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免费小说x95mf.com

字:
关灯 护眼
九五免费小说 > 古今中外奇案录 > 第143章 张文祥案

第143章 张文祥案 (第2/2页)

客观地说,当时曾国藩手上掌握的军事力量,已经远远超出了慈禧太后所能直接控制的范围。慈禧太后早就想找机会除掉曾国藩等汉族地方重臣。毕竟,满清自古就歧视汉人,他们不允许汉人掌握军政大权,更怕因此引发叛乱,动摇自己的统治根基。

曾国藩也并非等闲之辈。他深知自己的处境,也明白慈禧太后的心思。他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与朝廷的关系,同时又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在这场权谋与力量的较量中,究竟谁能笑到最后,还是一个未知数。

在朝廷的深宫大院里,曾国藩混迹多年,早已练就了一双洞悉世事的慧眼。对于慈禧太后的心思,他又岂能不知?所以,当慈禧太后开始对他动手,调离湘军、剥夺军权时,曾国藩选择了默默承受,没有发出任何抗议之声。他深知,此刻的退让,只是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而这番举动,也让慈禧太后看到了曾国藩的忠心。她或许在心里暗暗松了口气,认为这个汉人重臣终于被自己驯服了。

朝廷的权谋斗争,又岂能如此简单?湘军,这支由曾国藩一手创建的军队,早已与他血脉相连。即便马新贻奉命出任两江总督,接管湘军,但军队中的将领士兵们,依然对曾国藩心怀敬意,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新贻想要真正调动这支军队,难度可想而知。

慈禧太后自然也清楚这一点。她深知,只有让曾国藩彻底消失,湘军才能真正为朝廷所用,而不是成为曾国藩的私人武装。所以,这次命曾国藩彻查刺马案,慈禧太后其实是想借机找个理由,将这位汉人重臣一举铲除。

曾国藩自然也不是傻子。他看得清楚,慈禧太后的这番举动,其实是想置他于死地。然而,他又岂能坐以待毙?在这场权谋与力量的较量中,曾国藩开始暗中布局,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风暴。

因此,曾国藩变得更加小心翼翼,生怕留下任何可以被人抓住的把柄。在审问张文祥的关键时刻,他更是选择了沉默是金,全程一言不发。这种异常的举动,让同审案件的刑部周敦谨感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

整个审讯过程中,只有周敦谨一个人在不停地发问,而犯人张文祥的回答,却始终如一,没有丝毫变化。这些回答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合情合理,但周敦谨却觉得它们像是哄骗孩童的鬼话,缺乏真实的可信度。

曾国藩心知肚明,这其中必有鬼魅作祟,但他却选择了缄默不语,似乎在等待着什么。那么这个鬼魅到底是谁?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周敦谨开始怀疑,这起案件背后或许有着更加复杂的真相,而这真相足以动摇整个朝廷的根基。

首先,我们得思考一下,这起刺马案的背后,有没有可能是曾国藩在暗中操控?毕竟,马新贻近来风头正劲,深受慈禧太后的宠爱,甚至顶替了曾国藩原本的两江总督之位。这样的转变,难免让曾国藩心生嫉恨,想要对马新贻下狠手。

但是,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就会觉得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马新贻在湘军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影响力,他怎么可能动摇曾国藩对湘军的领导地位呢?而且,曾国藩这个人可是老谋深算,他又怎么可能冒着被慈禧太后抓住把柄的风险,去刺杀她手下的宠臣呢?

那么,这起案件的背后,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呢?我们不妨从历史的角度,结合当时的现实情况,来推理一下。要知道,1870年的慈禧太后可是权势滔天,掌握着国家的大权,动辄就能生杀大臣。在这样的背景下,谁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留下这么多显而易见的马脚,去刺杀她的心腹大臣马新贻呢?

即使面对可能的后果—滥捕与误判导致众多朝廷重臣面临灭顶之灾的风险,也无法改变一个潜在的事实。或许,在阴暗的权谋之下,马新贻并非慈禧太后的心腹密友,而是一个被精心挑选的牺牲品,成为她探测群臣忠诚度的试金石。其真实意图在于诱导这些重臣互相倾轧,趁机将曾国藩、左宗棠等国家支柱人物卷入旋涡,进而除掉他们,实现削弱地方势力、强化中央集权、独揽大权的野心布局。

然而世事难料,慈禧太后显然低估了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深不可测的政治智慧。尽管危机四伏,人人自保,但那些手握重权的汉族地方大员们似乎达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一致选择了沉默以对,冷静应对这场风暴,并未上演慈禧太后设想中的窝里斗,再逐一铲除的剧本。于是乎,整个朝廷对此事避而不谈,使得慈禧太后宛如一介孤立无援的统帅,成了舞台上独自卖力却无法带动全局的演员。

无奈之下,她只能接受现实,不再追究张文祥案件的深层内情,选择了冷处理的方式结案,一切归于平静,尘埃落定。

在刑场上,张文祥肩负着自己亲口承认的罪状,接受了无情的死刑裁决。他的身影消逝在刽子手的刀下,然而,那个驱使他行动的幕后真凶,如同迷雾般始终未能揭开面纱,直至张文祥咽下最后一口气,这桩悬案依然无人破解。慈禧太后,这位深宫掌权者,亦选择了终止追查,任由真相埋葬在历史的深渊。

事实上,朝堂之上,明眼人都洞悉了个中玄机: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重臣已然铸就了不可撼动的地位,他们掌控着庞大的军力,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政治壁垒。此时此刻,即便是慈禧太后的精巧算计,也只能望洋兴叹,无力挑战这些藩镇大员手中的兵权。众人心知肚明,若轻易随慈禧起舞,恐遭致三大臣雷霆反击。毕竟,慈禧太后不同于昔日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她欠缺那份足以令群雄俯首称臣、轻描淡写间收缴兵权的绝对实力。故而,那杯象征权力更迭的酒,在她的手中并未能演绎出类似杯酒释兵权的传奇一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