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官不如抢,抢不如抽。 (第2/2页)
朱标笑道:“我相信诸位,如此咱们来分官位吧!”
“首先是内阁大臣、兵部、户部、礼部、工部、吏部、刑部、学部、医部尚书......”
“然后就是封疆大吏、州府县等等。”
“这南印度也不小,至少有十个行省,州府县几百个,小官更是多如牛毛。”
“洪武年间的进士、状元、探花以及翰林院大学士、武英殿、文渊阁的至少都是一品、二品大官。”
“在明朝干过的职位,还干老本行也可以优先录取,封疆大吏布政使司改为省长、市长、区长、县长、镇长、村长,这样划分更加简单明了。”
“比如一个省长、下面几个市长、几个区长以此类推,这样官位也更多,治理的地方更加精细,效率也会提高。”
“各位有什么意见没有!”
文臣们听见多了这么多职位兴奋不已,至少都有机会,大官凭本事,没啥学问也是打肿脸充胖子,下面的市长以下的还不是随便去当。
马政看向众人,反应各不相同,大体上还是相对满意的。
“宋濂、刘三吾、高启首辅、次辅可有意见。”
宋濂、刘三吾不用多说,大佬级别的,高启是犯了事,被老朱贬了,不得已才过来这边避难,说白了就是老朱小心眼,怕老是找他事,高启也怕死。
高启、刘伯温、宋濂明初诗文三大家,当个内阁大臣,绰绰有余。
下面低头交耳的,不知道说些什么。
宋濂这时拱手道:“国师,我和三吾已经力不从心,都快八十了,机会给年轻人吧,高启当首辅是没问题的,再选几个年轻点的、有经验的,也是可以的,毕竟这里治理没有多大压力。”
刘三吾会意看了一眼宋濂。
“老头,同是天涯沦落人啊,要不是皇上圣命,早就回家享福去了。”
马政也觉得宋濂说的有道理,毕竟年龄这么大了,编撰一下史料和讲讲学适合他们。
马政看向二人客气点点头。
“那就依二老所言,你二人就负责编撰当地的史料吧。”
二人大喜,这感情好,编撰史料还不是手到擒来,到时候找几个翰林院学徒二傻,我负责念,他负责写,干着多美,多爽。
“遵命,国师。”
历史上宋濂之孙宋慎因为牵连的胡惟庸案,流放客死他乡,现在胡惟庸被马政流放漠北放羊去了,二人也能安享晚年了。
马政看了一下洪武年间的状元资料,大部分都来了,可见朱元璋对这些书呆子多反感,全部给带过来了。
他觉得这样自己安排,调动不了他们的积极性,要让他们毛遂自荐。
“得了得了,我看着你们的名单头疼 ,还是你们毛遂自荐、自告奋勇吧,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可别没本事瞎扯呼。”
“这里是大明朝海外疆土新地盘,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有本事有能力就可以上,别这么死板。”
“来来来!内阁大臣,咱决定选个八位,高启一个,还剩下七个。”
“有没有自告奋勇的,有没有?”
这时一个书生意气、自信勃勃的儒生站了出来,看面相浓眉大眼、鼻直口方,满身正气。
“国师大人,方孝孺可当次辅,争一把交椅。”
马政以为自己听错了,大吃了一惊。
“你说你叫什么!”
方孝孺铿锵有力说道:“微臣方孝孺,字希直,家师宋濂!”
马政哈哈大笑,这不是建文三宝吗?
明朝最后读书人的种子,一身正骨、宁折不弯的方孝孺,被朱棣诛杀十族的方孝孺。
今日终于见到了。
不知道另外两个二宝齐泰、黄子澄来了没有,马政确实有点期待。
宋濂看向方孝孺也被吓了一跳,拉着他说道:“徒儿,那内阁能是你胜任的,别闹,徒儿,为师帮你要个合适的。”
方孝孺竟然不服气:“恩师,国师大人都说了,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弟子真的没问题。”
两人在那里犟着,读书人谁还没有自己的倔脾气和傲骨了。
这才是读书人!
马政正色道:“方孝孺说得对,你倒是有几分胆色,内阁你暂时还没有资历,不过户部尚书可以,你可愿意!”
方孝孺大喜,宋濂吓傻。
宋濂以为自己讨要个人情,做个侍郎没啥问题,一上来给宋濂整不会了。
方孝孺跪拜:“谢皇上!谢国师!”
碍于宋濂大儒的面子,还有方孝孺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其他进士都纷纷点头没有说话。
马政乐了,非要把建文三宝全部找出来,虽然历史上都被朱棣砍了,但好歹是忠臣。
“继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