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之赵国篇——赵国简介 (第2/2页)
赵国建国之初,赵国的疆域包括今天山西省的东北部东南部和中部,河北省中南部,陕西省东北部,以及山东省西边一角和河南省的北端。北方与燕国以易水为界,西北与匈奴以阴山为界,南方与韩国、魏国、卫国交错为邻,西方与魏、韩接壤,东方与齐国以古黄河为界。
赵氏立国之初,赵襄子甫一即位便实施北进战略,并逐渐将大部分代戎之地兼并,开始了对该地区的经营。战国前期,赵国没有开疆拓土,基本延续着赵襄子后期的疆域格局。赵敬候时期,赵、韩、魏将晋国国都所在的绛地和曲沃瓜分,赵国的疆域略有扩展。赵成侯时期,赵国以旧都中牟与魏国北境的榆次(今山西榆次)、阳邑(今山西太谷东北)以及扶水一带做了交换,这时赵国南境的变化。赵武灵王即位后,先灭掉中山国,将其纳入赵国的版图,又继续向西部和北部扩张,相继夺取林胡、楼烦等胡地,拓土云中、代郡、雁门等郡,即为今天的山西北部、内蒙阴山以南区域、河北的蔚县一带,赵国疆域变得辽阔,赵国实现了从北部可以向南直插威胁秦都咸阳的条件。
赵孝成王四年,赵国在得到韩国上党后,秦国夺取上党郡后引发长平之战,第二年就取得了赵国的武安(今河北邯郸武安市境内)和皮牢(今山西翼城县东北的牢寨村),三年后,秦再获得赵国南境二十余县,到赵孝成王十八年(公元前248年),榆次等赵国三十七城也被秦国纳入版图,两年后,赵国旧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归秦。赵悼襄王时期,秦国陆续攻得赵国的邺地(今河北临漳)、阏与(今山西和顺)、橑阳(今山西左权县)、安阳(今河南安阳最北部地区)等地,赵幽缪王时期,武城(今山东德州境内)、赤丽(今河北葶城境内)、宜安(今河北藁城西南宜安村一带)、平阳(今山西临汾市翼城县)、狼孟(今山西太原阳曲县)、鄱吾(今河北磁县)、军邺(今河南安阳与河北临漳一带)等相继失守,最终邯郸被攻陷。
赵国三选都地:初都晋阳(太原西南),后迁中牟(鹤壁西),再迁邯郸(邯郸)。
前497年,赵简子奔赴晋阳(太原),后来晋阳成为赵国的都城。约前451年,赵襄子迁都邢。约30年后的前423年,赵献侯迁都中牟,即今河南鹤壁山城区一带。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从此邯郸成为赵国的国都。前375年,赵敬侯去世,他的儿子赵成侯继位。前355年,魏国向赵国进献了上等椽木,赵国用这些椽木在邢地建了一个檀台,并修了信宫,邢地还成了赵国的别都,赵国经常在信宫与诸侯会盟,所以邢地又有了一个新名称——信都,秦末汉初,赵氏复国后仍以信都(邢台)为都。
赵国施行的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下的官僚制度。君主是国家元首和最高军事统帅。文武官员由君主任命,地方设置郡县,由中央派驻郡守或县令为地方行政长官,基层为乡、里、什、伍。是一个金字塔形的国家行政治理体系。中央文官体系,以相国为首脑,设置司寇、御史、内史、郎中、行人、田部吏等;武官体系以大将军为首脑,统领将军、国尉、尉、都尉、裨将等;教育体系有教授君主、太子、公子的师、傅、博闻师、司过、左师等教育官员;再有为王室服务的宦者令等事务性官员。
赵国从晋国脱胎而来,卿大夫权利过大导致晋公室的衰弱,是晋国灭亡的主要原因。赵国的中央集权是既要发挥卿大夫的智力作用,又要保证赵公室的绝对主导,由此建立起贵族世袭与官僚体系并行的官制,赵国的官吏用人制度约略可分四点:
一是官吏选拔和任免,有推荐、自荐、招贤、因功、亲贵、荫子、幸进七种方式;
二是俸禄上取消世卿世禄,官吏按照等级享受有差别的俸禄,俸禄包括粮食、赐币或赏金。比如赵王任命赵括之后就予以他丰厚的金帛赏赐,赵公室贵族和部分的卿大夫还拥有封地,封地产生的税收远高于俸禄,比如平原君赵胜拥有可观的封地,达到能豢养门客三千的程度;
三是官吏考核,荀子记述说,以政治教化为本,端正法令制度,多方听取意见并考核,以此衡量官吏的功绩,来评定赏赐,这就“相”的职责。可见相是负责官员考核的总负责人,官员考核以年为单位,以其的好坏优劣作为升降赏罚的依据;
四是贵族政治与官僚制度并存。赵国严格防控卿大夫僭越公室,赵国公室贵族始终主导赵国重大战略决策,这对赵国官制的有效运行形成妨碍。
赵武灵王要进行胡服骑射变革,不得到公子成的首肯就执行不了。为要不要接收韩国的上党,要不要用赵括代替廉颇,是向秦国求和还是向诸侯求援等军国大事,虞卿、蔺相如、赵括母亲等人的意见是微不足道的,赵孝成王信赖的是平原君、赵禹等公室贵族,最终导致长平战败。
赵敬侯即位之初,以其远见卓识,力主迁都邯郸(邯郸),为实现赵国北进的战略打下基础。之后,赵敬侯通过对卫国、魏国的一系列战争积极向外扩展,进一步巩固都城邯郸的地位。
