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历史课(下) (第2/2页)
“这个白痴!”正当凯内尔拿出另一块通讯水晶准备联系最高指挥官时,异变突生。
门扉开始闪烁,那光亮远超以往。随着门扉闪烁,大量兽人出现在周围——不同于之前兽人从门扉中走出,此时列队整齐的兽人士兵每次出现都是一个方阵。而这些出现的兽人士兵不再是原始的、落后的野兽,熊族士兵身穿钢制铠甲,拿着巨大的钢盾,手中拿着的战锤甚至比一般人类战士的双手大剑还要巨大。狼人战士身穿皮甲,双爪各持一柄精钢弯刀。甚至在远处,能看到一群手拿弓弩的豺种兽人。
城头的士兵甚至还没来得及吹响用来示警的号角,兽人军团的冲锋就开始了,此时甚至还有一部分士兵正在城外进行训练。
“敌袭!”
“敌袭!”
毕竟是常年处于战争的要塞,人们立刻行动起来,有人去关闭城门,大量弓箭手跑上城墙,开始对兽人军队展开反击。
城外正在训练的士兵在领队的组织下勉强抵挡了一阵,很快被兽人大军冲垮。这不是他们平时面对的,只有爪子和牙齿的野蛮兽人,这些兽人盔甲厚实、武器精良,甚至超过很多王国的正规军。
弓箭无法对身穿重甲的熊种造成威胁,但可以射杀准备爬上城墙的狼种兽人,这些狼人把刀咬在嘴里,手脚并用的往城墙上爬。守城士兵开始使用石头、砖块和热油反击,双方一时间僵持不下。
“预备,10秒后齐射!”凯内尔依旧漂浮在空中,此时法师团总算赶到,纷纷升空,正在号令下默念咒文准备自己拿手的攻击魔法。
正在准备魔法的凯内尔看到兽人军队里冲出一波未穿重甲的熊人,这些熊人双手各持一根粗大的投矛,向着城墙冲锋。熊人冲锋出来的同时,露出后方十几名穿着奇怪的兽人,他们身上涂着诡异的花纹,身上挂满古怪的装饰品,这些兽人开始围着一根图腾柱跳起奇怪的舞蹈。随着舞蹈,所有兽人身上开始出现红色雾气,守城的人类士兵明显感觉压力瞬间暴增。兽人士兵的力量变得更大、速度变得更快,甚至变的好像感觉不到疼痛。
那些持矛熊人在红雾加身后,纷纷怒吼一声,投出了手里粗大的长矛,这些长矛无一例外深深的钉入了城墙之中。而狼人士兵踩着这些长矛,几下跳跃即可出现在城墙上,城头的战况瞬间变得惨烈起来。
“见鬼,这样城墙会被突破的。”正当凯内尔犹豫是否分出几个法师毁掉插在城墙上的长矛时,他忽然有种感觉,平时运用自如的魔法元素忽然变得无比滞涩。
兽人军团后方,那几个穿着奇怪的兽人忽然张开大嘴,将鲜血喷到了图腾柱上。鲜血碰触到图腾柱并没有飞溅开来,而是诡异消失,仿佛被吸收了一般。随着大量鲜血的吐出,几名兽人皮肤变得干瘪,最后成了干尸,倒在了地上。周围的兽人恭敬的对着这些干尸行跪拜大礼,并毕恭毕敬的将尸骨小心翼翼的抬起,返回门扉。
就在几名兽人倒毙的同时,那根巨大的图腾柱发出了赤色的光芒。正漂浮在空中的凯内尔感觉所有魔法元素忽然离他而去,那些之前还围绕在他身边欢快跳跃的元素精灵瞬间变得无影无踪。带着不敢置信和一脸惊恐的表情,凯内尔加入了自由落体大军当中。不少法师划开魔法卷轴,发现这些平日无比好用的卷轴现在全都产生了质量问题,无一能产生效果。
“那一刻,天上下起了法师雨。”一位幸存的城防士兵事后回忆,“平时高高在上,很多老百姓一辈子都见不到一次的法师老爷,像下雨一样从天上落下来,他们有些掉到房顶上,有些掉到城墙上,有些砸到士兵身上,最惨的是有几个法师直接掉到了防守用的热油大锅中,然后我听到了一种不似人类的惨叫声。”
灾难爆发时,伯伦希尔王国的国王是吉尔伯特的太爷爷。老国王当机立断下令进行迁徙计划,那是“开门日”后王国就开始实施的计划——在伯伦希尔城后方再建立一座城市,这座城拥有更高、更厚的城墙,更强大的防御工事,更坚固的魔法堡垒。哪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人类对兽人的轻视,这项计划被指责、被质疑,甚至大部分人都高呼取消该计划缓解王国财政压力,但老国王依旧一意孤行。
如今,无数王国历史学家都惊叹于老国王的睿智,若不是老国王的坚持,伯伦希尔王国如今或许已经成为被兽人大军消灭的众多王国之一,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虽然依旧避免不了王城陷落的结果,但王国骑士团与几个大型佣兵团的浴血奋战为百姓的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伯伦希尔王国的首都如今叫新伯伦希尔,旧伯伦希尔城如今被兽人军团占领,被兽人改名为“战斧堡垒”。历代伯伦希尔国王都发起过夺回旧都的攻势,要么是攻势失败,要么是短暂占领又很快失守。攻打困难的主因还是兽人萨满军团,如今城堡中竖立着一根巨大的图腾柱,以这根巨柱为圆心,方圆五公里都变成了魔法真空地带,这让人族一方的攻击变得无比艰难。
为了让人类记住1月12日发生的教训,所有王国一致通过,定每年的1月12日为“耻辱日”,意为人类要记住这次耻辱,不再松懈,不再给敌人可趁之机。
在那之后,每年的1月12日,塔塔索亚大陆各地的王国都会有专人披上兽皮,在自己脸上画满花花绿绿的油彩,装扮成所谓的“忘却小鬼”,奔跑在大街小巷并大喊:“忘了!忘了!你们都忘了!”民众会洒出一把早已准备好的蕨菜的菜心,以示自己的决心,再高呼一声:“没有!我们没有忘记!”
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