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近乡情怯 (第2/2页)
也就是说,这样的山形,是立体的,纵深很长的,方圆范围很广的。
时月已有好几年没有这么近地细细端详过这座大山了。
甑山,你好吗?别来无恙否?
秦时月对它,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
小时候,它让他高山仰止,浮想联翩,充满了神奇的吸引力。
他老是伏在二楼的窗洞里,对着高及天际的大山痴想:那山里面住着什么?除了豺狼虎豹,还有没有神仙老道?那山背后呢,又有些什么?
成人后,秦时月每次清明回乡祭祖,远远地见到它,就会肃然起敬,心潮澎湃。
秦时月在“寿萱亭”畔勒住了缰绳,让马在沟中饮水,自己进了亭,欣赏石柱上的对联:
小坐息肩跋涉暂忘行旅苦,长亭纵目溪山好作画图看。
胡不遄归倚门有母,似曾相识倾盖而谈。
且自宽怀闻道人生原寄旅,何妨歇脚须知世路更崎岖。
看题跋,原来是庙下人汪某为庆祝母亲80寿辰而建,不禁颔首而赞。
他在溜光干净的石板上坐下来,仿佛看到了一幅画面:
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身上穿着崭新的蓝布粗衣,脚上穿着妈妈缝制的千层底布鞋,跟着长他五六岁的姐姐,在石子路上一步一滑,痛得直甩脚脖子。
小男孩看到这凉亭,就如抓到救命稻草一样,坐着不肯起身,最后还是姐姐将他背在了身上,去15里外的分江关拜年,见那个屠夫一样四肢粗壮的做疖毒医师的外公。
由于小男孩穿了新布鞋无法走路,姐姐又无力全程背他,聪明的姐姐想了个办法,不走石子铺就的官道,而是抄近道走了软软的田塍,再翻过老鼠山,就到了外公在云龙江边的诊所。
这个小男孩,就是当年的秦时月。此刻,回忆塞满了他的心里。
秦时月抬眼看那庙下村,还有村庄上面的甑山。
正值雨过初霁,层层峰峦在袅袅升腾的白云间若隐若现。
时月重新上马,循着石子路官道,沿甑山溪直上庙下村。
在他右首的田畈尽处,有一座叫作黄山的小山,约有两百来米的高度,像道屏风一样横着,为庙下村阻挡着西北风。
黄山脚下,就是那千年古刹大雄寺。
时月本来想去瞻仰一下寺院,无奈有任务在身,没时间分心,便径直来到庙下村口的接峰塘。
到了这里,就算是进村了。
接峰塘呈长方形,南北狭长,占地约有两三亩。水波静止的时候,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有一座高峰的倒影。
这塘,既是一口风水塘,又是一处浣衣洗菜之处,又是一个小集市,也是村民们休闲、聊天、纳凉的地方。
这里恰是西至凤梧、东去永王的官道必经处,因此形成了一处小集市。
说是集市,其实有些夸张,无非就是一间张郎中的膏药房,一间凌老二的毛纸店,一间方家老三的榨油坊,一床金屠夫的肉案,一个阿娇婆婆的油灯果摊。
那杀猪屠王的肉案,由一块厚厚的香樟木,配上四根柱脚组成的。
旁边一个肉墩头,用箭槭蔀头截成。
这两样东西,由于太重,从不搬进,任由它们踞在长塘边,经受着风吹雨淋。
长伴这肉摊的,就是阿娇婆婆的油灯果摊。
另外的,就是机动的了。今天可能来一副皮匠担子,明天来一个卖狗肉、羊肉的,后天可能来一个山里的汉子,畚箕里盛着角麂肉、野猪肉,甚至是刚打死的面目凶狠露着长牙的狼,有时甚至是活的蛇和雉鸡……
而这会,只有那个小小的油灯果摊。
旧檀有《亭歇》诗记回乡感受:
溪山可作画图看,
小坐息肩胜似仙。
但向灵山求圣药,
孤云独去意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