赵成侯二十年(前355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赵成候立邢(邢台)为信都,筑有檀台和信宫。作为双都制的赵国,信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赵魏之战,邯郸失守三年,赵国以信都为根据,使得赵国不割地而收复国都,与魏国签订漳水之盟。李公绪《赵记》云:“赵孝成王造檀台,有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注:赵孝成王是进一步加强信都地位,起始当为赵成侯所建)。赵武灵王曾多次在信宫与群臣商议国家大事,《史记》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胡服骑射的的国策源于此。
诸侯会盟
赵成侯十七年(前358年),赵成侯与魏惠王在葛孽会盟。
赵成侯十九年(前356年),赵成侯与齐国、宋国在平陆会盟,与燕国在阿地会盟。
战国时期,赵国推行郡县征兵制,此外,赵国还极力推行募兵制。兵役的年龄限于十六七岁至60岁之间。
战国时期,赵国的兵种按出现的早晚可以依次排列为:车兵、步兵、骑兵和舟兵。赵国的步兵,称为“带甲”,为赵国军事实力的象征。赵国的骑兵是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而建立起来的。赵国骑兵的来源:从赵国本土招募及变车为骑、三胡的骑兵、赵国代地的骑兵。骑兵的武器有弓箭与剑。代地的马匹是赵国战马的主要来源。
公元前283年,廉颇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河南省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
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前276年,廉颇伐齐,攻陷九城。
前280年,赵将赵奢攻占齐国麦丘。
前241年,赵将庞煖攻占齐国饶安。
前274年,赵将燕周攻占齐国昌城、高唐(齐国五都之一)。
前271年,赵蔺相如攻至齐平邑。
前287年,赵梁将攻齐。
前286年,韩徐为将攻齐。
魏国
前282年,赵将乐毅拔魏伯阳。
前276年,廉颇攻魏几,拔之。
前275年,攻魏房陵、安阳拔之。
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
韩国
前265年,赵将田单攻韩拔注人。
赵武灵王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翦将车骑,赵希并将胡、代。赵与之陉,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
赵武灵王二十三年,攻中山。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赵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
燕国
前265年,赵将田单攻燕拔三城。
前265年,赵将田单攻燕拔中阳。
前251年—250年,燕王喜派栗腹为将,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前往抗击。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乐乘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燕王只好割让五座城邑求和。
前249年,假相国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都,燕国再次割让五座城邑求和。
前243年,赵将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前242年,燕军十万犯赵,庞煖率军抵之。于常山东垣,深沟高垒以待燕军。此战中,赵兵多用强弓劲弩射燕,其伤亡甚重。无论攻城战、野战燕军皆不利。后撤,遭遇李牧军。又撤,遇庞锾军,战大败。此战杀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
前236年,赵攻燕,拔狸、阳城。
赵悼襄王时,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城。
秦国
前269年,秦攻赵阏与,赵将赵奢领兵大破秦军。
前269年,秦又攻赵几,赵将廉颇击败秦军。
前257年,秦乘长平之战的胜利,进围赵都邯郸,赵联合魏、楚大破秦军。
前241年,赵庞煖组织合纵攻秦,拔寿陵。
前233年,秦攻赵,赵将李牧率师与秦军战于肥,秦军大败。
前232年,秦又攻赵,赵将李牧迎战秦军,击破秦军于番吾。
修筑长城
赵长城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赵在邯郸境内沿漳、滏之滨修筑的南长城,邯郸境内遗迹尚未发现。
保留比较好的一段在内蒙古包头至石拐公路10公里处。大约在赵武灵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前306-前300年)修筑。站在土筑长城之上眺望,可隐约看到这段从大庙起,东向边墙壕村,西向昆都仑区的古迹。