铁的宋民奋不顾身的投入到抗元的斗争当中。
南宋是一个基本没有内患的国家,但她也有先天的不足,偏安江南一隅,失去了北方的产马区,军队以步兵为主,当她遇到强大到变态的蒙古铁骑,哪怕科技再发达、技术再先进,在冷兵器时代,都无法逾越这条鸿沟,这不得不说是南宋的悲哀。
“你知晓钓鱼城吗?”李芗泉试探着问。
刘十二姐眼神茫然,她缓缓的摇了摇头。
就这样,两人一问一答。絮絮叨叨的讲了一个上午,李芗泉渐渐的听了个大概,原来眼前这位看似30实际只有22岁的年轻寡妇,竟然有过那么多经历,让李芗泉不由得陷入沉思。。。。。。
想当初,夫死父母亡小儿毙,都没能打倒这位坚强的刘十二姐,反而坚持下来,是什么样的意志让她不屈?反观自己,不就是换了一个环境嘛,不应该灰心丧气,而是接受当下的事实,去面对未来。
李芗泉默默的念叨着:“既过不恋,未来不赢,当下不乱。”
是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时间都要明白的事理,不要回忆过去,也不能寄希望于未来,要关注的,就是现在,就是当下,当下要有清醒的头脑,去处理现在的事情。
想到这里,李芗泉对着刘十二姐深深一躬,既是对她的坚强表示认可与赞赏,也对她将自己从低谷泥潭中拔出来表示谢意,只不过,他这番冷不丁的动作让刘十二姐又是方寸大乱。
李芗泉见状,苦笑着无奈的呵呵一声。当他问到刘十二姐住在哪里时,对方却不愿细说,于是两人一时无话,此处按下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