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沙海公社 (第2/2页)
这次要去鱼排住一晚,鱼排是飘在海上的木屋,这里的渔民常年住在海上为家,有点像海洋吉普赛人,当然他们在村里也有房子。
鼓里生产队离宁府县城很远,在经过了好几个公社后,还得翻过几座大山,最后穿过沙海公社才到,还好是'敞篷'车,不然这么绕的山路,周兮兮觉得自己会晕车。
听了两个多小时的轰鸣声,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怎么说呢,入眼的都是石头堆砌的建筑物,很是笨重和潮湿的感觉。
上辈子的周兮兮,天生骨质不好,每次下雨天前膝盖就会疼一天,也检查不出问题,所以对于潮湿的环境本能的排斥,海边的小镇连风都带着咸味,偶尔还有一股海鲜腐烂的味道夹杂其中,老人家都说:这个时代,海边生活的人饿不死,但也发不了财。
1956年时,沙海渔民成立了“渔业生产合作社”,县里有派人过来管理。
沙海渔业合作社的渔民跟农民一样,实行评工记分,正劳力十个底分,当时1个工分,可分六角钱,比起生产队好一点,出海捕得鱼货上岸后,全部上交水产公司出售。
那几年,沙海渔业的经济实力远比其它个体手工坊要好得多。好景不长,60年粮食困难,开始施行下放政策,公社大半生产队内移,开始既从事农业生产,又兼副业捕鱼的生活。
而鼓里生产队是少数没有内迁的村落,二十几户人家组成的生产队,世代靠着捕鱼为生,几乎祖祖辈辈都没有受过教育,周伯建的小学文凭和周红英的中专文凭,算是鼓里的独特存在了。
周兮兮看到一户人家的门口,站着一个皮肤黝黑、全身骨头显现,只穿着一条破裤衩的男孩,看到村里来了陌生人还一脸开心的笑着。周兮兮来到这个世界这么久,还没见过饿成这样的孩子。
周伯建却说,这些年村民从海上回归陆地盖房子扎根,已经比从前强多了,看着瘦弱的男孩,周伯建递上了几块玉米饼,希望他能健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